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小腦的層級性認知控制的證據|腦科學頂刊導讀 035期

2020-12-21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瞳孔大小作為認知神經基礎的窗口

2,人類連接組的個體化擾動揭示與認知相關的網絡動力學的可重現的生物標誌物

3,皮層下捷徑環路(subcortical shortcuts)對感覺和認識加工障礙的影響

4,腦狀態和行為的神經調節

5,人類小腦的層級性認知控制的證據

1,瞳孔大小作為認知神經基礎的窗口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控制瞳孔收縮(A)和擴張(B)的神經通路。

認知驅動的瞳孔調節反映了某些潛在的大腦功能。這種認知驅動瞳孔的現象能說明什麼?本文回顧了三種神經系統的關鍵作用:

控制瞳孔光反射的前橄欖核(pretectal olivary nucleus,PON)的皮質調節;介導定向反應的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包括瞳孔對顯著刺激的改變;藍斑(locus coeruleus,LC)-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神經調節系統介導了瞳孔相關覺醒與認知的關係。本文討論了如何從激活這些神經系統的角度來解釋瞳孔測量。此外,本文還強調了研究中的注意事項、開放性問題和未來實驗的關鍵方向,以便根據大腦中潛在的神經動力學來改進這些發現和解釋。

2,人類連接組的個體化擾動揭示與認知相關的網絡動力學的可重現的生物標誌物

期刊:PNAS

作者:Loren

人腦是組織複雜的網絡,其相互作用解釋了個體認知能力的變化以及神經和精神障礙的症狀。儘管人腦網絡的活動通常通過記錄自發的大腦活動來測量的,例如,研究通常使用靜息狀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來描述大腦網絡。但最近的證據表明,個體在應對幹擾時的大腦模式差異可以更好地反映活動。

本研究使用fMRI引導的經顱磁刺激(TMS)和同步腦電圖(EEG)來描述離散腦網絡中的高時間解析度的大腦動力學。TMS對默認網絡(DMN)和背側注意網絡(DAN)各自定義的節點進行控制擾動。源級腦電圖傳播模式具有網絡特異性,並且在間隔1個月的測試中具有高度重複性。此外,高階認知能力的個體差異與橫跨DAN和DMN的TMS傳播模式的特異性顯著相關,但與靜息狀態腦電動力學無關。

研究結果顯示了基於TMS-EEG的擾動生物標記物在高時間解析度下反映網絡個體大腦動力學的潛力,並有可能為其行為意義提供進一步的洞察。

3,皮層下捷徑環路(subcortical shortcuts)對感覺和認識加工障礙的影響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作者:Sniper

感覺處理過程的最早階段有可能改變我們對環境的感知和反應。這些初始處理的神經環路可以聯合皮層下能夠與皮層信息處理產生複雜相互作用的腦區共同產生作用,例如丘腦和腦幹核團。

這些皮層下環路在人和動物研究中均有發現,它們不只是進化殘留,還具有「捷徑」的作用:確保信息處理效率和重要的生命維持功能,例如傷害避免,適應性社會互動和有效的決策保護。

在本篇綜述中,作者提出這些高階和低階腦區之間的功能性相互作用,對理解和許多神經精神疾病相關的非典型感覺和認知過程有幫助。

4,腦狀態和行為的神經調節

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作者:Ann Yang

眾所周知,神經活動和行為都是可變的,在重複展示相同的刺激或試驗過程中,反應差異很大。最近人類和動物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變化本質上並不是隨機的,實際上可能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神經、認知和行為狀態的快速變化。

本文回顧了在理解喚醒狀態快速變化,變化如何產生以及它們如何調節小鼠和人類神經和行為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提出大腦具有一系列可識別的狀態,通過這些狀態以非隨機的方式不斷遊走,這是由於上行調節和快速作用的皮層皮質和皮層下神經通路均具有活動性。這些狀態的變化為大腦提供了可以運行的背景,對它們的理解對於揭示認知和行為基礎的神經機制至關重要。

5,人類小腦的層級性認知控制的證據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小腦層級性結構支持認知功能的研究假設基礎

在非習慣性情景下,認知控制使行動與短期和長期目標保持一致。認知控制能力與前額葉皮層密切相關,人的前額葉皮層大小相對於其他物種有所擴張,被認為支持了人類卓越的認知控制。相對於非人靈長動物,人類的後外側小腦也已大大擴張,並具有與前額葉皮層組織結構的鏡像關係。然而,小腦對認知控制的貢獻知之甚少。

在本研究中,我們試圖探索小腦的功能是否存在層級處理框架,以及這種框架是否可以闡明小腦對認知控制的貢獻。功能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後外側小腦存在支持認知控制的梯度;具體來說,運動相鄰的小腦子區域支持對具體的近端動作的控制,而運動遠端的小腦子區域支持抽象的未來的處理。該梯度在功能上是有層級性的,層級較高的區域會影響層級較低區域之間的關係。該功能層級性提供了認知控制的基礎結構,背景信息可以通過該基礎結構來通知當前操作並為將來的目標做準備。

