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自由的人性關懷」,《一人之下》中體現的「道俠」精神

2020-12-17 動漫超神秀

「不拔一毛不取一毫,能放下這大千世界的諸多誘惑,就算有所成了。」——《一人之下》

動畫《一人之下》第三季終於定檔,將在本月開播的消息確定之後,不少小夥伴表示驚喜不已,等待這麼長時間,終於等來了作品的回歸,這部集合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原本漫畫粉絲就不少,在改編成動漫之後,更是吸引了一大波粉絲關注。

《一人之下》第三季海報

作品中特別的方言配音,更是讓不少國人覺得聽著親切,女主寶寶的四川方言更是讓人覺得特色十足。漫畫作者米二老師憑藉自己對玄學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將其充分融入到動畫的文化表現上,讓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中國的功夫、道家文化、炁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內容,很多外國觀眾也由此對中華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人之下》相關介紹

《一人之下》原作是米二創作的同名網絡漫畫,動畫第一部由日本動畫公司Pandanium負責製作,第二部製作更換為上海繪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作品海報

在《一人之下》的世界觀中,「異人」是存在的,故事主人公張楚嵐就是一個融入到普通人中的異人,他以一名學生的身份生活在世界,希望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但神秘少女馮寶寶的到來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由此開始了作為異人的升級打怪道路。

張楚嵐

從故事情節來看,《一人之下》的厲害之處在於,在融合了中國的異能力者、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以及武術等多方面內容的同時,還能貼合我們的實際生活,從一樁盜屍案引出了多年前的懸案,由此引出了「異人」的世界和不同門派的鬥爭。

而主人公張楚嵐即像熱血漫的男主,一路升級打怪不斷提高。又有自己的特色,表面好色廢柴,實際上心思縝密,心智超人,將真實的自己埋藏在面具之下,只想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他似乎是被命運推著一步步走向了各門派的戰鬥,但似乎想要反抗命運的其實才是真實的張楚嵐。「異人」的世界觀被慢慢揭開的時候,我們才真正認識到在搞怪賣萌的背後,作品其實還有更多深意。

張楚嵐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看一下作品中提及的道教文化和「道俠」形象。

《一人之下》中的傳統文化「道教」的相關體現

「過去無法挽回,未來可以改變。」——《一人之下》王也

一部好的動畫作品,必然有其文化底蘊的支撐,這可以說是一部動畫的靈魂所在,《一人之下》中集合了很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對於很多國人來說,看起來倒是頗有些文化情懷在裡面。

首先看看這個人人爭搶的「炁體源流」,「炁」在中國指的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機能,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張楚嵐炁體源流

除此之外,還有道家的金光咒,金光咒來自道藏太上三洞神咒之一,雷霆祈禱策役諸咒,道教八神咒之一。道教金光其實是白光,並非金色光芒。道教中《金光咒》主要是用於保護自己的一個護身法門

金光咒

還有東北的出馬仙和薩滿教,巫師在古代是可以與鬼神交流和傳達消息的人,而現代就變成了出馬的形式。還有一些民俗文化的應用,全性教的「四張狂」對應的是生活中的「酒、色、財、氣」四類,「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氣是下山猛虎,財是惹禍根苗」。

四張狂

作品中關於幾個道教的相關介紹:

《一人之下》中全性教信奉的祖師爺楊朱,崇尚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列子楊朱》中楊朱曾說過:「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可以用各司其職,各盡其道,互不幹涉來表達其意思,這樣被全性教作為其為人做事的宗旨,從教派宗旨來看,他們最多自由一些還算不上大惡之徒,除了四張狂這幾個純粹的惡人之外,其他大多屬於中立或者還有一些好人。

全性教

作品中以諸葛青為代表的諸葛丞相的後人,諸葛亮也被稱為最偉大的異人之一,「貧道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因為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可呼風喚雨、揮劍成河,被無數後人銘記尊敬。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清靜修生」等道家思想都是其留下的《誡子書》中貫徹的人生理念,從作品中的諸葛兩兄弟身上我們能看到一些其思想理念的體現。

諸葛青

張天師,天師原是道家始祖軒轅黃帝對老師岐伯的尊稱。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黃帝尊敬的拜別師長,天師之名來自於此,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創始者天師張道陵也是張天師。

