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百天,中國電影市場為何能成為「世界第一」?

2020-12-21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張穎,編輯:江宇琦,36氪經授權發布。

從7月20日電影院正式開門算起,到10月27日為止,中國電影市場復工已經整整100天了。燈塔專業版顯示,在這100天的時間裡,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成績累計120.32億,達到去年同期的56%。其中,國慶檔8天創造了近40億的票房,成為僅次於2019年、內地影史第二高的國慶檔。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0月15日,中國內地市場就以累計129.5億元的票房成績超越北美市場,成為今年全球累計票房最高的單一市場。

不過受疫情影響,全球各大電影市場普遍遭遇了重創,所以當下的各類數據並不能反映其實際市場規模——而相比「世界第一」的名號,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實現這個「第一名」的過程。

正式復工後,在電影院上座率30%限制的情況下,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內地大盤的單日成績都僅為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以至於行業普遍預測,市場要等到國慶甚至年底才有望迎來復甦。

低迷之際,《八佰》的上映成為冰點被打破的開始。由於點映期間已經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點擊閱讀:點映破紀錄,《八佰》能複製《藥神》《哪吒》的成功嗎?),因此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當天,單日票房就直達1.42億,累計票房高達3.77億,並連續10天保持單日票房破億的勢頭。

最終,《八佰》以超過31億的總票房成績,躍居今年全球電影市場的票房第一,在上座率有所限制的特殊情況下,殺進了內地影史票房前十。

在《八佰》火熱的基礎上,8月25日的七夕檔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助力下又實現了一次爆發。在過去幾年裡,已經很少有愛情電影在七夕檔期內上映並拿到漂亮的票房成績,《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打破了這種局面:上映首日票房高達2.7億、總票房超5億。

作為一部非大製作的國產愛情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表現同樣釋放了諸多積極訊號,成為復工後行業的第二針強心劑(點擊閱讀:七夕檔刷新多紀錄,《八佰》為何沒拼過《時間盡頭》?)。

在緊接著到來的「國慶+中秋」檔中,《我的我的家鄉》(檔期票房18.71億)《姜子牙》(檔期票房13.79億)、《奪冠》(檔期票房3.58億)等多部國產影片,則共同創造了近40億的票房成績、拉動了近1億的觀影人次,徹底點燃了疫情之後的電影市場。

「整個行業復甦得速度如此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也給到了我們極大的信心。」在26號由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和燈塔聯合主辦的、主題為「重啟百日 電影市場全面繁榮有多遠」的第12屆「眼界沙龍」(以下簡稱「沙龍」)上,伯樂營銷創始人張文伯、阿里影業宣發總經理楊海、燈塔研究院院長牧晨三位嘉賓共同感慨道。

第十二屆眼界沙龍現場

而比起票房數字的恢復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復工後的百日裡,行業雖然經歷了一系列充滿變數的艱難時刻,但從業者們也從中看到了電影宣發打法規則、觀眾觀影期待喜好等產業端所存在的變化。

從內地市場創造的100天裡120億票房的結果來看,行業已經釋放了全面復甦的良好信號,如何藉助這股熱潮,利用好過去百天裡總結到的經驗,打好賀歲檔、春節檔這兩場重要的「戰役」,成了接下來所有電影人都在思考的關鍵。

復工百日的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復工百日,整個電影行業的復甦過程中,充斥著太多的「意料之外」。

首先是原本被寄予拉動市場票房厚望的外片的嚴重缺席。復工初期,在影院限流、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國產頭部影片普遍選擇了觀望的態度,而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多位從業者向毒眸表示,復工初期想要激活電影市場,大概率還是需要寄希望於《花木蘭》這類映前熱度較高的進口片來打頭陣。

《花木蘭》海報

但是隨著北美地區疫情的惡化,《花木蘭》《黑寡婦》《新變種人》等好萊塢大片紛紛宣布撤檔、改檔,不僅僅澆滅了內地靠進口新片帶動市場復甦的希望,甚至還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往年的8月末和9月,進口大片本就是拉動大盤增長的主力。

2017年9月31.46億的總票房中,光是《蜘蛛俠:英雄歸來》就貢獻了7.7億,2018年9月《碟中諜6:全面瓦解》10.7億的票房佔當月總票房的近三分之一,進口大片對大盤的強勢拉動效應一直都十分明顯。

「當行業都在預期會有好萊塢的大片把整個市場帶熱,國產電影陸續跟上時,由於國外的疫情,進口片這一能佔到市場40%到50%的體量消失了,整個電影市場要全靠國產電影支撐,這是大家都意料之外的情況。」楊海在沙龍上說道。

