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抑鬱症的「心理治療」VS「藥物治療」,解釋非常全面

2020-12-13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當下很多研究發現,抑鬱症有生理大腦的改變,那麼是否只能通過吃藥解決呢?

這是我的一個粉絲給我私信的問題,看到後我深感我們國家對於精神健康普及不夠的遺憾。

在了解抑鬱症到底是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之前,我先給你科普一下它們是怎麼治療抑鬱症的。

藥物治療

當下研究發現,精神疾病確實會直接影響到腦部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尤其是神經遞質的紊亂,比如多巴胺(DA)、五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A)等遞質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和認知。

簡單來說在中樞神經系統裡,神經元之間通過一種叫突觸的結構傳導信號。其中化學信號的傳播依靠一類叫神經遞質的分子來實現。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著信息,跨越細胞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類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那麼抗抑鬱藥物是什麼原理呢?

這幅圖你應該可以看懂,也就是通過各類藥物的機理影響我們大腦分泌神經遞質的濃度來幹預我們情緒的變化。

比如一種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另一種是,影響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為主。

前者類型的抗抑鬱藥物會形成大腦的閉環,副作用相對小,後者對臟器官影響會更大一些。

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藥物是直接通過化學的方法來改變腦功能。所以很多患者服用抗抑鬱藥物後很快情緒就被改善了。

心理治療

心理諮詢比藥物治療更為古老,經典的精神分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種抗精神病藥「氯丙嗪」,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問世的。

而且心理諮詢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度,關於心理諮詢能夠對抑鬱症起效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在眾多心理治療起效因子中,關係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借用心理醫生曾奇峰的話說基本所有心理障礙都是關係的障礙,因為一個人產生心理問題某種層面也是自己無法和自己處理好關系所以導致內心衝突。

心理醫生是一個可控制的關係,經過專業培訓的職業,所以在處理和患者的關係中會儘量少傷害到來訪者,並且還會詮釋在關係中發生了什麼,這樣健康的諮訪關係就會修復過去那些糟糕關係影響下的問題。

在心理諮詢中,眾多流派現在都非常注重和來訪者建立關係,當下隨著我們國家心理學的發展,諸如利用佛學發展出來的一套心理治療技術:正念認知療法,效果也是非常棒。

心理治療沒有藥物治療這麼明顯的不良反應,對患者來說較為溫和。但是大眾對於心理治療的效果存在質疑,而且心理治療周期長花費高,這也是心理諮詢和治療面臨的一個困境。

(注意:不過這裡要強調一下,無論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都含有安慰劑作用!

藥物治療VS心理治療

記得最近已經有學者對藥物和心理諮詢的比較有過研究:

項目針對11,910位成年抑鬱症患者分別進行比較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聯合治療的療效。

純藥物治療有:4,769人;純心理治療有:3,625人;藥物+心理諮詢治療的人數:2,587人;安慰劑:632人;心理治療+安慰劑組297人。(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入組研究中最常用的心理治療,SSRI是最常使用的藥物。)

實驗人群:絕大多數都是重度抑鬱症患者。

結論: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療效並不大,但聯合藥物+心理治療效果更為明顯。

從長遠來看隨訪6-12月時,聯合治療的有效率不僅顯著優於單用藥物治療,也顯著優於單用心理治療,而單用心理治療的有效率顯著高於單用藥物治療。

究其原因來說,一些專家認為。單純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復發率高,大概在50%以上。研究顯示,在臨床抗抑鬱藥治療研究中,未依從醫師治療方案的患者達 40% ~ 70% ,而且隨著治療時間越長,患者依從性比例呈遞減趨勢,抑鬱症治療脫落率高達 50% ~ 70%。不依從行為包括患者自行減少藥物劑量或提前中斷治療等[1]。這些因素導致使用藥物治療復發率居高不下。

心理治療顯示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復發率,但是不同的治療方法效果有所不同。以正念認知療法為例,Teasdale 等[10]對恢復期抑鬱障礙復發的患者進行正念幹預發現,多次復發的抑鬱障礙通過 MBCT (正念認知訓練)後,其復發率降低了 50%。ichalak等[2]

還有研究發現,患者參加超過八周以上的MBCT(正念認知訓練),康復一年後復發率大大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對多次復發的抑鬱症患者採取MBCT訓練,復發率也就從78%降低至36%

所以建議有條件的抑鬱症患者,還是要採用藥物+心理治療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chramm Elisabeth,van Calker Dietrich,Dykierek Petra,Lieb Klaus,Kech Sabine,Zobel Ingo,Leonhart Rainer,Berger Mathias. An intensive treatment program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plus pharmacotherapy for depressed inpatients: acute and long-term resul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164(5).

