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態度的文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物與故事被熟知】
【本期為專題歷史,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三期,結尾有話題討論,往期看主頁,歡迎關注和交流】
「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雲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隋朝名將楊素的這一首詩,讚嘆了西漢兩位名將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功績,即使過了兩千多年,無數後人依然被他們英勇抗敵的精神所折服。但除了顯赫的戰功外,很少有人提及衛青的身世,他緣何從一名僕人成為漢武帝最為倚重的大將軍?他的身上還有著哪些值得學習的品質呢?敬請關注,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三期,威震塞北的長平侯。
(1)從卑微下人到皇帝親信,堪稱傳奇。
事實上,如果按照古代的家族傳統,衛青應該姓鄭,這是因為他的母親叫衛媼(媼是指年老的婦女,實際姓名無法考證),乃是平陽侯府中的僕人(第一代平陽侯為名相曹參,當時平陽侯為曹參曾孫曹壽)。本來嫁給了不知名的衛姓男子,後來與平陽府一個叫鄭季的官吏私通,才生下了衛青。而衛青因私生關係得不到鄭家的厚待,就自此依靠母親,來到平陽府,成為平陽公主的騎奴。如此看來,衛青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卑微的
然而,在公元前139年,衛青的人生迎來了轉機,當時18歲的漢武帝遲遲沒有子嗣,她的姐姐平陽公主便效仿館陶公主,想要擇娶美貌的女子進獻給弟弟,於是把府中標緻的女子都打扮了一番。之後,恰好前來平陽府做客的漢武帝,一眼看中了衛青的三姐衛子夫,將其納入後宮。衛子夫被漢武帝寵信,衛青也就水漲船高,一路擔任建章監、太中大夫,加侍中官銜,成為漢武帝的親信。
(2)從內廷重臣到邊疆大將軍,堪稱傳奇。
上面我們講到,衛青以建章監、太中大夫、加侍中官銜的身份陪伴在漢武帝身邊,如果他只是甘願於此,做一名外戚,當然無法成為後人敬仰的英雄。於是,歷史又一次給予衛青極大地考驗,功則成,敗則退。也就是在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分兵四路攻打匈奴,這是衛青第一次以車騎將軍的角色出兵塞外,最終率領一萬騎兵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滅敵數百人。
而另外三路,公孫敖、李廣都打了敗仗面臨死罪,公孫賀也沒有功勞,只有衛青取得了勝利,也幫助西漢王朝取得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不止於此,在公元前128年、127年、124年、123年和119年,衛青五次奉命攻打匈奴,收復大片土地,彰顯華夏雄風。且自前119年之後,西漢王朝14年沒有再徵討匈奴,足以可見對方的忌憚。
(3)從漢武帝小舅子到漢武帝大姐夫,堪稱傳奇。
前面我們提到過,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在做客平陽侯府的時候,看中了衛青的三姐衛子夫,納入後宮,當時平陽侯的夫人正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在公元前129年衛子夫為漢武帝生下第一個皇子後,又被立為皇后。由此,衛青正式成為了漢武帝的小舅子,此時的他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在塞外徵戰,積累了赫赫戰功。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在十多年後的公元前115年,第二次改嫁的平陽公主因丈夫夏侯頗畏罪自殺(和他父親前任汝陰侯夏侯賜的姬妾通姦),又一次成為寡婦,不久後,他與平陽侯生的兒子曹襄也在同一年去世。為此,漢武帝心疼自己的長姐,便將平陽公主許配給了衛青,就這樣,衛青又成為了漢武帝的大姐夫。
就連平陽公主自己都忍不住笑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他如今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后,三個兒子也都封為侯爵,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如今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
對於衛青個人而言,從年少時當平陽公主的僕人,到壯年後成為平陽公主的丈夫,頗有影視小說的傳奇色彩,當代導演編劇,你們看到了嗎?
