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2020-12-23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米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與蘇東坡、黃庭堅、蔡襄被譽為「蘇、黃、米、蔡」北宋時期的四大書法家。北宋時期是書法「尚意」的時期,由於五代之後,人們在書法上「丟失」了唐以前「手授口傳」的學習方法,留給北宋書家的只是一種探索之路,由於歐陽修及北宋「四大家」的努力,人們便在書法上朝著「尚意」的方向前進了。

「尚意」,是指人們對書法本質意義的看法,以前,書法多以書寫規矩為根本,尤其是在唐代,幾百年來的「尊法」思想,使得書法成如「算子」般的審美思想,而北宋時期這一現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儘管「失去」了筆法和「法度」,但書法的「意味」更為深厚,這就是北宋時期書法「尚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為北宋時期「尚意」書法的代表人物,米芾與其他人的書法思想稍有不同,蘇東坡和黃庭堅認為,書法中的境界和意味,主要體現在人的修為之上,如果一個人的學識、修養、閱歷等越豐富,書法的精神境界和所要表現出的意味就會越高。而米芾在這方面並沒有過多的提倡和感受,但他認為,書法雖由「技法」和「境界」所組成,但技法仍是書法中的根本和基礎,沒有更多、更好的技法,意境的東西也是很難表現到位的,因此,米芾大多數情況下所談的都是技法給意境帶來的藝術性思想。

米芾的書法審美思想主要集中在「意」之上,這一點與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基本相同的,唐代張彥遠曾經記錄了王羲之的話:「子敬(王獻之)飛白大有書意。」就說明從那個時期,人們就注重了書法中的「意味」,「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等等。米芾的「書意」思想,也許與他取法王羲之書法很有關係。那麼,米芾是如何在書寫中表現書法的「意趣」之美的?

執筆方法對「書意」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執筆問題並不能直接對書法的書寫程度構成多大的影響,但是,米芾作為一代名家,仍然在執筆給書法意味帶來的影響上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在《海嶽名言》中說到:「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這句話說得非常明了和直接,他認為,寫字時握筆要輕一些,手心則會輕,如此一來,才能在書寫中達到自如便捷、酣暢淋漓的程度,寫出來的字會產生出天真之美。

「世人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這句話讓我們想起了以前王羲之在王獻之身後抽筆的故事,如果寫字時能有猛然間抽掉毛筆,就認為執筆的方法有問題,否則就認為執筆是正確的。但是,這一問題在北宋時期已經得到了糾正。蘇東坡也對此談了自己的看法:「獻之少時學書,逸少(王羲之)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僕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之之所,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從上面的記述可以看出,王羲之考察王獻之執筆問題,並不是牢與不牢,而是是否專心寫字的問題。與米芾的執筆稍有差異,但二者都是以執筆方法為論的。

然而,執筆的正確與否,關鍵不是考察五指法還是三指法,而是松與緊的程度,從上述觀點來看,執筆較松時,會達到自然率真的書寫效果,對表現書法的「書意」是很有好處的。

筆法給「書意」帶來的影響

書法之「法」在於筆法,筆法是歷代書家一直都在談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們普遍摸索的主要問題。儘管五代之後的筆法有所損失,但北宋書家並沒有忘記對筆法的探索,尤其是米芾,他雖然沒有過多地關注人的學養、情操等問題,但是他把重點卻放在了書寫的能力,也就是技法之上,並且他還認為,技法同樣也能給「書意」帶來一定影響,甚至會改變「書意」。

「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晉右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行書帖真跡,天下法書第二,右軍行書第一也。鋒勢鬱勃,揮霍濃淡,如雲煙變怪多態。」這裡,米芾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鋒勢」。早在此之前的西晉時期的衛恆,曾經提出了「筆勢」的概念,是指運筆時的趨勢、趨向以及點畫的質感,而米芾所說的鋒勢,是在此基礎上,更加細化到了筆鋒在筆畫中的精微程度,即我們常說的「毫毛」給筆畫帶來的某種感受。「鋒勢備全」就是指的這個意思,要關注到每個筆鋒的趨向、質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意味」審美。

書法中也有「飛白」、「枯筆」的說法,它們的共同意思指在墨液較少的情況下,以主鋒(筆畫的中間所使用的筆鋒)為主所寫出來的點畫以外的輔毫所產生的絲黑或絲白,這樣的書寫效果又是另外一種藝術性感受,它既有書寫感,又有趣味性,能產生出自然、率真的藝術性感受,它完全不同於人為因素所帶來的效果,是一種「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效果。

實現鋒勢的方法,主要是正確的用筆之法。米芾說:「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這句話是米芾長期以來研習魏晉書法所得出的結論,並不是他有多麼的自負。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的意思:對於毛筆寫字來說,往往都是拖著毛筆向前行走,毛筆與紙面的接觸只有一個面,即米芾所說的「一面」,這樣的點畫質量並不是很高。而魏晉書法之所以成為人們師法的對象,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筆法高妙。

