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819字,閱讀約需8分鐘。#電視劇大秦賦#好IP,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剪輯,好製作……假如集齊這些元素,基本上,一部好電視劇也就穩了。
論IP,《大秦賦》拉著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的大旗,
蹭著孫皓暉歷史巨製積攢下的讀者緣、觀眾緣,佔盡成就一部現象級大劇的先機。
論導演,《大秦賦》拉攏起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等一堆人,
其中,延藝2009年曾參與過《大秦帝國之裂變》的導演工作,其他幾個,也算是業內有頭有臉的人物。
論演員,鄔君梅、王慶祥、段奕宏、張魯一、辛柏青、李乃文,都是數得上號的戲骨。
論投資,論場面,論取景,論服化道,論製作班底,
天之驕子《大秦賦》也都傾盡全力,照著大秦帝國終結篇的水準去使勁。
可弄來弄去,咋就弄成了一個口碑坍塌、風評「僕街」,豆瓣6.3分,
近乎被全民討伐的大型翻車現場呢?
歸結起來,還是太浮躁了。錢雖然也花得不少,但都沒花對地方,從裡到外,一片亂騰騰,
資本猴急,演員軋戲,編劇亂彈「秦」,導演摸石頭,《大秦賦》能不塌臺嗎?
首先,是資本太猴急,吃相過於難看。
《大秦賦》臺前站著的,雖是演員、是戲,可其背後,卻是資本在操縱、在驅動。
作為觀眾,雖然無緣親見幕後資本如何操縱製作團隊,
但從劇中一些離奇、詭異的細節來推斷,並不難發現資本的那一雙雙貪婪的,猴急的,無形的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強行為張魯一、朱珠、葉項明等演員加戲。
如果《大秦賦》確屬大秦帝國系列,其重頭戲本應以張魯一扮演的贏政為主、以七國紛爭為主,
且從贏政幼年時就該用心選角塑造角色。
可在《大秦賦》中,開篇即用長相本來就偏老氣的張魯一以40歲的年紀,去硬扛12歲的贏政,
儘管主創團隊搬出張魯一閱歷深、經驗豐富等藉口,一再犟嘴,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用這種嚴重違反常識的角色搭配去挑戰觀眾的眼神,明顯不應歸咎於導演精神失常、審美乖張,
而很明顯是為了讓張魯一能儘量多地出鏡和露臉,強行加戲。
但讓張魯一以40歲的年紀去硬扛13歲的贏政,還是要腆著臉喊36歲的朱珠親娘,
無疑既打臉觀眾,更打臉全劇。
從這個幾乎帶崩全劇的決策中,資本之猴急,吃相之難看,已可見一斑。
更加恐怖的是,資本對《大秦賦》的滲透和操縱,幾乎無孔不入,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
一部脫水後仍長達78集的劇中,嫪毐一個假太監、真車輪男,
竟然拖拉到47集才領盒飯,其目的只有一個:給葉項明、朱珠加戲、加戲、加戲,
一直加到天怒人怨,所有觀眾都帶著近乎崩潰的情緒,
日夜期盼著嫪毐趕緊被車裂,期盼臺詞都說不好的趙姬趕緊下線,
期盼著這一對姦夫淫婦趕緊夾著他們的那一堆爛事,
連同他們胡亂整出來的兩個私生子,趕緊消失,趕緊滾蛋。
不管張魯一,還是葉項明、朱珠,還有莫名其妙就忽然「傾國傾城」的魏嫣,
這種種有悖常識、常理、常情的神操作背後,必然都是資本在角力,資本在攪和,
是投資方、金主吃相極為難看地在為自己控制的演員搶戲、爭戲、加戲,
