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一報還一報》裡,公爵對美麗的伊莎貝拉說:
「沒有德性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美貌總是與德性相連,所謂「相由心生」,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這個人的相貌。
然而假如,一個人的外表永遠光鮮亮麗,容顏不老,人又會怎樣呢?
《道林格雷的畫像》裡,奧斯卡·王爾德給出了回答。
1
亨利勳爵對畫家霍爾沃德的一幅畫像讚不絕口。
畫像裡的人叫道林格雷,是一位美貌的少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亨利勳爵認識了道林,驚訝地發現真人比畫像還美。
更可貴的是,道林對自己的美貌毫不自知。
《莊子·陽子之宋》裡有這樣一句話:「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
「美而不自知」,是一個美人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美,永遠是自然而無意識的。
十幾年前,母上大人對《大漢天子》中的黃曉明稱讚有加,稱這個初入演藝圈的年輕人英俊帥氣。
直到現在,我都不敢告訴她,她心中的白月光變成了「黃教主」。
歲月在男人的臉上體現得並不明顯,卻在氣質上盡顯無遺。
因為覺得自己帥,舉手投足都在告訴別人,看,我帥吧?
在康德的哲學裡,審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就是說,因為「無目的」而又恰好合乎人們對審美的「目的」需求,才顯得美。
一旦過於追求「目的」,想盡辦法維持、展示自己的美,反而顯得油膩。
讓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很美,很容易。
亨利勳爵不停地讚美道林,有些「金句」流傳至今。
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美是一種天賦,實際上,美超過了天賦,因為它不需要解釋。
在如此高級的「彩虹屁」之下,道林格雷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美貌。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留住美。
美好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好花不常開,而相對於相貌平平者,美貌的人更無法接受美的消失。
所以很多女明星,一旦踏上了整容這條路,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她們不能接受自己美貌不再,哪怕多一條皺紋也要拉平。卻因為過於執著地追求美的外表而忽視了演技,被觀眾批得體無完膚。
美貌帶來的好運是有限的,說到底,美貌能錦上添花,但無法雪中送炭。
2
道林愛上了女演員西比爾,決定和西比爾結婚。
在得知道林愛上自己之前,西比爾真的以為自己「活」在劇裡,儘管她每天上演不同的角色,但她認為自己就是角色本身,只是每日而換而已。
因此她的演出非常投入,道林因為她的演出而愛上了她。
然而道林的愛,讓西比爾發現了「自我」:原來自己不是劇中的角色,原來在戲外,還有自己的人生。
這種「發現」,使西比爾無法沉浸在劇中,呈現出來的作品非常糟糕。在一幕悲劇中無法掩飾愛情帶來的愉悅,引起觀眾不滿。
而這令特意邀請好友來看西比爾演出的道林蒙了羞。落幕之後道林怒斥西比爾,覺得自己看錯了她,她根本不懂藝術。
實際上,道林愛的也只是舞臺上的西比爾,生活中的西比爾是什麼樣的,他一無所知。
這是個吊軌的悖論,因為藝術而愛上演繹藝術的人,卻無法接受藝術之外的愛人本身。
不管西比爾如何哀求,道林依然不肯原諒她,決絕地離開了。
當晚,道林發現畫像的面孔發生了變化。
畫像的嘴角,露出一副兇相。
原來,深恐美貌消失的道林和畫像做了交換,他擁有了如畫一般的不老容顏,不料,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總是會反應在外貌上。
察覺了這一點的道林惶恐萬分,他要投入生活,要和西比爾結婚,這樣才能忘掉畫像,同時,他決定再也不見亨利勳爵,不受他的蠱惑。
可惜,正確的決定總是來得很晚。
3
第二天,道林得知西比爾因為悲傷過度而自殺了。
這件事讓道林徹底放棄了自我,他深居簡出,歷經多年依然不老的容顏,讓他躲過了前來尋仇的西比爾的弟弟。
道林略施小計,讓西比爾的弟弟被打獵的貴族射殺。
而他自己也殺死了為他畫像的畫家霍爾沃德,沒有人再知道他的秘密。
然而內心的不安還是讓他把目光投向了最後的見證者——畫像本身。
道林舉刀刺向畫像,卻全然忘了畫像中的人才是真實的自己。
慘叫聲引來了警察,他們發現了一具躺在血泊中的屍體,胸口插了一把刀,臉上滿布皺紋,面目可憎。
而在一旁的牆上,則掛著主人栩栩如生的畫像,依然那麼青春靚麗,似乎永遠不會褪色。
朱光潛在《談修養》中說,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只有內心駐紮著美的靈魂,藝術品才是美的。
正如亨利勳爵在小說中所說:
「要是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靈魂,那有什麼好處呢?」
圖片來自電影《道林格雷的畫像》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