張天師

《一人之下》中的白雲觀,是全真教龍門祖師丘處機所建,祖師一言止殺被無數人銘記,《元史》記載:「太祖時方西徵,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丘老勸其少殺人多愛民,清心寡欲,以道法止殺戮。

除此之外,小道士王也關於陰陽兩極五行八卦之法的運用皆來自《易經》。

王也

還有一些關於道家經典、佛教經典的介紹,甚至儒家思想都略有誰,整體而言,作品中很多關於文化方面的介紹都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從傳統文化的普及方面來說,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道家讓國人感受到了其超凡脫俗、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而作者米二本人將自己十幾年的研究和多個道家聖地的考察,以及自己對道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糅合進了作品中,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動漫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一些進步。

當然除了文化元素的融合之外,作品對人物形象和設計也值得品味。

《一人之下》中「道俠」形象的體現

作品以張楚嵐和馮寶寶的視角,帶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故事,從寶寶的身世,到羅天大醮,再到碧遊村陳朵,秦嶺無根生寶藏,唐門篇,通過一個個新的挑戰,我們看到了他們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內心的變化,以及他們在面對這些矛盾和衝突後的成長。

在頗具深意的文化元素之上,是人性的刻畫和展現。身懷絕技的角色,如何將他們之間的聯繫一一展開,如何將道家不受約束、獨善其身,追求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思想融入到角色性格中,是作者米二老師一步步豐滿了每個人物的形象。

《一人之下》角色設計

而作品中的「異人」,行的是中國的俠之道。

張天師在錫林格勒草原以一人之力大滅「全性妖人」,後終生未下龍虎山。但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張天師。再說男主張楚嵐,自由散漫,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但是他的自由當中又帶了幾分責任,面對一個個謎題,他雖然怕麻煩怕危險,但最終還是選擇扛起了這個擔子。而作品中頗為討喜的角色小道士王也,是一個真正的溫潤如玉,豁達自在的道士性格,溫柔善良,跟誰都客客氣氣的,他勸過張楚嵐,也勸過馬教主,每天都奔波在維持異人世界和平的一線。

王也勸過張楚嵐

在普及傳統文化的同時,作者將中國俠文化中「對生命自由的人性關懷」融入到道家文化之中,跟金庸老先生推崇的「道俠」精神到頗有些相似之處,就像金庸筆下的楊過,他個性強烈,行為古怪,卻他至情至性,富有俠義心腸,他接受了道家超然灑脫、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經歷了眾多人和事之後,終成世人所敬仰的大俠。從很多方面,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異人」們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追求行俠仗義的身影。

從目前的劇情設計來看,在碧遊村陳朵篇中,作者再一次將故事的人物設計進行了拔高,對於陳朵來說,她所有的東西包括身體,都沒有任何可能之後,活下去似乎只有痛苦,所以她選擇了死亡。從她身上的矛盾,我們也看到了現實生活中一些體現人性的東西。

陳朵

先不看做工精細與否,從文化內涵上來看,《一人之下》不僅讓我們見識了傳統文化中的「異人」,還讓我們在進一步了解中國道教文化和其他傳統文化的同時,看到了國漫的更多可能性。期待接下來的《一人之下》第三季,故事延續,驚喜不斷。

