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型塑了一個群體的外觀,它是身份的圖騰,更是權力的衣著。它對人性的壓制與型塑,也恰恰是「制服控」成為當下亞文化潮流的原因之一。我們今日的著裝體系,亦受到制服,尤其是軍服的深刻影響。從時裝設計師爭相設計航空公司制服,到迷彩圖形的安迪-沃霍爾化——往昔「僵化」的制服與追求「變化」的時裝之間,一個制式化與反制化相互「衍化」的未來,已然成為我們所要穿著的現實。
二戰德軍制服——隆美爾
韓戰美軍制服——麥克阿瑟
二戰美軍陸軍航空兵
一戰英軍制服——魂斷藍橋之巴寶莉風衣
二戰美軍陸軍航空兵飛行員
夢幻終結者
1899年,英國軍隊為了鑽石和黃金不遠萬裡來到南非,他們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爾人展開了激戰。英軍人多勢眾,布爾人兵少力微,雙方兵力對比5:1,英國人原以為這是一場輕而易舉的戰爭。
出人意料的是,在南非森林和熱帶草原鬱鬱蔥蔥的一片綠色之中,英軍猩紅色的上衣格外醒目,成了布爾人一打一個準的活靶子。而聰明的布爾人卻將自己的服裝和槍炮都改成綠色,隱藏在密林叢中,採用遊擊戰,將英軍打得措手不及。雖然英軍最終取得了英布戰爭的勝利,卻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在南非作戰的15萬英軍,先後有9萬人死於布爾人的突擊和狙擊手的射傷。
▲1750–1835年,英國陸軍不同類型的步兵制服
從此之後,英國軍隊將軍服換成了卡其色,各國也開始紛紛效仿。就此,幾個世紀以來,軍服繁花似錦的華麗時代也跟著結束了,軍服從此進入樸素的綠色時代。
比起講求實用的英國人,換軍服對於愛美的法國人來說,無疑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直到一戰前的1912年,法國人還穿著1830年代的紅軍帽、深藍上衣、紅長褲。法國陸軍部長梅西米在巴爾幹前線觀戰時,注意到保加利亞人因為軍服顏色的暗淡而受益匪淺,他回國之後便決心改革法國軍服,他提出將軍服改成從頭到腳一致的藍灰色或青灰色,結果,招來一片氣勢洶洶的抗議之聲。
有人說,讓法軍穿上不光彩的泥巴一樣顏色的軍服,簡直是動搖軍心,有損法軍威望。前陸軍部長更是振振有詞:「取消紅褲子,絕對不行!紅褲子便是法蘭西!」後來,直到法軍在一戰初期因顯眼的軍服挨了不少槍子兒,才在1914年的年底換上了藍灰色軍服。當然,法國拿破崙時代軍服的華麗與耀眼,可能是現今的人們難以想像的,這也難怪他們不願脫下舊日的軍服。
▲大約1880年代的一群日本武士
他們手拿長弓、利劍、長矛,頭戴頭盔
當時,一個普通法國步兵的全部服裝要花費200~250法郎,一個近衛獵騎兵配齊全套行頭共需花費951法郎,至於裝備有盔甲保護的重騎兵,更高達2000法郎!以一個擲彈騎兵的日常裝備來說,上裝通常包括白色襯衣和深藍色外套,下裝一般為淺黃色馬褲、高筒靴,還有一些隨身配件。
最有趣的當數他們戴著的熊皮帽,本來擲彈騎兵就因為身材魁梧高大被稱為「高跟鞋」,再帶上一頂一英尺高的黑色熊皮帽,讓他們看起來幾乎如眾神一樣,足以令敵人聞風喪膽。從實用的角度來說,熊皮帽比雙角帽(bicorne)更能防護軍刀的砍擊,也比平頂高筒軍帽(shako)更難被劈開,此外還擁有比頭盔更好的襯墊材料,戴起來十分舒適。但製作一頂一英尺高的熊皮帽,卻價格不菲,通常需要一頭甚至兩頭黑熊的皮。
所以,法國到了19世紀,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儀式、軍樂場合之外,基本已經不再使用熊皮帽,之後更是以非常簡便、樸實的圓筒軍帽(kepi)完全替代了熊皮帽倒是英國人對熊皮帽矢志不渝,情有獨鍾。