或許,誰出錢誰就是大爺,誰就有話語權,
可像《大秦賦》這種完全無視創作規律、肆意玩弄劇情角色、一再蔑視挑戰觀眾感受的,委實罕見。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秦賦》的塌臺,一點都不冤,真的是自找的,真的是活該。
其次,演員在軋戲,心態過於浮躁。
早在2018年《大秦賦》拍攝期間,就有人曝出過張魯一、段奕宏等人軋戲,
還一度引起過熱議。
現在回過頭看,張魯一同時輾轉《大秦賦》《新世界》《第二次也很美》3個劇組,
軋著3部戲的事,已然屬於實錘。
與此同時,扮演呂不韋的段奕宏、扮演李斯的李乃文都軋著至少2部戲,辛柏青也疑似軋戲,
甚至,就連主持人出身的業餘演員朱珠,竟然也在軋戲——拍攝《大秦賦》的同時,新版《鹿鼎記》也在緊鑼密鼓往前趕,
除此之外,她參演的其他幾部戲,也疑似與《大秦賦》拍攝時間重疊,或存在衝突……
如果張魯一作為人到中年的演技派,處於事業爆發期,是各家劇組爭搶的香餑餑,
其精力、能力也足以保證其既軋戲又專業、出彩,
那朱珠一個名不見經傳、臺詞功底極為薄弱的小演員也疑似在軋戲,就讓人感覺有些啼笑皆非了。
對演員來說,每個角色都需要靜下心去琢磨,都要有一個沉浸、揣摩、入戲的過程,如果頻繁更換劇組,又怎能詮釋到位?
正如張涵予所說:「演員接到戲,一定要把自己清零,沉澱兩天。」
作為演員,即便再紅,再吃香,不軋戲、不串場也是基本的底線。
一旦犯了串場子軋戲的忌諱,必然導致心態浮躁,表演不專業、不職業,甚至,
直接影響整部劇的質量,甚至把整個劇組拖進泥沼中去。
目前,就有網友爆料,因張魯一軋戲,精力難以集中,記不住、背不下偏文言風格的臺詞,
而不得不將原有臺詞專門改造為大白話……
事實上,著名編劇李夢的劇本風格以古文為主,多排比句式,再配以現代文,
既不失歷史厚重感,觀眾也聽得懂,《大秦帝國之縱橫》劇本就有李夢參與,廣受好評。
但很明顯,李夢風格的臺詞更為難記,對演員臺詞功底要求更高,
如果採用李夢版,軋戲的演員們還怎麼演?
於是,目前的《大秦賦》中,就出現了大量白話文對白,
遠不及前3部具有歷史感,成為觀眾吐槽較多的毛病。
如果真像網友爆料的那樣,是為了遷就張魯一而魔改劇本、臺詞,
那他就真的罪莫大焉,也算是砸了自己的演技派招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秦賦》中,並非只有贏政的臺詞過於大白話,
趙姬、嫪毐等角色也都是大白話居多,而後邊這幾位,就連這些大白話,竟然也無法從容駕馭。
從這個角度看,《大秦賦》魔改臺詞所遷就的,或許並非張魯一一個人。
換句話說,張魯一雖說表現不佳,還未必是最差的呢。
坦白說,攤上這麼一個軋戲、亂串場的主角,和一堆重要角色,僅靠鄔君梅等配角撐場子的《大秦賦》,想不塌臺也不行。
第三,編劇亂彈「秦」,胡編濫造。
有人說,演員演不好,壞的是這個角色,而編劇不好,壞的就是整部劇。
還有人說,導演決定一部戲的下限,而編劇則決定一部戲的上限。
也就是說,一部劇能拍多爛,得由導演說了算。
至於一部劇能拍到多好,那要看編劇。
按理說,《大秦賦》有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系列歷史小說從旁參考,紮實地打著底,
有厚重的歷史事實支撐著,即便編劇能力再不濟,也不至於到弄到整部戲嚴重垮塌的田地。
但《大秦賦》卻勢不可擋地塌了下去,而從劇情的故事線上分析,編劇既未忠實於小說原著,也對基本史實不太感興趣,
他們集中全力胡編亂造的是嫪毐傳、趙姬傳,是網友調侃的「大情婦」、大秦後宮賦、大秦偷情賦,
