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幹預臺灣選舉,美國下一步棋想怎麼走?

2020-12-1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臺灣選舉,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美國和大陸。大陸自不必說。美國則是由於歷史原因,其在臺灣有特殊利益,雙方也一直存在特殊關係。根據芝加哥對外關係委員會每四年一次的民調「輿論態度和對外政策」顯示,65%以上的美國民眾認為臺灣對美國具有重要的利益。政界和民間對臺灣的立場高度一致。以美國的個性,有如此重大利益的地方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

已退出民進黨的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就認為「美國因素」一直是影響臺灣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產階級選民,「美國支持誰,誰就當選,不支持誰,誰就落選,沒有例外。」遊盈隆以2012年選舉為例,美國支持當時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於是狠狠修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但他也承認當時這種幹預的方式「較迂迴、間接、不著痕跡」。但「今年則大不同」。

然而美國對臺灣選舉不同於以往的幹預,是不是就表明其兩岸政策的改變呢?

美國對臺「新政」意在針對大陸崛起

1979年中美建交以後,美國對臺戰略和政策逐漸建立起四大支柱:三大聯合公報和《對臺關係法》。其含義非常明確:保持現狀並維持和平,對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保持模糊策略,既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又從來沒有公開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個立場直到冷戰結束後都沒有改變。

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對華政策開始由「接觸—遏制」轉向全面競爭甚至對抗。2018年10月8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指出:過去17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成長9倍,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3.5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6%;而美國則約20.5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24%。比經濟規模更驚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199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6%;2000年是3.6%;2018年則高達16%。英國智庫經濟與企業研究中心最近預測,到203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越美國。 其恐懼之情溢於言表。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逐步推出亞太轉移戰略、TPP、藉口朝鮮核試驗而在韓國部署薩德,直至發展到今天的貿易戰、科技戰以及某種程度的貨幣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則被美方認為中國要重起爐灶。

針對臺灣,美國的動作更是頻繁。最近兩年,美國國會相繼推出一連串所謂「友臺」法案,包括「臺灣旅行法」、「2019國防授權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尚待完成立法的還有「臺灣再保證法案」(2019年5月7日,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目前等待美國參議院的立法程序並協調出兩院統一的最終版本。)以及參議院、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的「臺北法案」。

「臺灣旅行法」揚言,要求美國政府派遣高級官員訪問臺灣,並邀請臺灣高級官員訪問美國;不再把所謂的「臺美」官方關係視為禁忌。「臺北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積極行動支持臺灣當局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外交夥伴關係」。這項法案甚至稱,針對損害臺灣「邦交關係」的國家,在符合美國利益下,美國可以考慮降低對其經濟或外交往來。用一句話說,「臺北法案」的立法旨意,就是美國國會想用美國的國內法幫助臺灣當局維持並增進所謂的「外交關係」。「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以及「臺灣再保證法案」的主旨,都是要求把臺灣當作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要求美國堅守「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並定期檢討和強化臺當局的防衛能力。

應該說,從本質上講,美國這系列法案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級別升高但絕不突破官方承認的紅線。至於以經濟手段制裁與臺灣「斷交」的國家,更是意義不大。一是以這樣的理由幹涉他國內政在國際社會上很難從道義上被接受;更何況美國早就和中國大陸建交。二是美國一方的經濟因素根本無法和大陸相比,中美圍繞亞投行的博弈就以美國慘敗而告終。

其實在「臺北法案」出臺前,美國和臺灣當局都已經盡其所能防止所謂的「邦交國」轉向,美國更是對個別國家公開警告,但根本沒有作用,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依然與臺灣斷絕「邦交關係」。

不過從本質上講,美國的這些法案針對的還是大陸,為了遏制大陸崛起,確保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不受衝擊,而不是對臺政策的變化,只是由此也表明,臺灣作為棋子的作用日益上升。

美國的兩岸政策並沒有改變

第一,從根本上講,美國現行的對臺模糊戰略符合其自身利益,可以在兩岸都保持主動,對任何一方隨意索取,令自己獲利巨豐。這也是為什麼2000年民進黨首度上臺之後,美國明確反對其改變現狀、挑釁大陸的政策。簡而言之,目前美國既不支持「臺獨」,也不支持統一。即使中美關係不斷變化,但美國對臺政策依然保持穩定。

