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銜環結草……武漢新任領導昨天要求武漢人民感恩。其實,雖然中國沒有感恩節,但中國人最懂得感恩,最講究感恩。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去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後來,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被封為淮陰侯始終沒忘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成語「一飯千金」就是專門說韓信的感恩。
一年冬天,西晉大臣王祥的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持歸供奉繼母。他感恩繼母的故事傳為佳話。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其孝名為歷代所傳唱。成語「臥冰求魚」就來自於王祥。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感恩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流淌在我們民族文化的血管裡,滲透在我們民族性格的行為中。感恩的對象基本有兩個:1、養育自己的父母,2、對自己有恩的非有血緣的人。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是知恩圖報的民族。但是,感恩從來都來自於心裡的自感自發,誰見過對方要求別人對自己感恩嗎?其實,這樣做實質就是「索恩」。索恩能叫感恩嗎?索恩的「恩」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恩」嗎?即使獲得了無數的「感恩」,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嗎?
時下,雖然疫情得到了緩解,但戰鬥依然在進行著。即使武漢人民應該感恩,現在非要感恩嗎?多少屍骨未寒,特別武漢人民心裡的創傷還在隱隱發痛,不覺得不是時候嗎?感染八萬,死亡三千,全國14億連累,經濟損失無數。發生如此的災難,原因還沒有找到,沒有人下跪道歉,責任者還沒有受法,怎能如此急著要求感恩和慶祝勝利?
感恩是非常美好的詞語,如果感恩準確,不免是一件美談的事。武漢疫情今天終於得到控制,如果非感恩,應該像方方說的那樣,未亡的武漢人民最感恩的幾千個死者家屬失去親人強忍悲痛,無人吵鬧;最感恩躺在醫院裡頑強堅持、苦苦與死神抗爭的五千多重症者;最感恩所有冒著危險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最感恩在封城期間奔波的勞動者和志願者們;還有900萬困在家克服重重困難,努力配合控制疫情的武漢人民……
事情還沒有搞清楚,就永遠沒有感恩,永遠沒有戰勝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