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擁有海外交流夢想的學生們來說,英語考試是第一關。
相信很多同學會選擇熱門的雅思考試,其實只要找對了方法,備考自然是得心應手。但很多時候往往會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本期小編就為您帶來,SAF校友Johanne的分享,英語專業的她對於「聽說讀寫」這四座大山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她也憑藉雅思開啟了自己的海外交流,從而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Johanne,SAF校友 | 本科:大連海事大學 | 曾參加SAF2018年UCL夏季語言與文化項目
雅思備考,重在積累
因為本科是英語專業的緣故,所以對我來說每天都在接觸英語,我覺得學習英語其實大道至簡,就是積累的過程吧,在這裡有一些個人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的雅思備考有所幫助!
聽力
精聽+泛聽相結合。大二接觸口譯的時候,老師多次強調「聽」的重要性,給我的要求就是精聽+泛聽。
精聽就是聽寫BBC和VOA新聞(dictation),從VOA慢速開始,每天雷打不動聽寫一篇。一開始會非常困難,因為新聞裡有大量的人名、地名,還有筆速跟不上原語速度等等問題,建議的方法是一句一停,能聽懂的用黑筆寫,如果第一次沒聽懂就把這句話調慢倍速再聽個十來遍,逼自己看能不能聽出來,實在聽不出才過。
檢查的時候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某個單詞本身我是認識的,但聽不出,那就用藍筆標,如果本身不認識這個單詞,那就用紅筆。最後再進行反思,並且用口語複述一遍這篇新聞講了什麼。
日復一日堅持下去,我聽寫新聞的本子寫完了兩大本還多,積累了很多東西以外,耳朵對英語的適應能力也會變得非常強。再去看美劇英劇的時候,會覺得「咦?我怎麼全都聽得懂?」
泛聽就很開心啦,就像把英語當作BGM一樣,大量看各種英美劇、歐美電影、歐美明星的採訪演講脫口秀等等,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潛移默化的積累哦。
閱讀
雅思的閱讀也許會用到一些應試技巧,比如什麼「同義替換」,但是真正英語到了一定水平,會發現沒有技巧,就是讀而已。我在大一大二閱讀20餘本英文簡寫原著吧(專業要求),大三以後開始看英文文獻,讀多了發現雅思閱讀還是比較容易的。
而且泛讀在我看來是增加詞彙量的最好辦法。我真的不會背單詞,拿一本單詞書每天50甚至100個去背的方法對我而言太過痛苦,而且效果不強,第二天還能記住幾個呢?就算記住了這個單詞,會用嗎?熟悉它的語義韻(褒義貶義等隱含)和使用語境嗎?我試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同學來說,雅思閱讀多練,也一定會有效果。
寫作
寫作是雅思最最最卡人的了。我認識很多同學總分就算到了8,寫作也還是上不了7。小作文的話,我是看40餘篇的9分範文,根據不同圖型總結結構和常用句型。還有,切忌不要參雜任何個人主觀觀點!雅思小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客觀把數據描述就好,不要夾雜個人私貨!我第一次裸考雅思時候,就因為輸出了個人觀點(柱狀圖顯示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多去電影院,我覺得年輕人追求時髦balabala)成功卡在悲劇6.5,差0.5總分上8...
大作文也有套路可循。注意觀點的邏輯鏈和展現詞彙和句型靈活使用的能力。Thesis statement+topic sentence的組合是7分最穩妥的手段。
口語
口語的本質在交流!我在這次考試中,口語到了7.5,但是講真,我自我監控到了很多語法錯誤,卡殼的問題也有很多,考完和網上高分答案一對比覺得只能拿6分!而且在回答的過程中,我全程即興,沒有刻意去用不同的句型,就是用我用起來最自然的定語從句和我掌握的詞彙,以及我的真實觀點去和考官聊天,感覺就是展現我最最真實的水平吧。
但也許是「0套路」、「0模板」的誠意,以及有幾個精彩的觀點打動了考官。大家備考時候,如果本身英語還可以,不用背答案,只要每個話題有話可說就夠了,太過刻意的流利和大詞使用會讓考官覺得你「機器人」。
對Accents不用太過追求,但經常也有同學問我該練英音還是美音。關於英美音的選擇,我在B站看過一個經典評論:「英音就像純正黑巧克力,美音就像絲滑德芙巧克力」。所以純看個人喜好,我比較old-fashioned,練了英音,所以偏英音的雅思還是很對我胃口的。
但是不追求accents不等於不追求pronunciation!發音,特別是重音的正確使用至關重要!可以聽新聞跟讀模仿,影子跟讀的方法非常有效。
如果是英語專業的同學,請學好口譯吧,口譯真的是短時間內全方位提高英語的最好辦法。
最後推薦一波機考!機考相比紙筆,除了出分快的優點,寫作part是真的香!可以清晰看到考試還有幾分鐘結束和字數。此外,寫錯了,甚至是想改整個段落都非常方便,從根本上杜絕了字跡不清晰/不美觀的隱患。
浸入式的英式語言和文化體驗
2018年我通過SAF參與的UCL夏季語言與文化項目是永遠的仲夏夜之夢。
在二十幾天的時間裡,我不僅快速提升了語言能力,掌握來自英國大學官方的presentation技巧和report轉寫要求分享,我對倫敦乃至整體英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次項目除了教授語言技能外,SAF每周都會安排cultural visits,比如去大名鼎鼎藝術博物館TATE Museum等等。每天下午有時會有教授帶來「文化講座」,但大部分時候都是我自由探索倫敦的時間。我去了各種地方打卡,比如泰晤士河,查令十字街84號,倫敦橋,倫敦塔,倫敦眼,白金漢宮,劍橋大學,貝克街221B,諾丁山,大英博物館等等,盡情「享受」了full English breakfast和fish&chips。
更驚喜的是,我和來自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日本、土耳其等9個不同國家的同學在課上課下深度交流,深切體會到倫敦的多元和包容。
思維方式的衝撞
我和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的兩位美女姐姐一起做了一次小組research,主題是UCL學生群體對倫敦的交通態度。
這次小組合作讓我完全體會到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我在中國接受十幾年的教育後,養成一種學生思維,就是先定了大方案(很多時候是老師給的),然後分工,我只把自己的那part做到最好。所以我們三在brainstorm時候,我一直表現得很pushy,覺得這麼久了還是沒有一個整體的綱要計劃,而另外兩位小姐姐一直在腦暴一些富有創新性的細節。
後來我才意識到,是我的學生思維在阻擋著我,我只想把我的工作做好,把teamwork做完,而不是去想,how to do it better.
雅思讓我開啟了海外交流的旅程,而倫敦的經歷對我產生重要的影響,它讓我找到了對語言的熱愛,也堅定了往後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在今年9月,我放棄了以專業第一保送研究生的資格,毅然決定申請英國大學。是UCL的這段經歷支持著我,也告訴我,where to do it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