第二,美國在臺灣擁有決定性影響力。一是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親美」,陳水扁曾直言:臺灣地區領導人是「奉美國之命治臺」的「美國代理人」,其實是「美軍官員」。二是無論誰的政策偏離美國的即定軌道,它都輕易可以糾錯。陳水扁時期,美國可以通過安排其過境美國的差別待遇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或施加壓力。

第三,大陸對臺政策調整,無論哪一個政黨更加依賴美國。

大陸進入新時代以來,其現代化接近完成,同時臺灣綜合實力日趨下降並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加深,此時大陸對臺政策開始發生變化:反「臺獨」,強調促統。

這一形勢的變化,不僅引起民進黨的強烈反應,也令國民黨高層心懷憂懼。兩黨中的部分政治精英,都對統一及其顧慮甚至有所排斥,因為統一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似乎也沒那麼擔心哪個政黨勝選。

最後,如果公然幹預一個所謂「民主」社會的內部選舉,並不利於美國在全球的形象,也不利於其價值觀推廣,而且還有可能導致敗選的一方倒向大陸。

國民黨初選政見會 圖片來自臺媒

當然,雖然美國公開表示從不介入臺灣「大選」,但旁觀者都清楚看到美國更希望民進黨執政。因為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國民黨則主張「一個中國」。如果國民黨執政,兩岸關係改善,對美國的安全和「外交」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美國為了避免臺當局過於轉向大陸,其政策相對沒那麼嚴苛,也就是說國民黨執政,臺當局對美國還能有一定的討價還價能力。但如果是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緊張,臺灣地區的安全和「對外關係」完全依賴美國,任由美國任索求。只是這個區別並不會影響到美國的對臺政策。

雖然中美關係當下發生變化,但臺灣作為美國的旗子、用以遏制中國大陸的作用迅速上升,美國對臺當局的支持也會逐漸加碼。但由於維持現狀的模糊政策符合美國戰略利益,同時由於不管哪個政黨上臺都不敢對之忤逆等等,所以不管華盛頓以何種方式影響臺灣選舉,但其兩岸政策並不會改變,最多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形式變了,實質則依舊。

