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幕劇情,李雲龍在和國精銳第89師激烈爭鋒之時,野司上級表示,若是李雲龍肯帶著他的部隊撤出陣地,自己願意將足足五噸炮彈拱手奉送。這對於解放軍的任何一個部隊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真真是一顆糖衣炮彈。
以當時的工業水平來看,五噸炮彈足以換下一個師,不過這只是對基礎薄弱的中國而言,對德國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單是德國的卡爾臼炮使用的重彈,質量就已經高達2.17噸,隨便派三發上場,就已經抵得上李雲龍的一個師。
說到卡爾臼炮,這是二戰時期德國為了擊破法國馬其諾防線而精心研製的產物,論質量已經達到一百噸以上,雖然炮彈的質量很大,但是初始速度卻很理想,能夠做到每秒243米,有效射程在4千米,殺傷力十分巨大。
一開始設計師是想把卡爾臼炮設計成可以拆解的樣式,通過車輛運送到戰場上,之後再行組裝,可是隨後他們發現,即便是拆解了,每一個部件的質量依然不低,想要進行組裝更是需要藉助很多種工具,不方便不說,還非常耗時,所以最後他們特地設計了一個履帶式底盤。
這種設計和最初的想法差別並沒有很大,因為卡爾臼炮的自重有點過大,在柴油發動機的配合下,它每小時的時速最多能達到10公裡,一箱油最多能駛出60公裡,所以讓它自己開到前線與運到前線後再行組裝的時間相差無幾。
但這樣做還是有好處的,不再需要各種工程車輛也不需要各種後勤編隊,只需要配上一個21人的編隊即可。但是它的行進速度著實太慢,體積又大,很容易暴露目標,在奔赴前線的路上就容易遭到敵機的轟炸。
雖然將卡爾臼炮運到前線很不容易,但它到了戰場以後便是威風八面。當年在塞瓦斯託波爾攻堅戰中,就是在卡爾臼炮的幫助下,德軍才成功攻下了蘇軍的陣地,蘇軍的炮臺與地下彈藥庫被卡爾臼炮全盤摧毀,傷亡十分慘重。
但是大家只注意到了卡爾臼炮的毀滅性,卻沒有留意到炮手們在背後的努力與付出。卡爾臼炮的炮彈主要有兩種,重型混凝土穿甲彈有2.17噸重,輕型混凝土穿甲彈有1.7噸重。在進行填裝時需要藉助機器的力量將炮彈吊到炮尾後,然後用推桿推進去,之後才能裝藥。
每發射完一枚炮彈,需要將炮管調整到水平位置,之後才能二次裝彈,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手動調整,每調整一次大概需要5分鐘,雖然配備了18名炮手,可是每一個炮手都是在超負荷的工作著。雖說卡爾臼炮的殺傷力巨大,但是它只在戰場上橫行了三年的時間,直到現在它的設計方式都還備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