脾土育萬物
脾藏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李東垣在其所著《脾胃論》中反覆強調脾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極端重要性,並力倡補脾胃,從而被稱為「補土派」、「脾胃論派」。
脾也被稱為人體的中央土,土生萬物。與脾相類比的土,又指地球,就是人類生活的故鄉。地球是脾土重要真氣(高維度能量)的來源,是脾藏的母體,所以有人說赤足在大地上能接地氣。
脾藏的鳳形結構
胡愔在《黃庭內景 五藏六腑圖》中,描繪了脾藏的真形,如一隻展翅的鳳。鳳形是脾藏真氣(高維度能量)的樣子。至於脾藏的大易結構,胡愔說,「坤之氣,土之精」,為三陰爻結構。《黃帝內經》說,「脾藏意」,就是講脾藏中藏著思想、意識,甚至是高維度的意識,道家叫真意。人能夠思想和意識的物質,也就在脾藏之中。
脾藏與河圖洛書
無名氏在內證中提到,脾藏意,脾土在河圖、洛書和九宮圖中,都居於最中間。對人和宇宙來講,脾藏就是中央,是數學規律,甚至高維投射所確定了的。思想多了,會得脾胃之病。「意」這種能量用得太多了,傷中土。脾藏易滯,以調和為主,所以中醫叫養脾。脾臟的卦象為坤,為土。
脾藏高維空間的能量傳輸
地球、土星、月亮、胃宿、女宿等,都是給脾藏輸真氣等高維度能量的最重要的星宿。胃宿雖然叫胃,和脾卻是一家,常常給脾輸高維度能量。脾藏精,脾為太陰之藏。脾精來源於地球、月亮、土胃腑〈不是胃宿)、肝藏等。
脾藏的旺相
脾藏旺相於農曆每季的最後18天和農曆六月。每一季旺相的這十八天,都要經過農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這些天。這些日子,是一個月當中,月球能量最強的日子,《素問•八正神明論》提出:「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月兒圓圓,大地一片銀光,土木和合,生命在感受圓滿的宇宙運動。
脾藏為肺、心臟腑輸送能量
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脾為肺之母。脾將精氣上輸入給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形成肺氣。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送有關,所以脾氣旺,而肺氣充足。
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脾應運化水溼,肺應通調水道。在病理氣的表現,肺虛累脾,脾虛及肺。形成肺虛-脾虛-肺虛的惡性循環。
脾屬土,心屬火,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子病及母,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血化生無源,心血不足。母病及子,勞神思慮過多,傷心神,最後傷脾氣。
《修真圖》脾藏的形神
脾屬中央戊己土,旺於四季,為黃帝,神形如鳳,象如覆翼,名常在,重一斤二兩,闊三寸,長一尺。脾為心子肺母,外通眉,口為之宮,其神多在,字魂庭。正掩臍上,橫於胃,坤之氣,土之精也。居心下三寸,重一嫉,脾無定形,主土陰(也)。故脾(髒)為五臟之樞,開竅於口,在形為頰,脾脈出於隱白,乃肉之本也。意虞。《黃庭經》云:治人日病消谷糧,黃艮紫帶龍虎章。關於臟腑的形(象)和神,也是高維空間能量的投射。
黃庭與《黃庭經》
《黃庭內景五藏六府圖》說,脾者,肉之本,意之本處也。脾為黃庭,亦為中主,為黃龍君也。亦為諫議大夫,亦為倉廩之宮,化物出焉,號為中黃宮。
中醫脾藏比西醫脾臟器官範圍大很多,功能也不僅僅是生理性的,也包括時空更高維度的概念。陳櫻寧先生在《黃庭經講義》中解釋說:「『黃』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階前空地。名為『黃庭』,即表示中空之意。黃庭,亦名規中、廬間,正為結丹之土地。「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黃庭經》乃道家經典中的「大經」,也是修道之人必須修習的經典。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靜心誦讀黃庭經,可煉心性,久而久之,有萬神隨身之能,同時,也是一部修持元神之法的上乘經典。不過其中奧妙,非師不可傳,但,作為日常誦持,可以達到萬邪不侵的效果。古代文人作為書寫的教材,王羲之、趙孟頫等的字帖一直流傳至今。
《修真圖》中的黃庭
一名東海青龍,甲方木,液在淚,卦為震王,東方五行屬木,道為魂,性也。(火神之母),五臟屬肝,在天為日,實我魂室之所也。一曰西山白虎,庚位金精,在卦屬兌蘭,西方屬金,在道為魄,情也。水精之母,在髒為肺,在天為月,實我魄室之所也。意不動,神自靈。(硃文)土釜,黃庭,刀圭。(硃文)戊,已。
武當《九轉丹法修真持元寶籙》解修真一道於千古之間,夫人以道注身心,故有真元之數術,賴以修身,以成正法。於修真中之四相合於天然,納於宮中,至要而何。故云: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青龍者肝宮之位也,白虎者肺臟之喻矣。於道中為黑鉛,水生於金位,庚申辛酉,腎之母也,古人指西山白虎、天邊明月、魄、情,為此。而龍為東方震木,離宮火府為肝臟之子也。方位臨於甲乙寅卯,寅木生午火。古人有云:日為之形,魂室之居。卦易以水火為濟,震兌為隨、歸妹。於道中示出真鉛汞,為日月交光是矣,喻之後來火龍水虎之說。(見《性命圭旨》書中火龍水虎說。)
以神意相感注入中宮,為丹道之用也。心腎二氣交注於黃庭丹舍,以神靈含而守之,自然通明達變而為靈光自注。靈光照在坎宮真水,惟水中生月見光華,上映華顛。復始諸聚之陽匯在宮中時,且須意力專恆,不可以之外遊也。夫人行功練道,當以意會,不可失意而動,故古人喻之為「意不動,神自靈」。意不可動,喻其守一之恆也。「神自靈」實乃坎水騰升潤澤大千之故爾。諸陽聚匯結在華顛,上注玄穹,泥丸中元真自居,神即清徹通靈。「意不動」乃打坐至要,如禪家之入定,慧生於其中,亦是此意也。故是:意不動神自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