相關焦點

  • 輸給蔡英文260萬票,韓國瑜下一步該怎麼走?
    奇蹟中國編輯:十二在去年2018年的時候,韓國瑜憑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在高雄市市長選舉中脫穎而出。但這個選舉奇蹟並沒有成功複製到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上。1月11號晚上8點30分,韓國瑜召開記者發布會,宣布自己敗選,這次選舉輸給蔡英文260萬票,可以說是慘敗,那麼韓國瑜下一步該怎麼走?而這對於國民黨來說只是第1個壞消息,第2個壞消息是國民黨「立委」投票情況也很不樂觀,第3個壞消息是「政黨票」也遭遇崩盤。選舉的壞結果將帶來國民黨內部的一個大崩盤。投票日當晚9點,吳敦義和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就宣布請辭。
  • 川普在用大選下一盤大棋
    3、2018年發布的幹預美國大選行政命令,可以沒收外國組織、個人財產,全球通緝並審判,很顯然這是為今年的選舉作準備的,而且之前就有證據,引而不發。 4、國防部大換血,特種部隊和軍隊情報機構不按以往程序匯報,直接向新任代理國防部長匯報,受川普調遣。不久前,特種部隊突襲拿到了德國法蘭克福的投票機伺服器。
  • 美國提案「協防臺灣」法律化,蔡英文高興了
    美國對臺灣的法律幹預越來越強美國一直計劃全面圍堵中國,而臺灣對於美國來說,就是在與中國的博弈中,阻礙、損失均小、消耗還低的一張非常重要的牌,而且這張牌還可以頻繁使用。在臺灣這張牌上,美國幹預的重要方式就推出涉臺法案。
  • ...美國議員欲提案將「協防臺灣」法律化!誰給他的勇氣?川普?
    在美國全面圍堵中國的整體戰略布局中,「臺灣牌」被視作消耗低、阻礙小的重要招數被頻繁啟用。其中,推出涉臺法案是美國幹預臺灣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從在「國防授權法案」或「2018亞洲再保證倡議法」等夾帶涉臺條款,到直接出臺「與臺灣交往法」、「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案」(簡稱「臺北法案」)等專法,美國幹預臺海的法律手段在不斷加強與升級,並且軍事含量在不斷加重。美國政府的戰略走向無疑激勵了國會「友臺」議員的提案熱情,伺機利用涉臺法案的推進為自己的政治發展蓄存能量。
  • 下一步計劃曝光?
    導讀:當初韓國瑜帶領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引起了一個小高潮,後期韓國瑜在與蔡英文角逐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卻無奈落選,甚至可以說是慘敗蔡英文。隨後,韓國瑜又被罷免高雄市市長一職,從市長回歸平民。但韓國瑜一直是臺灣民眾關注的焦點,而韓國瑜在臺灣島內也有一定的「話語權」。近段時間以來,很多韓國瑜的「鐵桿粉絲」,都在關心韓國瑜到底什麼時候覆出,下一步又該怎麼走?韓國瑜蟬聯冠軍,蘇貞昌擠進「被嫌棄」韓國瑜在臺灣地區一直有很高的影響力,即使現在回歸普通市民,一舉一動也備受關注。
  • 臺灣人為何一廂情願相信美國日本?這場選舉的危害!
    此前,地區領導人選舉是間接產生的,也是由當年跟著蔣介石到臺灣去的那批大陸人選出來的。要了解這場選舉,得從國民黨敗退臺灣開始。普遍而言,民主只是所有政治體制裡為惡相對少的制度,但並非最為必要跟迫切的制度。臺灣最早開始的地方選舉,緩解了外來統治階層跟本土居民的矛盾、為後續開放的選舉打下基礎。
  • 不是參加2024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朱立倫的下一步曝光
    談到朱立倫,大家想必並不是十分陌生,曾經畢業於臺灣大學和紐約大學的他擁有著金融學碩士和會計學博士學位。在金融和會計領域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專長。在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朱立倫慘遭失敗,並且在當時他也辭去了國民黨主席的職務。但是,日前,朱立倫又重新將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了教學上。朱立倫重返講臺8月12日,一名臺灣大學生表示此前擔任過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將會重新在臺大開設課程。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朱立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或者新北市長期間他都有開設課程。
  • 美國選舉「奧步」多,蘇起:和臺灣越來越像
    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今天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政治風險與潛在法律爭議」座談會上表示,這次美國總統選舉不是普通的選舉,兩邊都不服輸,且可能有暴力化的可能,「與臺灣越來越像」。
  • 民進黨已選舉無敵 臺灣怎走下去?國民黨的未來在哪裡
    18歲投票權在朝野高度共識下可望近期完成「修憲」,國民黨距離執政更遙遠,倒向小綠更沒前途,兩岸都得面對民進黨在臺長期執政、兩岸愈走愈遠的現實。 高雄這次市長補選,投票率雖只有4成1,卻可觀察到許多重要的現象。第一,國民黨2018縣市長選舉的狂勝(22個縣市贏15席)已是過去式。
  • 臺灣選舉
