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2020-12-21 晨露說事

為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深藏著令人感動的大愛,在我看來,愛也非愛,也許是懦弱者以愛之名,行無能之事罷了。

言辭雖稍有激烈,卻也較為接近事實本質。

我是晨露,一名平凡的社論吐槽男,關注社會點滴,評講人間百態,關注我,讓光照進每一個角落。

陪讀媽媽之死這是一個意外亦是當下的不幸,前幾日江蘇陪讀媽媽之死,直至今天我仍沒有想通到底誰的錯?

新聞概括12月12日,江蘇阜寧,一位陪讀母親在租住的房屋裡死亡,據警方通告中得知,因17歲的兒子楊帆(化名)不服家庭管教,當日和母親產生爭執後發生肢體衝突,在此過程導致母親徐雲(化名)死亡。小區居民表示,徐雲患有心臟病,推測徐雲是在和兒子爭執中著急上火,受刺激引發心臟病去世,也有居民稱其兒子總是玩手機,母親不讓,衝突中兒子推媽媽一把就走了,並且把手機扔到旁邊的河裡。

這個悲劇,錯的一方是誰?

怨兒子不服管教嗎?

怪媽媽管的太多嗎?

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經歷來講,好像雙方都沒錯,但不難看出,徐雲對於兒子的教育很是上心和嚴格,對於事發前就讀高三的兒子,徐雲已經在觀湖書苑一邊租房陪讀一邊打工兩年,據鄰居表示徐雲本人話不多,說話聲音小,在小區附近兼職做枕頭套縫紉工,工友評價人很好,幹活也很好。

就是這麼個說話輕聲細語,鄰居關係算不上特別火熱,但也禮貌有加的人,對兒子要求卻頗為嚴格,三樓的鄰居俞先生稱兩個多月前,徐雲上來給他講晚上不要開無線網,不然他兒子總是上網。

也有人告知記者楊雲兒子學習成績不錯,但最近沒考好,好像被徐雲說過。

控制和逆反不難看出,兩母子關係算不上太融洽,也許在媽媽的心裡,對兒子那是千好萬好,不辭辛苦從當地鄉鎮來到縣第一中學租房陪讀兩年,為的就是兒子能有個好成績,「千萬次為你好」,換來兒子無情的反抗並為此丟了命。

想想確實蠻傷心的,這大概也是很多家長的通病,甚至有些人會把「為你好」,時常掛在嘴邊上吧,好像成績差點,會有對不起列祖列宗的樣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用在家長和孩子關係上一樣成立,很多家長的行為在我看來根本就偏離了教育,把孩子當成了私有物品,試圖控制一個有思想,正在成長的孩子,想一想吧,這怎麼可能?越控制就越反抗。

別說叛逆期的孩子了,一個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公司領導寸步不離的監視下工作,有幾個人會心情愉快。

讓孩子活出自我相比當下的孩子,我認為早年的孩子在自我上可謂是太過放飛了,家長除了讓你好好學沒別的要求(關鍵點學好就行),而現在就不一樣了。

那些年孩子靠的是傳承,靠的是一技之長,老爹是鐵匠,兒子不出意外也會是鐵匠,父母沒指望你開個鐵匠跨國公司,只求把祖傳的小鐵匠鋪傳下去就行,而今天就不一樣了,一技之長早就淘汰了,什麼鋼琴、繪畫、跆拳道,不會個十八般武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優秀,為此多少父母拼了命的讓自己孩子上名校,省吃儉用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不單單是父母在拼,孩子更在拼。

如此情況的孩子,怎麼活出自我?「學習使我媽快樂」這個梗不單單是玩笑,更是許多孩子的心聲,孩子們心裡,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並不只是為了自己,也許有家長說「等將來長大就懂了」,我覺得未必,會的越多可能未來選擇越多,也可能會更加迷茫,因為選項多了就沒辦法抉擇。

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不一定靠考試成績,找對了自己的方向一樣光芒萬丈,北大的李雪琴曾言「讀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她由一個北大學霸到美國留學,再到今天成為一個流量網紅,明顯靠的不是學霸成績單,而是發現留學深造不適合自己後轉型造就了今天成功的自己。

會多少不重要,關鍵是精不精,愛不愛,只有打心眼裡喜歡才能活出一輩子的快樂,那些經歷過十八般武藝培訓的孩子,我就不信個個愛好這麼廣泛,充其量是因為父母要求,自己又覺得學了沒壞處或者無力反抗,完全沒有自我。