【注1:史載長平侯衛青生平大事記】
約前152-151年,出生。(正史對衛青的出生年份並未記載,但可以根據相關年份進行推算;首先,漢朝規定女子超過十五歲不嫁要交罰金,衛子夫在公元前139年被納入後宮,當時必然不超過15歲,也就是說出生年份最晚在約前153年,大致在公元前152年左右,而作為弟弟的衛青最早出生在公元前152-151年左右)
公元前139年,姐姐衛子夫入宮。
公元前138年,擔任建章監、侍中。(當時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入皇宮得到武帝的寵幸,而陳皇后是館陶大長公主劉嫖的女兒,苦於沒有兒子,又聽說衛子夫有了身孕,就很是嫉妒,就派人逮捕了衛青。當時衛青在建章宮供職,不太出名,因此大長公主就命人逮捕囚禁了衛青想殺死他。好在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和一些壯士把他救了出來。武帝聽到這消息後,就召來衛青,了解事情經過後任命他當建章監,加侍中官銜)
公元前138年起-公元前130年,擔任建章監、侍中、太中大夫,陪伴漢武帝身邊。(侍中在漢武帝時期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甚至還負責給皇帝端尿盆,是近臣中的近臣)(或許在近十年的內廷時間裡也為衛青積累了為人處世的經驗)
公元前129年,受命為車騎將軍,領一萬騎兵從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出發,與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分四路攻打匈奴。唯有衛青勝利,取得龍城大捷。
公元前128年春天,姐姐衛子夫生皇子劉據,立為皇后。
公元前128年秋天,以車騎將軍率領三萬騎兵,從雁門出境,攻打匈奴,斬敵幾千人。
公元前127年,以車騎將軍領兵,從雲中(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出發,向西攻打匈奴,直到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就這樣攻取了河南地區(河套以南之地),直到隴西(甘肅省東南部),捕獲敵人幾千名,繳獲牲畜十萬頭,打跑了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漢武帝就此建立了朔方郡,劃定三千八百戶封衛青為長平侯。部下蘇建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
公元前124年春天,以車騎將軍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匈奴右賢王,捕獲了右賢王的王室十多人,普通男女民眾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數千百萬頭(稍微有點誇張)。同時,漢武帝漢人遣使者拿著大將軍的官印送到軍中,即刻任命衛青為大將軍,並以大將軍名號班師回朝。
公元前123春天,以大將軍領兵,從從定襄出發攻打匈奴,殺敵一萬多人。
公元前123年,侄子霍去病受到武帝寵愛,成為侍中、嫖姚校尉。
公元前119年春天,以大將軍領五萬兵從定襄出兵,命驃騎將軍霍去病領五萬騎兵從代郡出兵。
公元前119年後,任大將軍、大司馬。
公元前117年,侄子霍去病去逝。
公元前106年,去世。
【注2:長平侯衛青親屬關係】
生父:鄭季(平陽縣官吏,後來做了趙國的相國)
母親:衛媼(媼是指年老的婦女,具體姓名不可考)
長姐:衛君孺(嫁給公孫賀,公孫賀曾與衛青多次討伐匈奴)
二姐:衛少兒(霍去病生母,情人霍仲孺)
三姐:衛子夫(漢武帝皇后,漢宣帝曾祖母)
妻子:平陽公主(先後嫁給平陽侯曹壽、平陽侯汝陰侯夏侯頗,再嫁給衛青,死後與衛青合葬)
長子:長平侯衛伉(原為宜春侯,襲父親爵,生母不詳,在巫蠱一案而被處死)
次子:陰安侯衛不疑(生母不詳,晚年不詳)
三子:發乾侯衛登(生母不詳,晚年不詳,後代有衛玄、衛賞在西漢末年進入朝廷擔任官職)
外甥:大司馬霍去病(抗擊匈奴名將)
【注3:長平侯衛青的性格品質】
(1)謹慎謙虛,禮賢下士。
原文1:(背景是公元前124年取得大勝後)
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青子不疑為陰安侯,青子登為發乾侯。青固謝曰:「臣幸得待罪行間,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天子曰:「我非忘諸校尉功也,今固且圖之。」乃詔御史曰:「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以千五百戶封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從大將軍出窳渾,至匈奴右賢王庭,為麾下搏戰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說為龍頟侯。騎將軍公孫賀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賀為南窌侯。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以千六百戶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賜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
翻譯1:
武帝說:大將軍(指衛青)親自率兵打仗獲得大勝,俘虜匈奴王親屬十多人,所以加封六千戶。」又封衛青的兒子衛伉為宜春侯、衛不疑為陰安侯、衛登為發乾侯。衛青堅決推辭說:「我僥倖地能在軍隊中當官,依賴陛下的神聖威靈,才使軍隊獲得大捷,同時這也是各位校尉拼力奮戰的功勞,陛下已經降恩加封我的食邑,臣的兒子們年齡都還小,沒有征戰的勞苦和功績,現在皇上降恩封他們三人為侯,這不是我在軍隊中當官、用來鼓勵戰士奮力打仗的本意啊!衛伉等三人怎敢接受封賞。」武帝回應說:我並未忘記各位校尉的功勞,本就要獎賞他們,於是下令御史,護軍都尉公孫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為龍頟侯,騎將軍公孫賀為南窌侯,輕車將軍李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為涉軹侯、趙不虞為隨成侯、公孫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軍功賜給關內侯。(通過這一事件足以見得衛青並不貪功、治下有方,能夠與屬下一起分享戰果,才讓漢武帝看到每個人的功勞)
(2)剛正不阿,冷靜謀斷。
原文2:(背景是公元前123年攻打匈奴時)