相關焦點

  • 人性的枷鎖,生命的自由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十歲成了孤兒,被送到他伯父伯母的家裡一起生活。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因其受到的身體缺陷和宗教的束縛,使他經歷了人生的嘲諷、挫折、痛苦、迷失。他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最終擺脫了重重枷鎖,獲得了心靈的解放。
  • 《蒂凡尼的早餐》:別樣的邊緣拜金解讀,真摯的人性情感關懷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名垂影史,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從一個邊緣人的視角來窺探上流社會浮華、奢靡的狀態,而它的立足點又不全是基於愛情故事,而是將拜金主義、女權主義、淘金主義和人性關懷緊密結合。今天,我就從這四個反傳統的部分展開論述,深入解析赫本帶來的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 一人之下:馮寶寶不完美的「逍遙」是想表達什麼?自由還是超脫?
    導語:任何一部堪稱經典的漫畫都會有其內核,這種內核可以說是它的主線也可以說是它的靈魂,可能不會一直體現,但是它一定存在。大家好,我是舒心。今天舒心想要跟大家聊一下一人之下的劇情。在之前的劇情中張楚嵐曾說過,馮寶寶現在的狀態就是不完美的逍遙,雖然長生但是失去了記憶,真正的逍遙絕對不是這樣的狀態。這個「逍遙」在一人之下中究竟代表了什麼?長生還是自由或者是長生加自由?今天舒心想要跟大家聊聊這個「逍遙」。在舒心看來,理解了這個「逍遙」的意思就能看到一人之下的真正靈魂。
  • 體驗生命熱度,包容人性選擇,是毛姆《雨》給我們的啟示
    隨後的幾天,湯普森被籠罩在恐懼和絕望中,毫無生機的她視戴維森為精神支柱,戴維森便夜夜陪湯普森祈禱。但在離開前一夜,戴維森卻被發現自殺在海灘,湯普森也恢復了濃妝豔服的傲慢模樣。原來是在最後一夜,戴維森露出了他壓抑的欲望,撕開了包裹著欲望的神性面具。戴維森為自己的墮落羞愧自殺,湯普森也更加蔑視傳教士一行人的道貌岸然。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 周國平:性慾體現獸性,藝術體現神性,愛情體現人性
    愛情所包含的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心理上造成了多少幻覺和幻覺的破滅,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導演了多少拋棄和被拋棄的悲劇。確切地說,愛情不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愛情就是人性,它是兩性關係剖面上的人性。凡人性所具有的優點和弱點,它都具有。
  • 史蒂芬·茨威格:在悲劇與痛苦中發掘高尚的人性
    1926年11月9日,高爾基在給茨威格的信中寫道:「您小說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動人,是因為您使他們比我耳聞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的確,茨威格在文學創作中,一直熱切地探索著人性問題,他的小說充滿了追求生存、愛情生活與犧牲精神的思想基調。
  • 一人之下:日本忍眾向唐門下跪,這是對「武士道精神」的詆毀嗎?
    但是《一人之下》不一樣,就在戰況的末尾米二居然安排對面忍眾中具有大哥地位的「龍太」做出了下跪求饒的行動,而他也成功獲得了唐門三傑的憐憫--- 歸根結底都是在渲染日本忍眾之間存有的深厚的友情羈絆,想通過這樣一幕懇求的分鏡來詮釋出「兄弟生命遠大於個人尊嚴」的道理。 不僅如此,就當龍太做出下跪行為後,我們也能夠通過許新等人的「一抹哀傷」以及「放生忍眾」的系列作為深切的感受到唐門門徒這邊的血肉情感,讓我無比相信如果情況出現在唐門這邊,那這三哥們也會毅然決然的如此行動吧?
  • 與道合一:周敦頤生命倫理的精神與境界
    由於周敦頤主要是從道德角度闡發生命之奧義,因而他的思想也呈現出鮮明的生命倫理特徵。周敦頤對生命問題的倫理思考,雖言辭簡約,卻義理精深,不僅較為完整地體現出儒家生命倫理思想的精神旨要,也提升了儒家的生命境界。
  • 「Mirror頭條」《殺死伊芙》:蛇蠍女殺手槍口下的人性關懷
    在殺人現場留下伊芙的名字引起她的注意,當伊芙前來調查她時偷走她的行李,還行李時塞滿了精心挑選的衣物香水,闖進伊芙家裡只為和她共進晚餐……囂張中又帶著幾分「好磕」的浪漫。《殺死伊芙》的編劇說過:這兩個女人甚至不需要見對方就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她們以一種比浪漫關係更複雜的方式給予彼此生命。它是激昂的,是理智的,是渴望的。
  • 電影《誤》中,情節安排李維傑投降,以體現人性的善良
    首先,電影《誤殺》是李維傑在雨夜中,他的身體排洩物被「掩埋」在一個黑暗的空間裡,他的右側正躺在年輕人的身體上。鏡頭一轉,他就回到麵館講故事的場景,三人之間的對話甚至涉及到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是否是嚮往自由。