不接受失敗一說小孩子有抑鬱症,多數家長難以置信,「小小年紀,有什麼壓力,怎麼就有抑鬱症了」,早先看到一個媽媽在大街上推搡自己女兒的報導,並當街質問吃好喝好哪裡來的抑鬱症,其實今天的孩子在一個跑步競爭的環境裡,患抑鬱症實在正常,有數據顯示當下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有網友調侃「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都想成功,都想上名校,儘管你家孩子很優秀,可學院每年只招那麼點人啊,班級第一名只能有一個這是打破古今也解決不來的問題,被報以厚望的孩子,如何能輕鬆,長此以往焦慮、抑鬱不足為奇。

10月13日,微博網友ID「紅燒土豆葉」的男生凌晨發布遺書,稱自己大連理工化學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因長期實驗受到失敗挫折,選擇實驗室結束生命,希望下輩子做一隻貓。(這個遺書看哭了幾十萬人,寫此文前我再次噙著淚看了一遍)

從留言中看出他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導師也很正常,沒有苛刻,生活沒有重大打擊,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失敗後選擇告別世界。

要知道6年前,他還是個陽光男孩啊,14年七月份還發帖詢問「冬天的雪大麼」,那會還對未來滿懷好奇,雄心萬丈。

這就是典型的只許成功,不能失敗,想想完全不可能的嘛,那麼多學生,成功畢業的絕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總會有失敗者,連失敗都無法接受再優秀又如何?

最後——教育、學習應該是幸福的當下的學習,已經成了不達目的不罷休,且不允許失敗,我想是悲哀的,上午還看到有博主發文「清華北大畢業當中小學老師不妥,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責任」。

對此我不敢認同,當老師應該有最低要求而沒有最高要求,一個人的工作應該是憑藉興趣喜好而不是固化的設定圈層。

教育和學習都應該是幸福的事情,孩子們在探索過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目標並為此努力一生,不需高官厚祿只需日日舒心才是該有的人生。

勸告家長們,別再把自己完不成的目標嫁接給孩子了,整天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就是

逼迫孩子,反過來想想要是孩子整天問家長,怎麼沒有王健林、董明珠那麼成功並為此質問家長要你快賺多多錢,又當如何?人吶!逼別人是懦弱,逼自己才會崛起,每一個人的目標都需要自己施壓並努力。

孩子還小,可以失敗,哪怕學習差點又如何,不能失敗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機械,允許失敗才更可能成功。

小草只能培養的更健壯,一生都難蛻變成大樹,教育和期盼應該現實一些,更應該隨和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億的小目標,於很多人而言家和萬事興才更真實。

