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 元一件的 T 恤,百元左右的連衣裙……無論是逛街逛到 H&M、ZARA 等快時尚,還是淘寶網購,看到如此低價、樣式還正流行的衣服時,有幾個女孩能忍住剁手的衝動?
說實話,我是難以時刻保持理智的。面對這樣的衣服,腦中好像有個小人在勸我:「這麼便宜,買來隨便穿穿就很值,大不了明年扔了唄。」而且,看著身邊人隔三差五的快遞,朋友圈張張照片裡不重樣的衣服時,我就知道和我想法相同的人不在少數。
多樣的款式滿足了人人皆有的愛美之心,況且還經濟實惠,在我們看得到地方,快時尚好像真的沒什麼缺點。
直到最近看了一部揭露快時尚產業的紀錄片——《THE TRUE COST》(國內被譯作:《真正的成本》,騰訊、B 站均有網友自發上傳的中文翻譯版可看),我才知道快時尚並不光鮮亮麗,甚至可以用黑暗來形容。
*以下素材來自紀錄片《THE TRUE COST》。
在美國,H&M 的一條便宜的短裙是 7 美元,而製造它們的工人月工資最低是多少呢?100 美元?200 美元?不,是即便刨除了消費水平不同的因素之後,仍然難以想像的 10 美元。
為了打贏價格戰,商家們尋求一切能壓榨成本的辦法。於是他們將生產環節外包到加工價格最低的國家,將價格一壓再壓。而這種剝削,最後都轉嫁到了最底層的工人身上。他們背井離鄉,孤身到工廠打拼,忍受著車間內的高溫和有毒化學品,最後賺來的只有這麼一點點錢。
工人們也曾對此反抗。孟加拉國的女工們建立了工會和工廠溝通工資問題,卻在遞交了申請表後,被關起來毆打:
柬埔寨的服裝加工工人為增加最低工資限制上街遊行,結果遭到了武力鎮壓,甚至有人死亡:
這個看似安逸的行業對於生命的威脅還遠不止於此。2013 年 4 月,孟加拉國一棟進駐多家製衣廠的大樓倒塌,造成了 1000 多人死亡。而令人心寒且憤怒的是,倒塌前明明已有工人報告了大樓出現裂縫,但工廠仍強制開工。像這樣只關心利益、不關心人命的慘劇並不是個例,前後還有多起失火事件造成了數百人死亡。
而如此多的生命換來的是什麼呢?是與貧窮的工人們毫不相關的,時尚業的巨大繁榮。
有的人通過服裝業牟取巨額暴利,有的人深信時尚的外表能讓他們贏得尊重。而工人們只是想要生存環境變得好一些的簡單願望,卻無法實現。
但在時尚業中,受害的不僅僅是工人。
你知道塑料埋在地下 200 年無法降解,但你不一定知道服裝也是這樣。
你知道汽車尾氣有毒有害,但你不一定知道時尚業是世界上第二大汙染源,僅次於石油業。
從種植、生產到回收,時尚業讓這顆星球承受了太多壓力,可用水量、土地消耗、防治汙染的成本,並沒有被包括在每一件廉價服飾的價格中。
NO.1
農藥
為了生產更多的服裝,就需要更大的棉花產量,防止因病蟲害而減產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資本的推動下,有商家用能抑制雜草害蟲的轉基因棉花種子壟斷了市場。印度農民們被迫每年購買這種比普通種子貴接近兩百倍的種子,卻發現它們的防蟲效果並不明顯,反而需要播撒更多農藥,這些成本逼得他們負債、破產。還不上賒帳的錢,連土地都要被商家收去抵債,無以為生的農民最後只能以自殺結束生命。
而且,使用大量化肥、農藥雖然能短時間提高產量,但這其實是在透支土地。後續不但會減產,當地環境還受到了破壞。印度的辛格博士研究發現,在農藥使用最多的地區,當地新生兒出生缺陷率、癌症發病率都急劇上漲,儘管化工公司拒絕承認這是農藥和化肥的責任。
對了,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事實:生產種子、農藥、癌症藥,並回收土地的,實際上是一家公司。NO.2
工業汙染
甘佳河連接著印度八億人的生活和生命,是印度北部的命脈,卻因為坎普爾的皮革業被嚴重汙染。每天,至少有 5 億公升的有毒廢水排向河中,其中的六價鉻等有毒物質,就隨著河水進入了農場和人民的生活水井中。
和棉花種植農民的遭遇相似,沿河而居的村民們,飽受各種皮膚病、胃病、肝病的折磨。
回收
把不喜歡的衣服扔掉只需要 1 秒鐘,但地球卻要花超過 200 年來降解它。這些「時尚垃圾山」,矗立在很多不發達的國家。
也許你會說,那就捐掉好了。但是事實是,被捐到慈善機構的衣服,絕大多數會被包裝起來郵寄到像海地這樣的貧窮國家。因為有大量便宜的二手服飾流通在市場上,且年輕人們都在製衣流水線上工作,所以當地的傳統服飾行業會受到壓迫、無法存續,一種服飾文化甚至會就此凋零。