可惜,廣大觀眾對嫪毐壓根就不關心,更不感興趣,壓根不想陪著編劇聊嫪毐趙姬的感情線。
而從履歷、經驗來看,一大堆編劇裡,李夢為掛名,張健為較資深編劇,
至於其他3位所謂「改編」的資歷,均頗為耐人尋味。
其中,張新被稱作「知名編劇」,是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策劃部部長、劇本總監等,
其代表作品即是《大秦帝國之天下》,也就是現在的《大秦賦》。
從其職務來看,應該並非劇本執筆人。
秦家樂,1991年生人,2016年入職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
2018年起,負責改編大秦帝國第四部劇本兼文學統籌。
從「西安發布」2018年刊載的秦家樂專訪分析,這個年輕人2010年考入陝西科技大學,就讀的是影視編導專業,
2016年9月入職曲江時,他應聘的是「宣傳專員」,
2018年負責「改編」大秦帝國時,年僅27歲,從宣傳專員轉行不過一年多時間。
據說,小夥子入職後,「看了很多歷史書籍」「還看了大量歷史劇,研習了很多劇本」……
至於李旭輝,更是名不見經傳,除了此次參與「改編」以外,尚無關於這名「改編」的公開消息可供分析。
這樣一副可憐的編劇陣容,稱其為草臺班子,並不為過。
看來,早在2017年就與孫皓暉終止合作關係的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
在失去原著作者的加持後,就只能依靠自己湊起來的編劇班子,胡亂搪塞一番,
攢出一個「與孫皓暉先生的小說《大秦帝國》無任何關係」的本子,
也就從根上「奠定」全劇急速崩塌的基礎。
最後,觀眾早就過河了,導演還在假裝摸石頭。
12月7日,當《大秦賦》評分降到7分時,導演顧其銘在豆瓣發布《大秦,終章,幕後》,
針對觀眾槽點相對集中的角色設置、演員搭配、大白話臺詞、凌亂劇情等,一一作出回應,
其態度誠懇,詳細描述了臺前幕後許許多多的辛苦,
但是,當整部戲亂象迭出、槽點滿滿,已然塌臺嚴重之時,顧導卻依然悠悠地說:
「大秦最後一部,該如何把歷史劇這條路走下去,以怎樣的方式將大秦史詩劇的終章呈現出來,觀眾又是否會接受,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坦白說,當觀眾都已經看穿《大秦賦》整部劇就是在耍猴、就是在打著大秦帝國的幌子在販賣偶像劇的私貨,
在不停地摻雜使假以迎合資本和流量,在用雷劇標準不停試探公眾忍耐極限和觀劇底線的時候,
這種假裝摸著石頭過河的矯情態度,是比較可笑的。
你好歹是這部劇的導演,對拍攝和製作過程中那些古怪、異常,嚴重違背歷史劇創作規律的小動作,不是心知肚明嗎?
整部《大秦賦》到底在哪裡犯了不該犯的錯,在哪些地方出了不該出的毛病,你不應該比觀眾更加門兒清嗎?
到底誰在搶戲,哪裡隨意加戲,劇情、臺詞、演員等方面都是被誰幹擾,又是怎麼掉到溝裡的,你自己沒點數嗎?
大家都是成年人,群眾早就過了河了,你一個導演,還在那裡假裝著摸石頭,又能糊弄得了誰呢?
如果你們主創團隊真的是從一開始就在認真地摸石頭,《大秦賦》能爛到今天這個份兒上?
搞笑!
有些人認為,隨著嫪毐、趙姬的下線,《大秦賦》口碑有可能回升,也有人預測(擔心),為了給朱珠強行加戲,後續趙姬會繼續回來作妖,你是怎麼看的?
留言說說你的觀點吧,期待看到你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