1815年,為了慶祝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法國拿破崙衛隊,英國士兵首次獲許戴上熊皮帽,直到1902年引入卡其色軍服之後才在戰爭中廢止,但作為國家榮譽的象徵,至今依然保留在英國皇家衛隊的頭上。
熊皮帽不過是18、19世紀軍服高度華麗的縮影之一,這種華麗與鄭重並非只是奢華的虛榮之心,相反,在短兵相接的作戰年代,軍服的高度可視性本身就是實用的。手持長刀的士兵經常展開肉搏戰,就連使用滑膛槍的士兵,也因為槍的射程只有200步左右,不得不兵戎相見,而滑膛槍和黑色火藥總是讓戰場上硝煙瀰漫,阻礙士兵的視線,軍服鮮豔的色彩幫助士兵表明自己的身份,不至於讓他們在混戰中誤傷自己的同伴。你還可以想像,當軍隊以集體隊列的方式,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候,整齊的華服,俊美的軍容,視覺上的震撼,在熱戰上演前就讓對方在氣勢上矮了三分。
公元前54年,部分羅馬軍團士兵在高盧人的總攻前曾被他們可怕的外貌嚇得落荒而逃;1812年的博羅迪諾戰役中,近衛軍穿著軍禮服參加了戰鬥,據一位參加戰役的軍官回憶,當時紅色的肩章和高高的紅色羽飾「就像一條血練橫過戰場」,氣勢逼人。對於身穿華美制服的士兵,這種華美既是一種國家榮譽的褒獎、一種自我的炫耀,也是一種穿透肌膚、滲入內心無時不在的責任提醒,它將士兵的身體緊緊包裹住,讓他們在夢境般的戰場舞臺上,沉醉在國家力量的召喚之中,從內心湧動出力量直達四肢,奮勇搏殺,直至獻出個體的生命,並為之感到榮幸。一如拿破崙皇帝所言,他想要讓士兵在戰場上有「像在重大節日場合一樣的感覺」。
集體政治的春藥
幾乎是在一戰前後不久的一夜之間,各國軍服集體進入綠色、卡其色時代。除了英法,普魯士軍隊、美國軍隊也相繼在1914年至1916年間將軍服由鮮豔的藍色改成綠野灰或卡其色。
01. 帶鬍鬚的德國巴伐利亞步兵
02. 1930年代的日軍軍官常服
03. 一戰時期法國佩雷斯上校的軍服
德國軍服能看起來如此有型,與軍服常常是特別量身定做有關,至少是軍官們級別以上的軍服,都是由裁縫親自上門測量尺寸。軍官的常服採用含絲的密紋面料,做工上採取西服工藝,除口袋外,基本不露縫線。
除了款型上的精工細作,納粹充實著德國軍服上繁密的榮譽符號系統,從袖標、臂章、領章、胸章到帽徽,從傳統的十字勳章到運動會獎章,從擊落某架飛機的表彰,到服役年限和地區的標誌,不一而足,成為德國軍服熠熠生輝的另一張面孔。比如,納粹在傳統德國鷹的下方加上一個由橡樹枝包圍的「卐」字符,使之更符合國家社會主義的理念,如果鷹頭看向自己的左翅,就代表納粹黨,反之,如果鷹頭看向右翅,就代表國家。德軍的肩章也繼承了魏瑪時期的傳統,除了表示等級,肩章上還可以寫上部隊番號,用不同顏色的肩章滾邊表示兵種,用一些特殊記號表明身份,比如,軍醫肩章上就有蛇與醫杖的圖案。功勳卓著的部隊,還可以在肩章上鑲嵌上自己的榮譽標誌。
說到對肩章的迷戀,則不能不提及俄國人。l854年,崇尚奢華的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用金絲編織了金光閃閃的肩章,當它們第一次出現在俄國軍官的肩頭,用以表示軍官的軍銜官階和榮譽,立刻引起了歐洲各國軍界的極大興趣,德國、法國、奧匈帝國的軍隊隨後也紛紛效仿實行了軍銜制,從此肩章便在世界各國軍隊中逐漸流行起來。有趣的是,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人進行十月革命,認為肩章是剝削階級軍隊的產物,廢除了肩章,並簡化軍服,結果士兵人心渙散,到了史達林時代,為了激發人們參與衛國戰爭,擊退德軍,被廢除的寬大肩章與具有帝國奢華味的立領、大簷帽也隨之恢復。
01/02. 二戰時期德國陸軍中尉閱兵服
03/04.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常服