右將軍建、前將軍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餘,漢兵且盡。前將軍故胡人,降為翕侯,見急,匈奴誘之,遂將其餘騎可八百,奔降單于。右將軍蘇建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自歸大將軍。大將軍問其罪正閎、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當云何?」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閎、安曰:「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今建以數千當單于數萬,力戰一日餘,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自歸而斬之,是示後無反意也。不當斬。」大將軍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間,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自擅專誅於境外,而具歸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見為人臣不敢專權,不亦可乎?」軍吏皆曰「善」。遂囚建詣行在所。入塞罷兵。右將軍建至,天子不誅,赦其罪,贖為庶人
翻譯2:
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的軍隊合為一軍,共三千多騎兵,單獨遇到了匈奴單于的軍隊,便同他們交戰一天多的時間,眼看著漢軍將要被全軍殲滅。其中,前將軍趙信原本就是匈奴人,投降漢朝後被封為翕侯,如今看到軍情危急,加上匈奴人又引誘他,就率領剩餘的大約八百騎兵跑到匈奴單于那兒投降。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右將軍蘇建就只能在全軍幾乎被殲滅的情況下,自一人逃回,來到大將軍衛青那裡。大將軍衛青就蘇建的罪過向屬下幾個人徵詢意見,怎樣定蘇建的罪過,周霸說道:自從大將軍出徵,不曾殺過副將。如今蘇建棄軍而回,可以殺蘇建以表明大將軍的威嚴。而另外兩個人都說:我不這麼認為,兵法書上說『兩軍交鋒,軍隊少的一方即使堅決拚搏,也要被軍隊多的一方打敗』。如今,蘇建率幾千軍隊抵禦單于的幾萬軍隊,奮力戰鬥了一天多的時間,戰士全部犧牲,仍然不敢有背叛漢朝的心意,自己歸來。自己歸來而被殺死,這是告訴戰士今後若要失敗就不能返回漢朝,所以不應當殺蘇建。」大將軍衛青說:我僥倖以皇帝親戚的身份在軍隊中當官,不憂慮沒有威嚴,而周霸勸我樹立個人的威嚴,大失做人臣的旨意。況且假使我的職權允許我斬殺有罪的將軍,但是憑我尊寵的地位,仍然不敢在國境之外擅自誅殺,所以要把情況向天子詳細報告,讓天子自己裁決,以示臣子的不敢專權,不也是可以的嗎?軍中官吏們都說:好。於是就把蘇建關押起來,送往皇帝的行在所。同時,退兵回到國內。戰爭結束後,漢武帝並沒有殺右將軍蘇建,在交了贖金後赦免了他的罪過,蘇建成為了平民百姓。
(這裡涉及到西漢的贖刑,而漢武帝時期因為頻繁戰爭特意為武將們設立了附屬贖刑,但範圍也擴大至平民百姓,只要交夠所要贖罪的東西,就能夠贖罪;由於贖罪的事物過於貴重或金額過大,實際上只是為地位較高者開闢了綠色通道,對於平常百姓來說是不夠公平的,不過倒也符合當時刑不上大夫的時代背景)
【注4:歷代對長平侯衛青的評價】
西漢-《史記》作者-司馬遷: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這裡的河南是指河套以南之地)
西漢-衛青屬下-蘇建: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我曾經勸誡大將軍衛青,擁有那麼高的地位,而全國的賢士大夫卻不稱讚他,希望將軍能夠效法古代那些招選賢人的名將,努力去做吧)
東漢-《漢書》作者-班固: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徵,衝輣閒閒,合圍單于,北登闐顏。(長平侯非常威武,堪稱第一上將,討伐匈奴,恢復我北邊的疆土,帶領士兵們七次出徵,每一次都非常鎮定,而真正戰鬥時也曾包圍匈奴單于,在北面登上闐顏山)
三國-武帝曹操子-曹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大丈夫應該向衛青霍去病一樣,領著十萬起兵馳騁邊塞,驅戎狄,建立功勳)
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君子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地位,人的貴賤是有變數的。西漢的衛青出身就是個僕人,後來帶兵打仗就高升了,而她姐姐得到皇帝的至高寵信,姐弟兩寵愛與榮譽如此的過分,為遭遇災難留下了禍根)
北宋-文學家-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前面五個人是品德比較突出的名將,後面六個是才能突出的名將,因為後面幾個結局都不好)
南宋-學者-黃震: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裡,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如果要閱讀史記的衛青霍去病傳記,必須要結合李廣傳記來看。因為衛青、霍去病每次深入險境幾千裡,名聲早在華夏和邊塞出名,而看史記裡的傳,卻看起來沒什麼價值。反觀李廣經常敗北,受到挫折,看他的傳,還能看到其中的英姿。這樣看來史記抑揚描述太奇妙了,不是常人所能看清楚的)
明朝-學者-陳仁錫:太史極不滿於開邊生事,恩幸濫寵,而衛霍二將卻正坐此,故篇中屢有微言。然白登之圍,天驕之橫,向非衛、霍兩將軍,終漢之世邊境無寧日矣。衛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沒乎?且衛霍縱能以外戚貴,寧能以外戚勝乎?使帝以外戚之嫌裁減封爵,何以競才之用,何以為武帝乎?傳中屢以「皇后」為言,何其淺也。須知武帝不獨以戚貴青,青亦不獨以戚呈身。
近代-學者-蔡東藩:漢武諸將,首推衛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漢史中之一奇也。
【本期討論】
衛青以外戚的身份屢次擔任重將,毫無疑問有著彪炳史冊的戰功,但漢武帝發起的數次戰爭也造成了一定的階級矛盾,削弱了西漢王朝的國力,而且有一些人認為衛青得到如此大的功勞是源於姐姐是當朝皇后,成為後人輕視衛青的原因。那麼,如果你是一名史官,將如何對衛青做一個公平的評價。歡迎在評論區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