相關焦點

  • 陪讀媽媽,你的陪讀姿勢正確嗎?
    不要讓陪讀媽媽變了味現在有很多的媽媽因為孩子不能專心學習而精神焦慮,壓力重重。叮叮,一條「我抑鬱,焦慮了,晚上都睡不著」的微信映入眼帘。這是閨蜜發來的,全職寶媽,兒子今年剛剛一年級。作為個人,學生們的成功或失敗則會讓他們對自己的教學能力產生自信或懷疑。自然,這份壓力,又會通通傳遞給學生。在學校裡,平時是親密無間的好同學,好朋友,可在考試面前,也在互相間明爭暗鬥,只為博得一個好彩頭。在重重壓力之下,各方的期待都在增加,甚至是不合理,而孩子,學生,一旦沒有達到,就成了眾矢之的,為各種痛苦,焦慮買單。
  • 又一起高中生弒母案:全職陪讀媽媽為啥吃力不討好
    兩起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高三學生,都是全職的陪讀媽媽。從啥時候起,全職陪讀媽媽成高危職業了呢?弒母一定是偶然發生的,但是母子間的衝突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的問題,父母一定責任重大,至少也要承擔一半的責任,甚至更多。
  • 作為一個母親,陪讀重要還是實現自身價值重要?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小學階段習慣就比較好,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孩子在家的學習、生活,不會因為父母的陪讀與否而受到影響,甚至孩子很懂事,明確的支持媽媽去上班,表示不需要陪讀。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做母親的可以試著去上班,幹上個一年半載,然後了解一下小孩在家和在校的情況,尤其是學習的情況,生活的情況,然後針對自己發現的情況,再決定做陪讀還是工作的打算。
  • 毛坦廠陪讀媽媽的"畢業季":廣場舞團的告別
    因年齡相對小些,他一般稱呼舞蹈隊的陪讀媽媽們為「大姐」。能夠為大家提供鍛鍊身體的平臺,劉鴻頗為自豪。「哥哥姐姐們因為跳舞,身體變得挺拔,走路也有氣質。」劉鴻開玩笑說,總有一種「走在路上被人欣賞捨不得動」的自豪感,「除了照顧孩子,大家也找到了在這裡生活的其他意義。不少陪讀媽媽離開毛坦廠,把水兵舞帶回去,自己帶團隊。」
  • 毛坦廠陪讀媽媽的「畢業季」:廣場舞團的告別
    因年齡相對小些,他一般稱呼舞蹈隊的陪讀媽媽們為「大姐」。能夠為大家提供鍛鍊身體的平臺,劉鴻頗為自豪。  「哥哥姐姐們因為跳舞,身體變得挺拔,走路也有氣質。」劉鴻開玩笑說,總有一種「走在路上被人欣賞捨不得動」的自豪感,「除了照顧孩子,大家也找到了在這裡生活的其他意義。不少陪讀媽媽離開毛坦廠,把水兵舞帶回去,自己帶團隊。」
  • 呼和浩特:為陪讀媽媽量身定製公益項目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劉惠)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阿吉拉沁社區,有一群陪讀媽媽,他們在社會組織的幫助下,每周固定開展交流、學習、志願服務,生活發生了極大改變。11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陪伴,讓愛擲地有聲」——陪讀媽媽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研討會在呼和浩特舉行,這個為陪讀媽媽們量身定製的公益項目開展以來,已有上百名陪讀媽媽受益。回民區阿吉拉沁社區周邊有呼和浩特市一中、八中等眾多中小學,不少媽媽們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居住,全身心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 母親辭職陪讀被殺,17歲兒子被抓卻稱不後悔:我可以不用學習了
    17歲男孩楊某是個在讀高三生,楊某的母親跟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為了給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特意辭去教師工作,在家中當起全職太太,照顧兒子的生活。楊某母親是個比較嚴格的人,即使楊某平日成績優異,楊某的母親也不敢對兒子學業太放鬆,她本人在性格上有點偏激,曾經因教育問題跟兒子發生矛盾,還拿菜刀恐嚇兒子。
  • 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為何母親成了孩子最恨的人?
    「其實她兒子當時也在我們南京比較好的初中(就讀),成績排名也非常靠前,他(李某某)自主學習能力也很強,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已經不需要再給他壓力了。」「我以前就覺得,她的教育模式早晚會出事的,只是沒想到發生這麼大的事。」
  • 我是一位普通的高三陪讀母親