外片缺失,使得行業復甦的不確定因素陡增,雖然彼時出現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星際穿越》等一大批熱門復映片,但有影院行業的從業者曾告訴毒眸,這類影片比較難調動起下沉市場的觀影熱情,因此彼時有不少非大城市的影院,在復工問題上都處在觀望狀態。

可就在不少從業者們心裡都對行業復甦沒底的時候,第二個「意外」發生了:國產電影強勢發力,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悲觀的局面。截至目前,復工百日120億的票房裡,國產片票房為103.6億,佔比高達86.1%,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均為國產片。

之所以稱之為「意外」,是因為除了《八佰》之外,復工早期的很多影片其實映前熱度並沒有十分突出。

曾有從業者認為,《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這部非商業大片能取得5億成績是很讓人意外的。對此張文伯指出,這其實正好印證了營銷行業裡的一句老話:「營銷就是讓產品為消費者創造價值。」這些影片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類型、題材、檔期或者是情緒,為想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創造了價值,所以獲得了成功。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第二個「意外」,內地市場復甦的節奏才遠遠快於許多人的預期,由此影響了很多熱門影片在9月後陸續宣布定檔的決定。其中,既包括從今年春節檔撤下的《姜子牙》《奪冠》和《急先鋒》,也包括即將於不久後上映的《風平浪靜》《除暴》等影片——而在復盤種種意料之外時,幾位嘉賓也紛紛表示,其實意外之餘也有頗多「意料之中」。

「首先,從類型題材上看,市場上的影片更加多元和豐富了,觀眾有了更多的好選擇。」牧晨指出,「以國慶檔為例,除了有像《我和我的家鄉》這種能覆蓋多類用戶的主旋律影片,還有動作片、喜劇片、青春勵志的題材以及動畫電影《姜子牙》等,而在過去的兩三年裡,國慶檔內並沒有這麼豐富的電影類型選擇。」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檔票房前三的三部影片,在想看人群的年齡佔比上,20歲以下人群的比重高於2018、2019年,相比以往喜劇、主旋律題材為主的情況,今年的國慶檔期覆蓋了更多年輕的觀眾群。

放眼復工後的100天裡,類型拓展對多元觀影人群的拉動效果同樣明顯。

由於影片題材類型的拓展,男性觀影群體也在這一時間內有所增長。燈塔數據顯示,對比2019年同期,復工百日的男性購票用戶佔比為49%,去年同期提高了4個百分點。在沙龍的三位嘉賓看來,電影題材類型的豐富,挖掘了市場中更多類型的觀眾群體的加入,例如像《八佰》這樣的戰爭片,就直接激發了男性觀眾群體的觀影熱情。

與豐富的影片類型相對應的,是用戶壓抑已久的觀影熱情。像《我和我的家鄉》《八佰》等熱門影片,淘票票的想看人數均超過了百萬,而多部影片上映首日即拿下過億的票房,也說明了觀眾湧向影院的熱情。

正如張文伯所言,《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影片滿足了疫情過後戀人們相見、約會去看電影的強烈需求。

《我和我的家鄉》海報

在類型較為豐富、用戶觀影需求較高的基礎上,質量自然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八佰》《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獲得了絕大多數觀眾,包括挑剔的文藝青年認可。」張文伯分享道,「檔期內有多部影片從春節過來的,體量和品質都相對較高,由此帶來了今年的高票房成績。」

復工百日,宣發行業有了哪些新思考?

除了題材類型的豐富和觀眾觀影情緒的積攢等「客觀因素」外,這次復工過程中,從業者們在宣發層面上的一些主觀、積極的應對策略,同樣是行業復甦不可忽視的關鍵影響因素。

還是以七夕檔黑馬影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為例,嘉賓們認為影片能成為黑馬,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選對了一個正確的檔期。

過去幾年裡,七夕檔對新片來說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檔期。作為節日而非假日的存在,七夕當天如果趕不上周五和周末,除非是足夠有爆點的大片,否則想要吸引觀眾進影院觀影並不容易,而影片與節日氛圍的綁定關係也會就此鬆散,故導致了很少有片方願意冒險。最近幾年,七夕檔沒有愛情片已經成為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不僅沒有選擇迴避,反而在影院復工的消息傳出後,就率先宣布影片將在七夕節當天(8月25日)、一個工作日的周二上映。而作為影片營銷負責人之一的張文伯表示,這是片方基於對影片片名和內容的判斷後,做出的選擇。