現在,世界上每年有 800 億件衣服被生產出來,是 20 年前的 4 倍。
以前,服裝店每年只會銷售兩季衣服;如今,快時尚店鋪每年上新 52 次,也就是你每周去逛,都能看到不重樣的衣服。同時,各種穿搭教程、服飾廣告、T 臺走秀都在不遺餘力地告訴我們,當季流行是什麼,最近什麼打折了,好像不穿就落伍,不買就吃虧,而花錢就能買到快樂。
但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嗎?
當然不。《消費者理論》中將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像房子、車子這種可以長久使用的,一類是像口香糖、香菸這種不斷消耗的。服裝不易損壞,可以重複使用,明明屬於前者,但商家卻不斷用誇張的廣告和低廉的價格誘導我們將其當成消耗品。
於是,即便衣櫃已經要爆滿,我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少了件衣服。
在物價不斷上漲的今天,衣服的價格卻逆市而行,不斷下降。我曾以為這是工業進步、快速生產帶來的福利,實際上只是商家吸引我們不斷下單的策略。買衣服不心疼的快感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富有,但這只是無止境購物營造出的虛幻泡沫而已,月底信用卡帳單一到就能把它戳破。
/ / /
在快時尚上,我們看到了緊跟流行的時尚款式,看到了普通收入也能輕鬆購買的低廉價格,但是我們沒看到製衣工人的血與汗,沒看到農民們的癌症和子女的先天疾病,沒看到在耕作、生產、回收中被破壞的環境,沒看到被快時尚所擠壓的、失去傳承的傳統服飾文化,甚至沒看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我們可能並不喜歡、並不需要這樣一件衣服。
把這些被忽視的東西呈現出來,並不是想讓大家堅決抵制快時尚,一件也不買。畢竟受制於價格等因素,對於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來說,快時尚的確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選擇,抵制並不是一個容易延續下去、傳播開來的行為。而如果不可持續,那麼空喊口號也就沒有意義。
但是作為消費者,作為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個人,我們應當知道快時尚背後隱藏著什麼。紀錄片中展現出來的殘酷現實,不僅發生在孟加拉、印度,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畢竟中國才是服裝出口的第一大國。環境汙染、工人過勞、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問題我們也並不陌生。
以我們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去抗議、去要求服裝廠商改變他們的做法,行業的變革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但至少我們能用每一單消費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有能力的話,我們可以選擇以有機棉花種植,採取公平貿易的時裝品牌;達不到那個消費門檻的,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少買一件衣服——一件僅僅是因為便宜就心動,買來卻也只是壓在箱底、不曾穿過的衣服。當過熱的消費需求冷卻,行業也會被倒逼著改變。
當然,理性消費觀念不僅僅是在快時尚領域適用,在進行任何消費前,我們都應該思考一下:它真的是我所必需的嗎?畢竟每一個物品的生產、回收都在消耗著資源,能以現有物資代替,或購買二手產品,才是對待環境更友好的選擇。
不知道這部紀錄片有沒有多少觸動到你一些呢?歡迎來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 The End ·
撰文 嘻嘻
設計 哪呢哪呢
文首圖片 unsplash
點個「在看」,讓更多人了解快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