    大家好,我是曹老么,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三學生的陪讀母親。離高考還有不到200天,在陪讀這兩年多以來,心情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一天一個心情,有喜有愁,有苦有甜,有焦慮有煩燥……有時候一想到娃娃,就想到無數陪讀家長的心酸。
  • 兒子讀高三,陪讀媽媽做的午餐,三菜一湯,簡單營養,孩子特喜歡
    兒子讀高三,陪讀媽媽做的午餐,三菜一湯,簡單營養,孩子特別喜歡吃。家裡離學校比較遠,我成為了陪讀媽媽,每天負責接送,還有一日三餐。中午都是我和兒子兩人用餐,今天的午餐三菜一湯不足30元,發個朋友圈。婆婆說我吝嗇,有的家長說,素菜太多,也有朋友評論,這樣的菜健康又好吃,值得推薦。接下分享我家的午餐做法,快來發表你的觀點。
  • 陪讀奶奶
    奶奶對教育是頗有一套心得的。當年,她一手栽培出的小燈爸,以全省前十名的高分考上了復旦大學,讓奶奶在小鎮風光了好一陣。據小燈爸回憶,他高中三年,奶奶硬是戒了三年電視,夜夜陪他讀書。每天晚上,小燈爸挑燈夜讀,奶奶則在一旁織毛衣。他不睡,奶奶也不去睡。奶奶的理論是:孩子都是有玩心的,要他們不玩,大人得先做出榜樣來。
  • 鹽城一高中生因不服管教殺死陪讀媽媽
    都說「養兒防老」,但是養兒真的防老嗎?如今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老人無人照看的事情。甚至有將老母親埋入墓坑的弒母現象發生。近日,江蘇鹽城又發生了一起中學生因不服母親管教,與母親發生衝突致其死亡的弒母案發生。
  • 一個普通的陪讀夜晚,孩子忽然說:「媽媽,我想早點死……」
    從頭說起吧:也是一個普通的陪讀夜晚,作業其實沒什麼複雜的,就是十幾個單詞,一個抄寫兩行,一行5遍。「那你好好寫別墨跡了行麼?」我重重的嘆口氣。然後老二忽然哭了起來。我一直在跟老大對話,詫異的回頭看他:「你哭啥?」老二說:「媽媽,我想早點死……」我一下子懵了:「你說啥?」
  • 我找到了陪讀最好的方式.
    (現在玩開了,畫上了專業的速寫!)當人的智識趨於完整,自然就會建立歷史的框架,慢慢理解小時候不懂的事情。當初我爸因為我歷史學的差,抽我大嘴巴子,除了越打越笨,挑撥我和學科的關係,又起到什麼作用了呢?不僅是歷史,還有數學。我的數學也讓我爸操碎了心!老爸當年常常氣到摔桌子,扔本子!(我還以為我爸數學多好呢,多年後,我才知道,我爸也是個數學渣渣!您當年,拽個屁啊!)
  • 奪命的陪讀警醒父母:這3條紅線千萬不能踩,真的能激怒孩子!
    「陪讀不易,且行且珍惜」,這句話最近在我們這個圈子極其流行。尤其是在看到那種隔三差五就曝出的奪命陪讀報導後,陪讀的方式方法就更加令人深思了。12月13日,江蘇阜寧縣觀湖書苑小區發生了一起悲劇,一位高三陪讀媽媽因兒子不服管教,在與兒子的肢體衝突中喪命了。
  • 毛坦廠中學陪讀家長雨中送考:有媽媽穿旗袍送考,寓意旗開得勝!
    毛坦廠中學陪讀家長雨中送考:有媽媽穿旗袍送考,寓意旗開得勝!在送考現場,很多前來送考的媽媽身穿旗袍,為孩子祈禱旗開得勝! 在學校的集體畢業照拍攝現場,老師也為孩子們加油助威,很多老師也穿上了旗袍,為學子們帶來好運。
  • 陪讀兒子高考 自己成為「雙料名牌大學生」的日本主婦告訴你高考...
    每次只要真弓考試取得了好成績,母親就一直對她笑眯眯的。▲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世界排名(圖據網絡)據日媒報導,安政家族一直都有個讓孩子考上東京大學的夢想。從安政真弓的父親開始,家裡多名成員曾先後發起過對東大的挑戰,均以失敗告終。年輕時的安政真弓也曾連續考了2次東大,但都未能成功。
  • 江蘇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續:父親的角色、從頭到尾在划水
    加上他跟著他媽媽,他媽媽從來都不問他的意見,而是打著「我這是為你好」的旗號,任意的傷害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只能按他媽媽說的去做。以前小學初中都是通校,他不敢反抗,現在高中住校了,就敢反抗了。後來我打電話和家長溝通了一下,勸說其尊重孩子,與孩子好好溝通,不要一味地指責和否定。學生和他媽媽也在辦公室裡和解了,但是我不知道這有沒有用。
  • 清晨,下著大雨,兒子問:媽媽,我把書包合併,您還跟著我幹嘛?
    近期的一個早晨,天空中下著大雨,兒子在5:15準時起床,開始上廁所、洗漱。我跟著兒子一起起床,給兒子準備要帶的溫水和水果。外面黑壓壓一片,夾雜著劈裡啪啦的下雨聲,顯得更加寒冷。這樣惡劣的天氣,確實不願出門,適合蝸居,但兒子不能不上學!
  • 農村家長紛紛進城租房陪讀 有村小隻招到7個學生
    「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要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能在資源匱乏的農村上學。」耿樹軍很堅定。   耿樹軍以賣苗木為生,雖說家裡還算富裕,但此舉在村裡仍是一個不小的新聞。可租房畢竟是權宜之計,兒子上二年級時,耿樹軍又一狠心,在學校附近買下一套商品房,步行上學僅需五六分鐘。   孩子進城上學,父母不是一般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