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快手宣傳片《看見》刷屏了。
許多人也是才知道,這個因一聲魔性的「奧利給」而走紅的大叔,原來叫黃春生。
視頻裡,黃春生緩緩道:「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那些不假思索就說這裡不夠潮的人,應該親自來這裡看看。」從形式到文案,這活脫脫就是前段時間B站《後浪》視頻的翻版。
唯一不同的是,《後浪》發在五四青年節這樣的時刻,展現的是少數優秀年輕人的生活;《看見》作為後發的品牌宣傳視頻,展現了形形色色普通人的生活——「有人在大山裡起舞,有人在菜地裡高歌,有人潛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
但我們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奧利給大叔由快手起步,但他真正的社會認知建立,仍是發生在B站,並最終迸發到全網。
有意思的是,快手希望借這支視頻打破人們的偏見,為底層人民正名,同時也改變土味的標籤,強化自己「真實向善」的品牌形象。而B站則因特殊時期發出的、更多面向管理機構宣傳的《後浪》,演變出現在具有獨特意味的「後浪」一詞,引發大眾情緒驟變。
歸結原因,或許是2020年已經是網際網路行業進入成熟期、經濟平穩下行的時期,社會競爭越發激烈,人們終於發現,人人都是那個在底層掙扎的「奧利給大叔」。
人人都笑奧利給
2019年1月8日,「朝陽冬泳怪鴿」發了第一支快手視頻。
此時沒人知道他叫黃春生,也沒人知道什麼「奧利給」。這個中年大叔光著膀子,踩著地上的碎冰喊道,「吃下平常人吃不了的苦,享受平常人享不了的福,沒毛病啊,幹就好了!」然後縱身入河,遊了起來。
此後,怪鴿又發了好幾個獵奇向的視頻,比如在泥裡打滾、模仿動物的姿勢走路……越誇張越有流量,這是早期許多在快手上走紅的人總結出來的鐵律。但遺憾的是,他依然沒火。許多人嘲笑他腦子有病、裝瘋賣傻。
直到2019年5月20日,有用戶把他的視頻搬到了B站。視頻裡,黃春生表情誇張、聲音激動,「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
這支魔性的視頻很快在鬼畜文化盛行的B站火了。年輕人不厭其煩地模仿著他那句「奧利給」,並創作出一系列衍生作品。什麼《奧利給妙妙屋》《奧利給戀愛循環》……「奧利給」這個梗迅速出圈,一些人甚至找到線下,去怪鴿經常冬泳的地方蹲守他。
公眾號「差評」曾派出記者去遼寧朝陽採訪他,並記錄了黃春生被圍觀,狀似吉祥物的場景:
冬泳怪鴿一出來,邊上幾位老哥就讓他和我們合拍視頻,還讓他念了那段成名語錄 「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 。拍完後,他們還讓我倆單獨和他合照,又要怪鴿送了我倆每人一段語錄,權當是祝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工作順利。
還有人順藤摸瓜找到他的直播間,發現他既不會表演,也不夠幽默,只會傻傻地吃飯蘸醬。「傻逼。」有人發彈幕罵道。
其實黃春生並不缺乏才藝,他不僅做過體育老師、婚禮主持,甚至還當過相聲演員,會打快板。但這種傳統藝能在快手上並不稀奇。人們想看他表演的也不是這些,而是更魔性、更搞笑的「奧利給」喊話。
從嘲笑到圍觀,從獵奇到玩梗,黃春生當時的走紅和十幾年前芙蓉姐姐的走紅別無二致。居高臨下的「審醜」文化依然是時代的主流。
也不是沒有改變。2019年7月,「奧利給」走紅後兩個月。一個叫《存在即完美》的快手混剪視頻爆紅,單日轉發量破10萬。160個快手短視頻經過混剪,巧妙地呈現出一派自由、蓬勃的景象:每個底層小人物都不完美,但都在努力生活。
對此,中產精英們集體表演了一場大型「刻奇」。但這種刻板印象仍是高姿態的——這些底層人民生活這麼苦,還這麼努力,太讓人感動了!