「這個片子的名字很適合這個檔期,與疫情後情侶們相約看電影的狀態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化學反應。」張文伯認為,電影的名字本身也像一個承諾,在特殊時期有著更加特別的意義,由此判斷這部電影對觀眾來說是有強大吸引力的,所以片方才選擇在七夕檔這個檔期上映。

當然光是有一個好的名字,並不足以讓一部影片在後疫情時期這樣一個特殊階段裡出奇制勝——一部電影要想抓住好的檔期,意味著所有宣發動作都需要早早準備好,不打無把握之仗,這正是充滿變數的情況下,行業能夠迅速復甦的另一個制勝法寶。

「在行業復工的消息刷屏當天的下午三點,《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定檔的消息就發出來了。」楊海表示,為了「恰好」趕上這一時間點,整個團隊其實已經在過去的幾個月的時間裡時刻準備著。「我們每周都在儲備新的物料,一直在為等到這個具體時間而做努力,電影的宣發工作真的要前置,不要寄希望於突然實現破圈,這一點在未來的項目裡也會非常適用。」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在定檔後的近一個月裡,累計發布了9個營銷物料,是同檔期電影裡發布物料最密集的影片。其中,主演李一桐和李鴻其「超甜跨時空相戀」、「七夕最甜約會方式」等營劇照、花絮引發不小的關注度,單個營銷物料直接拉動想看人數超十萬的增長。

在此基礎上,藉助大數據助力電影宣發,是另一個老生常態但依然不能忽視的話題。牧晨透露,早在去年《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就通過燈塔的試映會反饋,對影片的內容、製作、剪輯等進行了優化。

「在整個宣發期啟動之後,燈塔也配合宣發做了一些推廣,例如燈塔馬拉松式的直播活動,短短20天做22場的衝擊播。通過馬拉松式的直播,把整個影片的熱度、預售的節奏帶起來,讓觀眾逐漸去拉回到影院,這個是促成它在七夕當日達到2.7億票房比較重要的原因。」牧晨表示。

據毒眸觀察,類似的成功經驗並不止體現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身上。比如在《一點就到家》上,燈塔跟片方就進行了一些線上線下結合、做口碑觀影團的新營銷玩法。

通過燈塔試映三個城市後發現,每個城市的自由職業者、創業者、外賣騎手、快遞員等從業者,對影片的評價明顯高於其他人群。基於這個試映反饋,影片選擇去做針對餓了麼、菜鳥、快遞外賣小哥等特定群體的主題觀影團活動,從這些觀眾的好評中,正面助力了影片話題、熱度的傳播。

此外,在楊海看來,國慶檔的宣發有很多特殊性,是值得行業深入思考、有區別地調整策略的。因此,整個國慶檔前期,燈塔上線的全新數位化宣發工作檯中「預售新增榜」等數據榜單的重要性也開始顯現,通過對預售票房、場次數據,以及影片宣發及轉化效果進行實時監測,對微博和抖音的熱搜詞條、話題熱度的及時分析,來幫助影片在特殊的檔期內進行宣發策略的及時校正。

由於後疫情時代,很多公司的宣發預算都有所縮減,所以影視公司普遍會更重視宣發的效率,利用大數據實現更高效、精準的營銷投放,則顯得非常重要。而正是得益於宣發工作前置、物料充分準備、用好大數據等宣發經驗,中國電影市場才能在復工一百天內實現快速復甦。

當然,這些經驗不僅僅能作用於復工階段,對於接下來即將到來的賀歲和春節檔同樣大有啟示。

燈塔數據顯示,目前已定檔的賀歲檔影片中,熱度排名前三的影片裡,《拆彈專家2》的觀影人群明顯偏向於男性;由易烊千璽主演的《一朵小紅花》最受25歲以下女性青睞;而由陳立農、李現主演的《赤狐書生》也呈現出明顯的女性受眾偏好。

相比往年外片、動作、科幻和親子動畫等多元化類型可供觀眾選擇的情況,截至目前為止,今年的賀歲檔實則存在類型上缺失。因此牧晨認為,今年賀歲檔要想獲得更大體量的票房,還是要更多依賴地口碑破圈之後,向男性以及年長女性人群突破。在這種情況下,宣發物料則需要更有偏向性地面向不同影片各自的垂直受眾,以實現話題和熱度的增長,從而助力影上映初期票房的積累。

至於更往後的2021年的春節檔,儘管目前定檔的影片數量較少,但競爭已然十分激烈:大IP《唐人街探案3》的淘票票想看已經突破六百萬,創下歷史最高記錄;撤檔自今年春節檔、在觀眾中有一定認知《緊急救援》,以及奇幻懸疑題材《刺殺小說家》等影片,目前也熱度不小。