▲二戰德軍軍官
▲《刺殺希特勒計劃》劇照
軍服從來不單單屬於軍人,尤其當整個德國納粹的復仇計劃處在如火如荼的醞釀之中時,軍服無異於一劑迷人的春藥。當希特勒讓設計師為黨衛軍、衝鋒隊設計軍服時,就下過特別的命令:德國士兵穿戴的必須是世界各國軍服中最漂亮、最威風的。
事實證明,德國軍服是成功的,它合身的剪裁、硬朗而寬闊的肩線、精工細作的細節,塑造出男性英挺的氣質,具有古希臘雕塑般的美感,也將人們重新帶回那並不久遠的普魯士帝國的強盛記憶之中。被稱為蓋世太保的希來姆在年輕的時候,在還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納粹之前,就憑著對這身軍服的嚮往,懵懵懂懂地參加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時代的孩子們》一書中,有人就曾這樣回憶,「我們十分驕傲,姑娘們十分羨慕我們,誰要是被批准穿上這套少年隊(註:希特勒少年隊)制服,誰就感到被接納到了穿制服的人們團隊中——為偉大的事業時刻準備著!」
英雄的勝利服
儘管二戰德國軍服設計出色,但他的影響力最多只限於軍隊內部。在軍裝的世界之外,德國軍服的影響力,就算是存在,也幾乎是隱蔽的。不會有服裝設計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自己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德國軍服。
除非你是故意與社會的主流對著幹,就像1960年代英國的朋克青年,曾公然在自己的裝扮中使用納粹的「卐」字符,但他們並非納粹分子,不過是藉此發洩對戰後生活的不滿罷了。
所以哪種軍服能在戰後變得在大眾中流行,也並非偶然。相比之下,作為二戰戰勝國的美國顯然是一派令人嚮往的英雄風景。
在二戰後的平民中掀起一股美軍制服風潮。當然,美軍陸軍那臃腫的制服實在缺少魅力,儘管有人認為他們更舒適、更自由,使人體得到解放。所以,人們迷上了那些更能強調人體美的空軍制服。
01. 二戰蘇聯空軍飛行員制服
02. 二戰蘇聯紅軍步兵後視圖
03. 身穿防護服的蘇聯士兵1936-1945
04. 二戰蘇聯步兵少校作戰服
05. 蘇聯女戰鬥機觀察員,地方防空自衛隊1941-1944
06. 二戰蘇聯炮兵披肩鬥篷
巴頓將軍是美軍中出了名的最重視儀表的將軍之一,他就喜歡頭戴閃閃發亮的頭盔,身穿鍍金紐扣的軍服,外加一件加長款的B3夾克。在1944年的冬天,美軍正是靠著這件夾克在沒有加熱設備、華氏零下60度的冰點溫度環境中執行空勤任務。B3飛行皮夾克就永遠的與二戰的空中英雄們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直到現在,B3夾克,仍然是非常流行的一款夾克。
1950年之後,美軍用尼龍取代皮革,作為飛行夾克的新面料,至此產生了MA1飛行夾克。這件夾克曾是20世紀70~80年代最流行的服裝之一,在美國街頭到處可以看到穿MA1的人。
這股風潮甚至在亞洲的日本都盛極一時。連飯島愛都曾在自己的傳記中寫到,在學生時代,大家都以擁有一件美國原產的MA1夾克而自豪,但是畢竟作為學生沒有錢買,就不惜和年紀大的男孩子們去偷,被發現後,大家四散奔逃。
後來有人擁有了那種夾克,卻不過是日本的仿製品罷了……
(美式復古和日式阿美咔嘰大概也就原於此處)
制服在戰爭年代充當著催化劑,春藥一般的效果激發戰士們戰意。我們現在大部分的經典穿著也都以此而來,復古潮流和軍事服裝永遠掰不開。
不過不管是喜歡那種風格,選擇喜歡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緊要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