    王如玄軍宅醜聞重創選情 臺灣政壇「地王」多 2012年,王如玄買賣軍宅獲利一事被媒體報導,為之後醜聞爆發埋下定時炸彈。王如玄通過低價買入原屬於老兵「榮民」的安居軍宅,並高價賣出的形式,買賣9戶軍宅,並留3戶自住。共獲利1380萬元新臺幣(人民幣約276萬元)。 註:王如玄1998年還有一次獲利740萬新臺幣的買賣軍宅記錄,但屬於換購新宅,因此並沒有算入總獲利。
  • 普京:俄沒有幹預美國大選 希望拜登解決美俄關係問題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普京表示,俄羅斯黑客沒有幹預美國大選,這一切都是臆測,是為了破壞兩國關係。普京稱,希望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能解決美俄關係方面存在的問題。早前普京向拜登致賀電,祝賀拜登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勝。普京指出,基於相互尊重的合作符合俄美兩國及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 臺灣的安全是「紅線」?日本給拜登下「指導棋」包藏禍心
    據路透社25日報導,日本副防衛大臣中山泰秀25日聲稱,臺灣的安全是「紅線」,敦促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面對「咄咄逼人」的中國時,「堅定」地支持臺灣 。東京與臺北一直眉來眼去,桌底下的小動作頻頻。日本政府儘管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但從未放棄對臺灣的野心。這是因為,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臺灣代表著「大日本帝國的榮光」。
  • 法國專家:臺灣選舉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無論對哪國、哪個政黨來說,客觀地找出假新聞傳播操縱者的難度都極高,正如俄羅斯2016年幹預美國大選案,即便過去將近四年,調查仍未落幕。臺灣歷次選舉結果的影響不過實際上,臺灣歷次選舉結果對北京和許多國家關係的影響,要比許多媒體所暗示的小得多。
  • 臺灣選舉中的「奧步」是什麼?
    在臺灣選舉的語境下出現,通常是指代通過炮製醜聞、製造事故等來騙取選民支持自己、厭惡對手的不道德競爭手段。簡單地用普通話中的一個常用詞來概括,就是「陰招」。1月7日,韓國瑜競選辦公室舉辦記者會,以話劇形式演繹奧步,諷刺民進黨。韓辦工作人員親自上陣扮演,表現了「苦肉計」、「變臉技術」、「半路認親」、「終極抹紅」四種代表性手段。
  • 臺灣選舉後第一次,來了
    臺灣選舉後第一次,來了 2020-01-17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選舉人團正式宣布: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美國時間12月14日,美國50個州首府和華盛頓特區的總統選舉人星期一聚集在一起。就在發稿半小時前,舉團538名成員全部完成投票,加州的55張選舉人票使拜登超過了270張獲勝的門檻,拜登再次獲勝!從而也敲定了2020年的選舉程序。
  • 蔡當局卡臺灣農產品銷大陸令人憤怒
    大陸是否介入臺灣地區選舉,國臺辦發言曾經有過明確的回覆。6月12日,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就有記者詢問「國臺辦操控某些臺灣媒體引導臺灣地區選舉」的說法時回應道,這種說法無中生有。我們歷來不介入臺灣地區選舉,但也堅決反對任何詆毀抹黑大陸和破壞兩岸關係的言行。
  • 2020年臺灣選舉,蔡英文雖然贏了,可臺灣卻輸了!
    臺頭聞編輯:暗藍臺灣地區選舉已經結束,選舉的結果就是韓國瑜落敗於蔡英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實現成功連任。此結果一出立即引起臺灣民眾的廣泛議論,而蔡英文成功連任的秘訣也被廣大臺灣民眾所詬病。筆者認為,蔡英文能夠成功連任主要還是臺灣民眾錯誤的判斷當前形勢從而產生錯誤的行為,因為蔡英文在競選期間大力鼓吹已經獲得美國的支持,這也使得臺灣民眾最終做出錯誤的選擇,這也是蔡英文連任之後被臺灣民眾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 美國西部區域市場下一步怎麼走?
    美國西部各州公用事業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看到了其在區域實時能源市場上的利潤,並希望拓展到日前市場以產生更多收益。 目前,在西部各州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新法案的推動下,EIM 參與者正在敦促CAISO為西部八州建立區域日前市場。 BHE政府關係副總裁喬納森·韋斯加爾說:「通常來講,EIM在光伏多發時段吸收過剩電力,幫助解決加州電力供應過剩的問題,並幫助加州應對早晚用電負荷高峰。
  • 美海軍陸戰隊登陸臺灣,美國使出毒辣招數,企圖讓中國大陸難以下手
    對此,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回應的相當堅決,他說: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挫敗任何形式的分裂勢力的能力始終都在,意志堅定不移。搞對抗沒有出路,以武謀「獨」更是死路一條。不要試圖螳臂當車,否則只能是自取滅亡。 既然中國大陸把話說得這麼明確了,為何美國方面依然一意孤行,繼續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