[2]Michalak Johannes,Heidenreich Thomas,Meibert Petra,Schulte Dietmar. Mindfulness predicts relapse/recurrenc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fter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08,196(8).#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抑鬱發作期從幾天到幾周,甚至到 6 個月或更久。持續有效地治療,更重要的是幫助抑鬱症患者提高生命質量和減少復發的可能。小 E:朋友確診之後,醫生開了一些藥物,但他經常偷偷漏服,我也聽說吃藥會有副作用,很糾結該不該督促他好好吃藥。
  • 治療抑鬱症比吃抗抑鬱藥物更重要的,是這個關鍵因素
    而在心理治療和完善人格與認知的過程中,有個概念非常重要,這個就是——自我接納。患上神經症的人都知道要接納症狀,接受自己,可有些人總是做不到,而且在實施接納的過程中還會擔心諸如「會不會自我接納之後,想著反正自己就這樣了,於是就乾脆自我放棄,不再努力了呢?」這些問題。什麼是自我接納?
  • 如何正確面對抑鬱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抑鬱症|患病率|病理性|...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純粹的「心理上」、「心情上」的問題,是心理糾結的結果,言外之意,是性格缺欠、意志力薄弱、內心衝突、生活壓力以及人際關係不暢的產物。這個觀點只說對了一小部分。我沒什麼可愁的,只是睡不好覺,所以我不是抑鬱症」。有一些抑鬱症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的情緒低落,但通常會感到失去原有的興趣。絕大部分患者會有睡眠障礙或者各種各樣的軀體不適,如頭痛、背痛、胃腸不適等等。查無實證的軀體不適,很多和情緒問題(抑鬱、焦慮)有關,這些人輾轉各大醫院綜合科室,浪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實際是抑鬱和焦慮等問題所致。抑鬱症有多普遍?
  • AirPods Max「傷錢包」,這對耳機卻能「治病」
    技術代替藥物和針頭Nēsos 針對免疫系統疾病研發的可穿戴設備 | Nēsos無論是視覺,還是觸覺上,上圖女生所佩戴的都像是一對「入耳式耳機」,但是這款可穿戴設備的功能不是用來播放音樂或打電話,而是向大腦傳遞電信號,以此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有些人不了解,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和兩大生物學過程2.2 不同的藥物作用在不同的「靶點」上3 基因療法有多強大?02 從「中心法則」和生命兩大過程來理解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中心法則」和兩大生物學過程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重溫一下現代生物學基礎——「中心法則」。
  • 百年老店「靈北製藥」如何專注「精神&神經」藥物開發?
    百年老店「靈北製藥」如何專注「精神&神經」藥物開發?來源:藥智網|中華小吃「近一半的精神疾病始於14歲」、「抑鬱症是青少年的第三大疾病負擔」、「自殺是15-29歲人群的第2大死亡原因」…..世衛組數據正在提示,精神領域疾病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生活及健康的重大危害。
  • 「我也是」時代,接受心理治療的男性們說了什麼
    上個冬天,當我們正在治療過程中,我的病人停了下來。他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去年夏天為了一份科技行業的工作從密西根州搬到了紐約。「我需要談一件事,我怕你會因此對我有看法,」他說。他告訴我,他在想和他發生過關係的女人,他對一些經歷感到很後悔。「我沒有強姦任何人或者做出類似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我讓她們很不舒服。」
  • 兒童癌症的治療標準將改變?「Day One Biopharma」獲 6000 萬美元...
    Julie Grant 是 Canaan Partners 的普通合伙人,她表示,在過去的 20 年中,FDA 批准了 200 多種針對成人癌症的治療產品。然而,在最近的 30 年中,FDA 批准的針對兒童癌症的新藥卻不到 10 種,孩子們仍在等待著自己的靶向藥物治療。因此,Canaan Partners 一直在與「Day One Biopharma」合作,共同解決這一問題。
  • 抑鬱症全面成因分析與反思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如果你了解歷史會發現,1980 年代前,中國幾乎沒聽說過「抑鬱症」患者。為什麼當下這麼多中國人忽然「得上」了抑鬱症?根據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抑鬱」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百度「抑鬱」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700萬;知乎「抑鬱」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
  • 帶你了解各種醫生眼中「抑鬱症」成因分析