  • 《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生命與自由的定義
    本劇共有八集,前、後半段所關注的主題有明顯區隔,前半段探討人性的各種面向,以及各個闖關者的性格刻畫,後半段為烏託邦「海濱」的體制與辯證,而人對於生命與自由的定義、思索則是貫串全劇的主軸。主角有棲良平是一個無所事事、整天窩在家打電動的宅男,一天他與好友苅部跟張太相約澀谷,因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躲到廁所,出來之後卻發現路上空無一人。
  • 《人性的枷鎖》|自由與枷鎖
    就像毛姆所說的,斯特裡克蘭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的天性。」今年發生的事情太多,我想著讀一本直擊心靈的書,幸運的是,一位小夥伴推薦了《人性的枷鎖》,我總感覺這個書名如此熟悉。我繼續翻著讀後感,突然碰到了一段話:「對於《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我研究了半天,終於知道是來自泰晤士報上一本書《人性的枷鎖》的書評「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此時此刻,我才恍然大悟。
  • 落實防控措施 突出人性關懷
    後期,我們將在遵循規範觀察的基礎上,突出人性關懷,精心服務,有效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現場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這32人從美國、瑞士、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回國。今年24歲的如皋人小劉在美國費城留學,他說,這次能回來很不容易。「在這裡,熟悉的鄉音、周到的服務讓我感到親切,希望能早點結束隔離,平安回家。」
  • 繪畫要體現出一單純、質樸美,是自由、韻律、力量的結合!
    這一時期,曾梵志的繪畫體現出一單純、質樸美,是自由、韻律、力量的結合。曾梵志這一時期的繪畫是字、線、運動的結合,這樣的抽象藝術表現有著無窮的想像力和視覺效果。曾梵志在創作中是一種對直覺的體驗,這樣的觀念,才能使他的作品達到心意互通、情景交融的境界。曾梵志的繪畫作品有著縝密的結構關係,同時他的筆觸運用自由奔放,畫面充滿著自由和率真。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尤其在人的自由。人的自由與樹木花卉不同,因為它的社會性和相對性。畢飛宇的鄉村小說就是從這裡展開人物,揭示出人物在自由生長過程中的戲劇性命運以及社會、歷史和人文的深刻性。在畢飛宇的鄉村小說裡,自由是與命運的較量,與壓迫的抗爭,是生命的禮讚。自由是權力的奴隸,難逃權力的擺布。
  • 「大的慈悲,大的自由」:中肯說出了蕭紅作品經久不衰的現實意義
    作家在創作中會有意識形態和政治意義上的傾向,這些或許在未來的時間長河滌蕩之後會顯示出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這並不妨礙偉大作家的誕生,偉大作家的關鍵是要從生命層面感受人生的意義,從生命層面給予時代一個態度。在《人民文學》發起的一項匿名投票評選中,蕭紅的《呼蘭河傳》被評為「驚為天人的好作品」。
  • 《芬妮的旅程》:在無畏精神的背後,閃爍著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的出彩之處在於,沒有過於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採用大自然絢麗的色彩和孩子們天性的快樂,用暗喻的手法來揭示生命的可貴。影片不僅僅讓我們看到這群孩子對生命的渴求和熱愛,也讓我們看到在困境中,人性散發的真善美,電影上映後獲得很多觀眾喜愛,豆瓣評分高達8.6。
  • 看看《一人之下》漫畫的這個情節你就懂了!
    《一人之下》遭黑粉舉報前段時間,國產動漫《一人之下》被捲入了一起被爭議事件,起因是《一人之下》動畫和漫畫中出現了一位身穿舊版軍裝,頭戴軍帽的反派角色。而有些別有目的的黑粉就因為這個情節在網上抹黑《一人之下》,稱作品有抹黑軍人的行為。在事件發酵之後,《一人之下》官方第一時間就澄清了這件事,並且主動下架了相關劇集和漫畫,對其進行修改。作為國產動漫的優秀代表,《一人之下》的口碑一直都是非常不錯的,作品中不但蘊含大量中國傳統元素,裡面對人性的探究也很值得讀者深思。
  • 士人精神與文人精神,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我們該怎麼做?
    當代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提出了當代自由主義中「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的兩個基本概念。積極自由指的是想要自己來治理自己,或者是自己也要參與控制自己生活本身的過程的一個欲望;消極自由指的是希冀一個自由的活動範圍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