在這種局面下,電影宣發動作怎麼打,才能將較高的映前熱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票房成績,則需要從業者們更準確、深入地判斷。

像「唐探」這樣已經具有強品牌效應的大IP,從目前發布的營銷物料來看,主演王寶強搭檔劉昊然的王牌組合,仍然是主要的營銷點。而燈塔數據顯示,在已經定檔春節檔的幾部影片裡,《唐人街探案3》佔據最明顯的下沉優勢,三四線城市想看人數佔比達到了41.5%,針對這一用戶畫像的特質,影片後續宣發動作的調整,也許會更加有意識地深入覆蓋、挖掘、調動這部分觀眾的潛質。

總的來看,在經歷了行業復工百日後,電影宣發新側重點、新打法的效果已經得到了驗證,這必將為賀歲、春節提供很好的經驗和方法,但在實際的指導作用外,從鼓舞行業士氣的角度來看,100天120億的成績,也將給到從業者們極大的信心。隨著之後陸續有影片加入賀歲、春節檔的陣地,還會有哪些新片、在營銷上放出哪些新鮮有效的「大招」,接下來同樣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票房累計129.5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市場,憑什麼?
    這個票房成績也讓中國正式超越北美,歷史上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整體佔比84%。 一切並非毫無預兆。 2019年上半年,普華永道曾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電影票房冠軍。當然,如今這份成績的取得雖然包含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但在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也說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恢復進度驚人。
  • 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電影市場
    首映當日,票房就突破億元大關,成為今年電影票房的熱門。《金剛川》的主創團隊這次也應邀來到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據《金剛川》的主創人員介紹,由於確定了最終上映的時間,所以這部影片的拍攝、製作時間非常有限。10天的劇本創作,22天的緊張籌備,33天的投入拍攝,拍攝期間經歷過颱風、洪水種種困難。
  • 中國4個月150億元電影票房!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電影市場
    【中國4個月150億元電影票房!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電影市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昨晚(12月12日)在三亞落幕。7月份中國電影行業復工復產以來,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便創造了150億元的電影票房紀錄,這讓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電影市場。
  • 4個月破150億 中國電影市場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
    生活報訊(記者 王雪瑩)自7月20日中國電影行業復工復產以來,在《八佰》《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等電影的助力下,僅僅4個月便創造了150億元的電影票房紀錄,中國也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電影市場。記者從中影中數國際影城獲悉,《八佰》以31.09億票房位列第一。
  • 首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究竟交出了怎樣一份答卷?我們或許能在貓眼1月1日發布的《2020電影市場數據洞察》中找到答案。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票房達204.17億,中國也創紀錄成為了全球第一票倉。
  • 小眾的桌遊市場為何成為跨界新寵?
    雖然這些錢離還有海外動輒年入幾十億美元的市場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但隨著桌遊展不斷增多,圍繞桌遊IP的原點開發衍生品和手遊給桌遊市場提供了更多想像空間,桌遊行業的潛力正在被逐漸撬開。桌遊為何適合跨界?「社科、人文、教育、娛樂、公益組織甚至政府機構,都開始和桌遊這個形式進行融合對接,這個圈子才會變得不一樣。」
  • 204.17億成全球第一大,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反應」價值凸顯
    今年,對於全球電影市場來說都是堪稱災難性的一年。在最極端的遭遇下,中國電影市場最終還是如願突破了200億總票房,達到了204.17億。根據燈塔研究院和微博電影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報告》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約合31億美元的總票房也遠超北美電影市場的21億美元,成功登頂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
  • 《寄生蟲》北美票房暴漲,為何中國電影不行?
    而真誠的付出,理應收穫豐碩的回報,好的電影就應該如此,才能推動影視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是韓國電影在世界上如火如荼的盛綻,一方面卻是國內電影工業的蕭索。近幾年,國內稱得上的精品的電影可謂寥若晨星,寥寥幾部而已。而我們眼中的大片、佳片,一放到國際市場上,偏偏卻屢屢受冷,就連受中國影視影響頗深的東亞影視圈,中國影視的影響也在日益削弱。
  • 溝通,中國電影第一原則