    甚至古時候宗教也都有解釋,比如佛教說抑鬱症患者「我執心」太重,對待事情不能允許無常,抑鬱症患者就是太執著事情導致陷入「精神交互作用」中不能自拔。但除了這些外,各種醫生對抑鬱症也有不同解釋,今天給你科普一下:心理醫生眼中抑鬱早期隨著心理諮詢對抑鬱症效果的研究非常少,一些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專家認為心理諮詢沒有實證研究對抑鬱症有效性,所以心理諮詢低迷了一段時間。
  • 如何區分「強迫傾向」和「強迫症」
    不行,我得回去看看,不然進小偷了怎麼辦……」「紅綠燈得等三次才能過,不然會受到懲罰的……」……需要注意的是,強迫思維往往會伴隨著反強迫思維,比如洗手時會不斷地想「真髒,差點被傳染細菌!我得好好洗洗」「應該可以了,沒事了吧?不用洗了」「不行,還得洗!」……根本停不下來。
  •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抑鬱研究所
    「身體疼痛」和「有自殺意願」是促使患者就醫的主要原因。除這兩點之外,抑鬱症的症狀包括軀體症狀和心理特徵。抑鬱症患者在確診前通常都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感知,45%的患者在得到確診單後的反應都比較「平靜」,僅有15.8%的患者表示難以相信自己會是抑鬱症。有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解脫了」、「可以名正言順哭」、「無感」等心理活動。
  • 關注|國家發文:抑鬱症將納入體檢項目!藥物治療是關鍵……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超3.5億例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易感人群」覆蓋各個年齡段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為4.2%。在男女分布上,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尤其是孕產期抑鬱症的患病率在逐年攀升。在年齡分布上,55~74歲的老年人為抑鬱症的易感人群。
  • xing治療師分析你的「初夜恐懼」
    但在xing治療裡,想到初夜,我想大家都會想著用什麼溫柔的方式進行較好,甚至想著怎麼個羅曼蒂克。但在xing治療裡卻相反,許多個案對「初夜」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初夜不如想像中那麼的期待,反倒有種莫名的恐懼感。在這些你們所不知的xing障礙裡就屬「X交恐懼」最多,不管男性女性都一樣。男的有「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一見陰道就怕;女的有「圓房障礙」,一見陰莖也怕。
  • 抑鬱症治療的「必選項」——心理治療
    因此,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心理治療是懷疑和排斥的。再後來,通過學習心理學,接觸大量案例,我才認識到心理治療確實有用,甚至不可缺少,只是其產生效果需要非常嚴格的限定條件。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如何達到這些條件?這要從心理治療的原理說起。
  • 針對抑鬱症中的失眠的催眠和心理治療
    事實上,失眠往往先發於抑鬱症。失眠的發作可視為即將發作的抑鬱症的「早期預警信號」,因而可被視為抑鬱症最終發展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與抑鬱症相關的失眠的治療選擇目前,用來治療與抑鬱症相關的失眠幹預措施基本分為兩大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個並非相互排斥的治療,普遍為「兩者相結合的治療模式」。
  • 青春期早過了為啥還長「青春痘」?
    壓力、睡眠不足、疲勞、黃體素分泌過多、便秘等都是「成人痘」的「密友」,「尤其『晚睡』和『手機依賴』這兩大現代人的通病」,孫樂棟主任說。「現實生活中,熬夜之後長痘痘的情景很多人都經歷過。」生活壓力較大人群、經常熬夜,睡眠不足人群是易發生痤瘡的群體;手機屏幕輻射更甚於電腦屏幕,特別是在黑暗的環境的中看手機,對皮膚傷害明顯。
  • 抑鬱症,正在逼近 2.5 億中國老人
    在中國,近 3 億老年人中究竟有多少抑鬱症患者,至今仍沒有詳細的篩查數據,對於「變老」,我們顯得準備不足。79 歲的張桂芬回想自己患上抑鬱症時最糟糕的那段日子,依然心有餘悸。米氮平、阿普唑侖、蘿拉西泮、奧沙西泮、佐匹克隆……這些抗抑鬱藥和抗失眠藥,張桂芬都吃過,其間伴隨著多次藥量增減和藥物更換。從 2016 年生病到現在,張桂芬換過幾位主治醫生。她告訴「偶爾治癒」,診治過程中醫生態度如何,會非常影響自己的治療意願。張桂芬開始吃藥時,副作用是肚子疼,「疼到難過」。
  • 攝影師揭露「同性戀療養院」的不堪治療方法!
    當然在這個世界仍有一大部分人群,他們將這種個人的性取向視為「反自然」,他們不但不接受,還要大力對LGBT人群進行抨擊,這些人群或國家視同性戀為一種病,一種需要積極治療的精神疾病其中一個病患說:「管理人員會監視我們,一整天唯一能夠獨處的時間只有洗澡的那7分鐘。」
  • 治療需要注意什麼?看看主任給大家的解釋
    我都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吃藥了,覺得很害怕很擔心……---一位焦慮症患者自白這個患者遭遇的其實正是典型的焦慮症,而且還伴隨著「治療焦慮」。在臨床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長期被焦慮困擾,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治療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