2019年底,央視新聞中主持人康輝那句中氣十足的「中國航天,奧利給」,人們沉浸在大國崛起的民族自豪感中,普通人黃春生那句樸素的「奧利給」,終於變成了一個宏大而抽象的正能量符號。
人人都救奧利給
經過幾輪對奧利給精神的正面宣傳,嘲笑黃春生裝瘋賣傻的人少了,但遺忘他的人卻多了。
宏大而抽象的「奧利給」口號被獨立出來,這位中年大叔姓甚名誰並不重要。直到有一天,人們發現這位大叔家境貧寒,還有個病重的弟弟。
今年1月,有人發文表示,黃春生雖然紅遍全網,但依然是那個吃飯只有大棗、枸杞和小米的低保戶。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和腦癱的弟弟,四十多歲的他至今未婚。不懂如何變現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觀眾逐漸對他失去興趣,繼續艱難生活。
頂流網紅竟收入微薄難以支撐?很快,黃春生的悲慘故事被眾多自媒體轉載,人們終於知道,為什麼他一收到打賞他就哭得稀裡譁啦,為什麼每次下播前他都要卑微地詢問大家能不能下。他弟弟病情的加重,更是刺痛萬千網友的心。
網友們展開了一場拯救奧利給的行動。許多人湧向他的直播間,為他刷禮物,還有人自發維護直播間的秩序,教訓挑釁的網絡噴子。
大眾從笑奧利給到救奧利給,一方面是因為大叔本人經歷頗為戲劇化,確實讓人落淚;另一方面也有大環境的作用。二三月份正值疫情肆虐,人們都待在家中,情緒常常在憤怒和感動中搖擺,需要一個宣洩出口。
黃春生就是這個宣洩出口。人們救他,也是在救頻頻陷入「無能狂怒」中的自己。人們對奧利給大叔的感情,和此前對《存在即完美》中芸芸眾生的感情並不相同。
雖說都是感動,但此時的感動才是具體到個體的切實幫助,而非此前對底層人民努力生活的崇高式想像。
人人都是奧利給
五月四號B站發布的《後浪》視頻,或許意味著另一種聲音開始被集體注意到。
《後浪》在發出後第一天傳播時,輿論還多為正面,許多「中浪」「前浪」們都轉發支持年輕人。第二天,「後浪」們質疑的聲音多起來。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支視頻只展現了極少數優秀年輕人的生活,卻對大多數掙扎在底層的年輕社畜視而不見。
解構現象很快發生了。先是朱一旦發了《非浪》,簡單地玩了下梗。緊接著又有好事者如法炮製了一個《韭浪》。視頻裡,何冰那句「奔湧吧,後浪!」被換成了「生長吧,韭菜!」反諷意味爆表。
與此同時,快手上一個農民工小哥的自白突然火了,「如果我天天都能賺300塊錢,我就帶我姑父去旅遊」。進城務工的他沒有文化,只能靠在工地上打零工賺錢。他代表了當下另一批後浪的典型生活。
以這位小哥為例,各大媒體忽然出了篇《在快手,我見到了真正的後浪》,發布在新京報、南方周末等主流媒體的公眾號上,試圖再次強化快手的底層視角。
倒也不必以此拉踩B站,抬高快手。業內人士都能明白,B站在那個時間節點發的特殊性,還有它自身承擔了青年文化管理體系的期待。
而且,B站的用戶多為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快手的用戶則能下沉到三四線。用戶群體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然不同的品牌形象。
只不過,這屆年輕人在經歷社會毒打之後越來越具有平民視角了——
幾年前官方呼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網際網路行業每天都有新故事,年輕人滿懷期待的投身其中,以為能改變世界。
但如今網際網路行業越來越像傳統行業,新機會在減少。疫情的襲來又讓今年的應屆生和剛進入社會一兩年的年輕人第一次體會到被社會毒打的意味。到處都是裁員新聞,一些985、211高校畢業的學生成天在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自嘲是小鎮做題家。
天之驕子跌落雲端,人們終於發現,奧利給這話不是說給「底層人民」聽的,而是說給自己的。此時再看黃春生一臉真誠地說出「加油!奧利給!」社畜們就會油然而生一股同病相憐感。
經濟下行,人們太需要鼓勵了。
當社會情緒從「仰望星空」轉向「腳踏實地」,當歷史的航船從廣闊大海轉向山間溪流,每個公司都應該多想想,自己在其中到底能引領社會駛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