米芾的「獨有四面」,實際上是指筆畫左右、上下都能見到的筆鋒運動的軌跡,他認為自己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掌握了這樣的筆法。如果寫字時拖筆向前,只能是筆的一面與紙面接觸後留下的墨跡,那麼,米芾的「獨有四面」是如何實現的?其實,它就是魏晉的絞轉筆法。毛筆在行筆過程中,如果用絞轉筆法,「獨有四面」的筆法並不是困難的。絞轉就是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使之與紙面發生摩擦而留下的墨跡,它是魏晉筆法的核心和關鍵。「獨有四面」的筆法,會使點畫質量更高,意味更濃。

章法形式給「書意」帶來的影響

章法即形式安排,章法中也可以用布局來說明它的基本屬性。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作品,都把布局安排看作是形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章法能給「書意」帶來哪些影響?米芾認為,唐代楷書「安排費工,皆一筆書,狀如算子,豈可垂世!」是不值得學習的,但米芾卻給出了自己對章法的看法。

他用了一個「三」字說明字的章法是如何安排的。「三」字三畫異,故作異。重輕不同,出於天真,自然異。」他說這個「三」字,如果對三個橫畫安排不好,則不會有趣味產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美術字了。要達到」率意寫牌,乃有真趣」的藝術效果。

針對章法的問題,米芾還提出了「字之八面」的說法。「字之八面」從字面上看來是指字的筆勢問題,實際上,米芾這裡的「字之八面」是指字的章法。在米芾看來,每個字都是由各個筆畫所組成的,而這些筆畫卻會對其它字的趨向、空間布局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創作時,既要考慮單字的寫法,更要關注到字與字、行與行的整體布局,從而使章法在形式感上有統一和諧的謀劃。

綜上所述,米芾是書法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書法名家,他對書法的關注不僅是技法書寫能力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把「書意」也作為書法藝術性的最高境界來看待,與北宋其他人不同的是,米芾更取向於技法給「書意」所帶來的便捷好處,這一點正好符合了他所說的「意足我自足」的說法。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作者:郭宗吾。

