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閱讀需要主張』
《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來》《伊斯坦堡假期》《七日成永恆》《她和他》……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作品,已經在全世界近50個國家暢銷3000萬冊,連續12年躋身《費加羅報》「全球十大最暢銷作家」榜單,讓這位出生於法國塞納的男人成了法語文壇的「現象級」人物。和大部分暢銷書作家不同,馬克·李維對被數字捆綁相當警惕。他真正關心的,是讀他小說的人會不會繼續期待下一本。他堅信寫作就是講述「人」的故事,講述人們面對愛、恐懼、悲傷、歡喜時的內心世界。馬克·李維,法國作家,主要作品:《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來》《伊斯坦堡假期》《七日成永恆》《她和他》等。愛與恐懼,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關注和書寫的焦點。當外界為他在全世界近50 個國家暢銷3000萬冊的數據驚詫時,他卻對談論自己的寫作審慎克制。寫作對於他而言,是脆弱而感性的,暢銷只讓他擺脫生計壓力,帶給他創作的自由,並沒有賦予自傲。馬克·李維在談話間反覆強調,在成為一名作家之前,他曾經是一個男孩,後來成了男人,再後來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送他們上學,在他們生病時憂心,為他們寫書,通過小說把自己的世界講給他們聽。他操著口音濃重的英語,在每句話之間長久停頓。他堅信寫作就是講述「人」的故事,講述人們面對愛、恐懼、悲傷、歡喜時的內心世界。已近55歲的馬克·李維身穿白襯衫、牛仔褲,舉手投足之間儘是法國男人的優雅。說話時深邃的眼睛望向遠處,似在尋找答案。談到興奮身體前傾,只有在大笑時眼角的皺紋隱約浮現,才讓人記起他的年紀。連續12年躋身《費加羅報》「全球十大最暢銷作家」榜單,讓這位出生於法國塞納的男人成了法語文壇的「現象級」人物。
▲ 點擊圖片買一本
和大部分暢銷書作家不同,馬克·李維對被數字捆綁相當警惕。他真正關心的,是讀他小說的人會不會繼續期待下一本。為了創造出讓人期待的「 下一本」,他選擇逃離安逸,旅居倫敦十年,將倫敦蕭瑟的秋天寫進了《她和他》。他去了紐約,幾乎沉溺於那裡的煙火氣,在《如果一切重來》裡塑造了一個和他住同一個街區、去同一家餐廳和酒吧的記者安德魯。在舊金山定居,《假如這是真的》寫舊金山高低起伏的街道和在落日下橙黃色的金門大橋。
然而,對馬克·李維而言,寫作真正的困難,是必須進入他賦予生命的每一個人物,觀察、傾聽、言語、感受。明明在創造,卻必須隱藏在人物身後,不讓讀者察覺到絲毫創造的痕跡。因為「一旦讀者發覺了蛛絲馬跡,寫作的魔力就蕩然無存」。
版本: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8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從處女作《假如這是真的》中只能被一個人看見的女人勞倫,憑藉彼此的愛達到了靈肉合一,到《偷影子的人》中通過偷走別人的影子,傾聽影子主人的秘密的無名小男孩,李維的作品瞄準了人性中隱逸的情感,將人對愛的渴望表達到極致。一個人可以是任何人。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是世間所有人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李維從不在小說中描摹人物的相貌和身材。但他的讀者卻告訴他:「你的小說很有畫面感,閱讀的時候像看電影一樣,讓人興奮。」他為此頗感欣慰。文學的魅力之於他,莫過於用黑白相間的文字,創造出讓人興奮的畫面。橫跨懸疑、偵探、浪漫愛情、戰爭、童年、歷史……永遠沒人知道,馬克·李維的下一部小說究竟要寫什麼。對他而言,是故事選擇了他,而非他選擇了故事;是對過往的記憶,通過不同的個性、風格、情緒自由地表達(而非故事本身),將一名作家和其他作家區隔開來。寫作是脆弱的,人亦然。描寫人之脆弱,卻讓寫作這件事恆久而偉大。智慧、藝術、創造和價值,在馬克·李維看來,皆由人的不完美而來,也恰恰是人之為人的美妙之處。16 歲的李維偶然間得知,二戰期間,18 歲的父親曾作為領隊,帶領一個反抗團體,參與反抗德國納粹的佔領。他因此而備受折磨,受到驅逐,時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在被送往德國納粹集中營的路上,父親從火車上逃了出來,才倖免於難。這段深埋於他父親心中的歷史,給16 歲的李維帶來極大的情感震撼。他跑去問父親:爸爸,原來你是個英雄。那個謙虛內斂、不善言談的父親望著他,說了一番讓他日後永難忘記的話:「我不是英雄。做正確的事並不能使一個人成為英雄。不能因為大部分人都在犯錯,而這個人做了對的事,就成了英雄。孩子,我只是在做正確的事而已。」版本: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1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30 年後,李維的妻子突然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寫你父親?李維困惑地盯著她。她告訴他:既然你想寫,別等到他去世之後再寫,你會後悔的,在他活著的時候,把他的故事講出來。李維於是找到編輯,告訴他,下一部是歷史小說。半年後,他寫成了一部關於法國西南部一群年輕人與納粹抗爭的小說。版本: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年4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李維是在「新小說」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於法國小說界的創作思潮,新小說強調向內自省的寫作。和傳統小說不同,新小說作家認為世界是荒誕的,應該把小說從人物和故事中解放出來,變成記錄出客觀世界的工具。從小就受新小說影響的李維,對故事的概念很模糊。直到15 歲時,他在家附近的圖書館裡,第一次讀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故事如此誘人!李維說自己從那時起「踏上了漫長的旅途」。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年7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從童年到歷史,兩者雖不同,對李維而言卻都是對自身情結的釋放。他熱衷於在時間的維度尋找關於自我和歷史的答案:《自由的孩子》中從少年的視角看待二戰,到《伊斯坦堡假期》中1915 年至1923 年間,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的種族滅絕,再到《如果一切重來》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根廷軍政府執政期間對異見分子的折磨。從父輩的苦難開始,一直延伸到對現實的追問:為何同胞可以相殘?為何這些事件皆因政治而起,卻終於萬民的劫難?本文刊載於2016年9月1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8版。編輯:張暢;編輯:柏琳、小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少年讀經 | 《小別離》| 老舍之死 | 表情包 | 奧運 | 洗稿 | 郝景芳 | 嚴耕望 | 加繆 | 巴西 | 抑鬱症 | 阿城 | 朋友圈 | 湯顯祖 | 葛優躺 | 安妮寶貝 | 心靈雞湯 | 趙薇 | 帕慕克 | 龍榆生 | 逃離北上廣 | 精英教育 | 一流大學 | 奧茲 | 狗肉節 | 奧威爾 | 文藝青年 | 黃永玉 | 阿列克謝耶維奇 | 米有故事 | 高考 | 國學 | 民國試卷 | 2015年度好書 | 史鐵生 | 《斯通納》| 性解放 | 《我的奮鬥》| 錢穆 | 孔飛力 | 剩女 | 弟子規 | 小王子 | 《紅樓夢》
點擊圖片
購買新京報書評周刊獨家發售「大家小書」系列叢書~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