    當然,這些舉措和手段,都是更好的希望市場更加的規範化,減少和避免一些違規行為,很多都屬於相關部門的單方面操作,總體上還是會對良好的市場前行起到作用。  但更多時候,對於單個影片項目而言,如何做好相互之間的溝通,包括對於影片描述人物的理解以及對於歷史事件的解讀,還有影片故事情節和公眾認識、社會輿論風向、道德體系的維繫等等所能出現的矛盾。
  • 失意中國市場,得意世界銷量,2019三星仍是世界第一!
    隨著國產手機的日漸強大,以及蘋果依舊強勁大的影響力,三星在中國的市場逐漸被瓜分。但對手的強大始終不能作為三星失利的藉口,主要原因還是在自身。自2016年的多次手機爆炸事件後,三星就開始面臨難題,爆炸的絕對危險性和三星的事後處理機制顯然讓他們失去了大量的用戶。
  • 超越美國,中國電影票房首次全球第一
    據燈塔(阿里影業旗下)實時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0月15日0時,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累計票房達129.5億元人民幣(約合19.3億美元),這個票房成績也讓中國超越北美地區19.25億美元的票房,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 進博會「新朋、老友記」:中國市場正成為世界的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新朋」不斷加入「進博朋友圈」成為「老友」,進博會正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新朋友來了!全球首發、中國首展進駐「四葉草」作為世界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博覽會,連續舉辦3年的進博會已成為全球企業洞察產業趨勢的風向標,成為推進「全球買」和「全球賣」的盛會。
  • 1年產出1900部電影,票房抗衡好萊塢!印度電影為何突然「開掛」
    但印度電影的影響力遠不止在中國,在全球都已經打出了名頭。印度頭部電影有將近24%的票房來自於海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都挺受歡迎。但其實,早年的印度電影更像是流水線產品,「一言不合就尬舞」的風格很難為海外觀眾所接受。那麼,現在的印度電影為何能成為印度一個標誌性的產業,又是如何紅遍世界的呢?
  • 徵服全球電商市場,創始人成為世界首富,為何偏偏在中國慘敗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子商務逐漸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國就是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公司深入我們的生活,幾乎每一個都有網購的經歷,也有千千萬萬的人依靠電子商務業務發家致富。
  • 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
    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考源 作者:宋曙琦 對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的質疑一直以來都在理論界存在,不重視史料的發掘導致中國動畫電影的起點始終沒有確切落實,以至成為中國動畫電影史的懸疑。
  • 中國方便麵銷量世界第一?2019年中國方便麵市場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7月17日,美國諮詢公司裡斯諮詢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世界方便麵銷量達到1036億份,中國市場佔了402.5億份,佔全球方便麵銷量的38.85%,排名第一。數據來源:裡斯諮詢、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從人均消費量來看,2018年世界人均方便麵消費量為13.6份,韓國、越南、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消費者的人均消費量位居前三。
  • 中國市場到底能不能救樂高?
    前不久發布的2017年財報中,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被點名。在記者問答會上,二胎政策和父母對兒童消費理解升級,中國市場被樂高視作新的機遇。但一切真如樂高設想的這麼順利?玩具廠商與電子遊戲的「鬥爭」,同樣會在中國上演,畢竟我們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移動遊戲市場。中國市場能不能成為救命稻草?
  • 世界第一醬油品牌「龜甲萬」為何能活360年,成為醬油業標杆?
    然而,日本國寶級醬油「龜甲萬」卻絲毫不受影響,反而在逆勢中異軍突起,銷量大增,成為醬油領域中圈粉無數的寵兒。在競爭激烈的日本醬油市場,龜甲萬醬油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1%,排在它之後的四家醬油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之和也不到20%。它的旗艦產品醬油,曾經只有亞洲某些國家才會知道的一些調味料,如今卻成為了風靡全球的一種家庭常用烹飪助手。
  • 四個「不冷場」,上海或成中國電影後續市場發力主力軍
    從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為中國影市重啟打響第一炮,到積極推動新片入駐元旦及春節檔期,「上海出品」持續在場。為行業復甦持續賦能的同時,上海亦有望成為中國電影在後續市場發力的主力軍。政府服務不打烊,捂熱疫情防控常態化中的上海電影市場一連串數據都指向了事實:特殊時期,上海電影產業基本面依然向好。能在全球影業受重創的2020年得出如是判斷,上海何來底氣?
  • 印度歷來「髒亂差」,為何能成為「世界藥房」?原因令人無話可說
    印度:野蠻生長的「世界藥房」印度歷來「髒亂差」,為何能成為「世界藥房」?也正是如此,催生了印度的「仿製藥」製造產業,以至於最終成為公認的「世界藥房」。現如今,這個國家的藥品仿造能力到底有多強?這背後的驅動力和原因到底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