歡迎關注,書法知識持續放送。

相關焦點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的《帝範》,原文說道: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盡得乎下,取法乎下,僅得乎次意思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要從最高級的學起,這樣的話,就算學不成功,也不會走向末流!但是如果跟隨不高明的老師學習,就算學到他們的程度,也不會有更大的成就。
  • 米芾書法中這個特殊的「撇」,是怎麼寫成的?
    米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為集古字,蓋取諸長,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海嶽名言》)所以,如果要鍛鍊全面的書法技巧,以米芾入手是較好的。只是,當筆法有了一定成績之後,不能再沉溺於米字之中。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米芾書法中一個特殊的點畫,就可以明白了。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這種筆法,相傳為漢末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寫字而創立的「飛白書」,後來在王獻之等人的傳承下成為一種經典筆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飛白筆寫出了著名的《晉祠銘》。
  • 顏真卿和柳公權書法傳承千年,被後人稱為字帖,米芾:都是醜書
    在書壇上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一直被學習和臨摹,但是宋代有一個人卻說: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是醜書,自從他們開始就有了醜書。米芾書法局部說這句話的人就是米芾,米糊作為宋四家之一,一生瘋瘋癲癲,經常口無遮攔,但是對於他評價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
  • 米芾55歲寫的自薦信,賣弄水利知識,這書法美了900餘年
    米芾在信中向「明公」說明他足以擔任治理運河的工作,「賣弄」了一些水利知識,剖析運河的河道彎曲、河水深淺與水流速度之間的關係,以希望獲得「明公」賞識。 由於換行和後半部分上端全部採取下空一字的處理方法,反而巧妙留白,與前半部沒有絲毫違和之感,使整篇章法更加空靈。 學習此帖,除在章法上學習借鑑之外,一些字法的處理上也值得借鑑。試解析一些字:
  • 曹寶麟被譽為當代米芾,他的書法古風撲面,這才是書法
    在中國現代書壇中,有這樣一位知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法度嚴謹,筆筆精到,功力深厚,可謂是古風撲面,不少網友看了他的書法作品說:「這才是書法,很有看頭。」曹寶麟也被人譽為當代的米芾。其書法作品在全國書法大賽中頻頻獲獎,1982年獲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一等獎,首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獲得特等獎,獲全國第五屆書法展"全國獎", "蘭亭獎"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最高獎)。出版有《抱甕集》、《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中國書法全集·蔡襄、米芾卷》、《中國書法全集·北宋名家卷》、《曹寶麟書法精選》等。
  • 「當代米芾」曹寶麟,將性情字寫成學問字,失去尚意書法的靈魂
    曹寶麟的書法學習米芾三四十年,從來沒有發生動搖,說他是當代學米芾的第一人,大約也是比較合理的。 ,這使曹寶麟的書法形象多少有些復古色彩。 宋代的主題書法風格是「尚意」的,米芾恰恰是其中典型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重在感興意緒的抽繹、表訴,因而逸興遄飛,功性兩進,點畫結體精警搖曳,而又不乏現代意趣。
  • 書法欣賞,米芾行書《千字文》,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千字文是中國著名古典名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 他是米芾的忠實追隨者,甚至連米芾兒子都略遜一籌
    書學博士米南宮,在書史上可以說是牛皮哄哄的人物,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
  • 書法創作三境界
    在這一境界中,創作者一方面帶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努力追求帖意、古意,追求筆筆有來歷,筆筆不虛;另一方面不斷將古法分析、綜合、選擇、捕捉,尋找自己的書法語彙,尋找筆勢、氣韻中的自我。這是痛苦而漫長的過程。許多書家在第一境中,應該說更多地在書法技巧上尋找自我。他們困惑、迷惘、朝思暮想,極力想走出自己的路子。
  • 米芾的書法有多棒?光這一幅字,就足以令後人望塵莫及!
    米芾《多景樓詩帖》行書長卷其實想看懂書法並不難,也並不需要非得練上幾十年不可,你只需要花一點功夫,細細品味一下古代的經典法帖,就足以提高你的審美認知了,而書法中的審美認知,完全可以滲透到其他的藝術領域,米芾的書法絕對遠出其右者!
  • 《書法問集》568、不先學習楷書,直接學米芾王羲之行書可以嗎?
    原來題目:不先學習寫楷書直接學習寫草書或者行草(比如米芾,王羲之)行嗎?我是一人。米芾後期成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區別很大。【想要寫當然沒有問題,只要想練練都行。如果想要系統的練習,那麼最好有一定的楷書基礎,而且王羲之和後期的米芾並不是一路。這個問題最後變成了學誰的楷書,誰的楷書值不值得學。】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很多人都想要自己學。和他們說要按照具體的順序學,楷書行書草書這麼一路練一遍,不少人根本不聽。不讓他們練字也不行。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 來、來、來,帶你學習米芾的行書經典《蜀素帖》
    我一直認為,米芾的行書最值得後人學習借鑑的有兩點,一是用筆、二是取勢。這二大特點也是米芾行書得以在書法史上傲視群雄的藝術資本。而這兩點對學習者來說也是難點。在臨習米芾的《蜀素帖》時,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在臨習了一段時間後,仍然覺得自已沒入帖,臨的字雖然形似,但卻感覺不到進步,感覺並沒學到什麼東西,進而產生迷茫,學習興趣也日減。
  • 《喬維藝譚》擬古創新 意趣流瀉——解讀羅殿龍的書法作品
    羅殿龍的筆墨動中有靜,在線條與筆墨的轉換中有一種靈動的意趣,不僅讓文字的筆墨架構在氣勢上飛揚,而且減少了書界流行的冷漠氣息。從他的作品中,能體會到書法法度間的遊刃有餘,他把臨帖當作累積文化素養的階梯,以秀麗而飄逸悅目的風格示人,在書寫藝術的縫隙間舒展出學養的氣息。書法是由線構成的,並以線來表達書者的情感與美學境界。
  • 天下第一美帖:米芾行書《蜀素帖》
    米家山水」,而其書法因其癲狂個性和不拘一體被後世稱為「米體」,可見功力。米芾書法取徑甚高,做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晉法,同時對歷代名跡也都精臨過。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天馬脫銜,追風逐電」和筋骨豐潤,儀態萬方的風神氣質,並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須長時間的觀幕、領會。
  • 蘇軾和米芾書法的交往與較量
    爭議最大的,要數蘇軾和米芾了。當時的黃庭堅說,蘇子瞻書法娟秀,本朝第一。後來的啟功說,蘇東坡的字初看有點意思,但再看也就那麼點意思。蘇米誰第一,這裡不討論。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假如沒有米芾,蘇軾還是蘇軾;但沒有蘇軾,米芾可能就不是米芾了。
  • 一本書法界最高水平的內部資料,傳了7代,米芾稱其價值可換萬金
    王羲之最後留下這張寫得最好的草稿蘭亭序,作為子孫後代學習書法的內部學習資料,不得外傳。王羲之的後代也是這麼做的,一直在內部家族傳了7代,傳到了智永的手裡。智永沒有後代,只好傳給自己的高徒辯才手裡。唐太宗李世民得知蘭亭序在辯才手裡,派人尋機拿到了真跡。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王羲之的書法就好比汪洋大海,而後世的名家則是這條大海當中引出的涓涓細流!王羲之生平最為人稱道的是下面這10幅字,這10幅字風格各異,堪稱書法史上的巔峰,這字也十分養眼!這幅《奉橘帖》雖僅有12個字,但是筆法完備,字法變化入微,在坦然清純中蘊含無限意趣!
  • 書法轉化到硬筆書法,我們從米芾行書《離騷經》作品欣賞開篇!
    硬筆書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應用,但是人們可能學習到的知識是關於實用性硬筆書法多,還沒有達到藝術性硬筆書法,那麼我們今天從欣賞古人的毛筆書法裡面,吸取古代的書寫特點,運用到藝術性硬筆書法的書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