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又名《詩三百》,對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傳說是孔子將三千餘首古詩整理成三百零五首。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可謂集多樣為一體,其中包括有「風、雅、頌、賦、比、興」六義。其中收錄的詩歌也是風格迥異的——有民間傳唱,謂之「俗」,也有朝堂雅言,謂之「雅」,二者便是「雅俗之言」。也有貴族歌樂、地方風情、皇宮流傳等等。
今天浮生就整理了其中幾首「如獲至珍」的詩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出自《詩經》裡的《國風·周南·桃夭》。很多人即便不知道全詩,但對於前兩句想必都是知道的,而全詩讀來也是真正的令人身心愉悅。這是一首祝賀豆蔻少女出嫁的詩。古人有個習慣,他們是在冬天的時候說媒,所以紅娘在古時候被稱為「冰人」,而婚嫁娶是在春天,寓意美好,充滿希望之意。
木 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是出自《詩經》中的《衛風·木瓜》,
有一個詞語出自這裡——「投木報瓊」,由這個詞語聯想到另一個詞語「投桃報李」,但前者的使用頻率卻低於後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木瓜》的傳頌程度比後者的元詩歌《經·大雅·抑》低,實際上,《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靜女》——向來為選家所注目。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般認為這是首愛情詩,但是古時的各家各有說法,所以這個定義一般是現代學者認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是以男子的角度來寫的,從男子的角度寫了他的心上人的人物形象,而且第一人稱視角,可以使得該女子形象更加鮮明,活靈活現,亦表現了男子對女子的痴情。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yuán)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擊鼓》可能並不是很熟知,其中有兩句卻很出名,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情侶們將它當做兩心知的誓言,當做愛情的見證。
但其實這首詩是一首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此詩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戰爭的牴觸之情,可以以一個「怨」字來總結,怨戰爭泣血啼,徵役無歸期,安樂成往昔……詩人選取的是個體,是戰爭中籍籍無名的人,但以此更能體現出面對戰爭時小我的心願,亦是厭戰的鮮明特點。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乃是歷史上文化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其中優秀作品不容我一一贅述,是在難以解讀。在文學面前,深感自己是一蜉蝣,多有無力,亦是拜服至深。
本篇亦加強了對文思的理解,但還是自覺不夠,浮生還需磨鍊更多。
最後,亦是請各位指點評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