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是一種非常方便的鍛鍊形式。很多人通過打坐,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身心舒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一個人打坐,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利益」。
最早期的打坐,是佛家道家用以修行的方式。佛家稱之為「跏趺坐」,其目的是在打坐中,克制自己的諸多妄想執著,最後去盡之後,就達到了打坐的目的。
道家打坐,是用來吸收宇宙能量,做一些通脈開穴之事,以求達到長生,或者是養生的目的。
由於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不同,那麼打坐時,出現的狀況也不同。有的人打坐,想些工作上的事情;有的人打坐,想些學習上的事情。無論怎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法入定。
真正入定,就是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僅僅只是打坐。沒有妄想執著,整個人,進入一種「空明」狀態。但是很多人達不到入定的狀態,採取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是到周圍環境非常安靜的時候,再進行打坐。雖然會好一點,但是由於妄想執著是由心中生出,外在的這些方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有的人就想:打坐入不了定,觀想可以嗎?
其實人的妄想執著太多,即便觀想,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當你的境界達到一定的時候,可以內觀丹田,這個時候,你有一個目標,看著自己的丹田,觀想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只不過,當你能看到自己的丹田時,你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了,根本就不需要採用觀想這種方式。
佛家觀想,是觀想阿彌陀佛。當你不斷地觀想阿彌陀佛,其實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一種信仰。當你不斷地觀想阿彌陀佛,你的注意力就會很集中。
不過,一個人的妄想執著太重,看著看著,妄念一起,就變成了你執著的東西。如果你執著於工作,你想的就是工作中的事。如果你執著於學習,那麼你就會想學習上的事。
打坐入定的要求,就是什麼也不想。無論是工作或者是學習上的事情,在打坐的過程中,最好做到不要去想他。
根據記載,佛教大德淨慧法師,在看經的時候,能一心深入。當有客來訪,他就與來訪者交流。等到客人一走,他又能一心看經。
這是一種定力。打坐的時候,就要做到這種程度,自己的內心,不受任何心念的牽引。
當你不斷深入的時候,你打坐中的妄想執著,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實在靜不下來,可以短時間的觀想。目的是不讓自己的心,太過雜亂。一旦心念逐漸清淨下來,你就不能再觀想了。因為觀想本身,就是要集中注意力,思想用在觀想上面,本身也是一種執著的表現。真正打坐,就是要斷掉人的任何妄想執著。
除了觀想,有的人還想,能不能念佛號呢?其實,無論是觀想,還是念佛號,或者是聽音樂,其目的都是一樣,都是要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清淨不下來,可以短時間的借用外力來幫助自己入靜。
比如打坐能坐半個小時,你的觀想,或者是念佛,就不能超過五分鐘。過多的觀想,也非常的消耗腦力。打坐的目的,最重要是讓身心輕鬆,過度消耗腦力,就起不到讓人輕鬆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