至關重要的是,這些結構層級映射了前額葉皮層內認知控制的層級結構。基於這些發現,我們認為小腦內部包含一個平行但獨立的層級性組織,該組織與前額葉皮層一起支持複雜的認知。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頂刊導讀034期:聚焦抑鬱症的前沿機制

2,Nature Reviews Neurosci:藥物成癮中強迫症的發展|導讀 033期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然而,對抽象規則的認知能力在靈長類動物大腦中何處,由何種神經機制產生仍然是當前被廣泛研究和爭論的主題。來自人類影像學和猴子單神經元記錄的證據表明,前額葉皮層在抽象規則表徵中起著關鍵作用。另外,來自前額葉病變猴子中進行的行為研究以及對前額葉受損的人類患者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的數據表明,前額葉對規則引導的行為的貢獻存在實質性的功能分離和任務依賴性。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為了證明調節只與緩解運動症狀的刺激頻率有關,將兩個臨床控制無效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我們觀察到在皮層(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運動前區)和皮層下網絡(丘腦下核和小腦)均有beta振蕩降低和gamma振蕩的增加。此外,我們發現在所有這些節點中,窄帶gamma頻率與刺激頻率之間存在明顯的交叉頻率耦合,並與運動障礙呈負相關。在後頂葉皮層區域內沒有發現這樣的動態表現。
  • 假肢使用者的大腦解碼|腦科學頂刊導讀5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獎勵增強了初級視覺皮層中刺激特異性表徵2,在無創且可逆的剝奪過程中,成人初級視覺皮層的快速地形重組 3,通過生成反饋解釋視見圖像和心理圖像的不同大腦活動編碼因此,本研究提供了成年人類V1快速地形重組的神經和行為證據,也有力證明視覺剝奪會產生真正的皮層變化。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本文詳細闡述了一個多大腦框架,將社會互動視為一個神經系統的綜合網絡,動態地塑造行為、共享認知狀態和社會關係。我們描述了在人類和動物模型中進行的多腦實驗的主要發現,這些發現為社會互動迴路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線索。最後,我們討論了在闡明腦間神經動態的細胞水平機制方面的最新進展,並概述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
  • 不久的將來,人類有望揭示小腦是怎麼控制人類行為和認知的!
    當我們說某人頭腦敏捷時,這可能部分要歸功於我們的小腦,科學家將人的大腦與獼猴的大腦進行分析。高解析度成像顯示人類小腦佔皮層面積的80%,表明它隨著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發展而增長。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道德現象的腦科學研究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人既是「理性的動物」,又是「情感的動物」,是理智與情感的生命統一體。大腦的道德中心:獨行其道還是群策群力認知神經科學家曾經致力於尋找道德的腦中心。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Blumberg及其合作者通過全面回顧相關英文文獻,圍繞抗抑鬱藥及其他藥物(如神經興奮劑)對抑鬱症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進行了討論,綜述全文7月21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基於現有證據,三環類抗抑鬱藥(TCA)無認知改善效應;相比於SSRI及SNRI,伏硫西汀及安非他酮展現出了一定的認知改善效應。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腦科學日報:壓力大為什麼易不育?甲狀腺狀態對局部腦容量的影響
    神經學頂刊揭示其中被忽視的機制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壓力與不育之間存在著「被忽視的聯繫」。這項研究在實驗室測試中證實,靠近大腦底部的一群神經細胞,即RFRP神經元,在壓力下會被激活,從而抑制生殖系統的功能。
  • 小腦的表面積遠超人們想像
    DOI: 10.1073/pnas.2002896117「小腦表面積如此之大,這說明了人類行為和認知能力的獨特進化過程,」心理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家、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核磁共振成像中心主任Martin Sereno說,「它膨脹得如此之大,以至於摺疊模式非常複雜。」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腦科學腦科學,狹義地講為神經科學,研究腦和心智兩部分。籠統地可以概述為以結構功能為基礎的腦以及與認知科學相結合的心智兩部分。或許我們可以藉助於羅伯特·L·凱利對於考古學的闡述:「我們觀察物質遺存分布的空間和時間模式,重建過去人類的生活」來描述我們在神經科學中所做的一切。
  • 腦科學日報:肥胖導致性早熟的原因;人類的認知能力在35歲最高
    近日,來自谷歌研究中心的Viren Jain課題組和來自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的Jeff W. Lichtman課題組於Cell雜誌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 The Mind of a Mouse 的文章,系統的闡述了繪製完整的鼠腦神經連接體圖譜對探索神經科學領域的深遠意義。
  • |導讀025期
    頂刊導讀目錄 1,Trends in Neuroscience:機械性疼痛的機制2,Annual Review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導讀023期|飲食可調節大腦網絡的穩定性:大腦老化的一個生物標誌
  • 當腦科學報告也是一場長笛演奏,愛音樂的你有福了
    近些年來,隨著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研究者開始試圖用科學的方法探究我們緣何為音樂所動的原因,身兼長笛演奏者、電子音樂人與科學家為一體的Grace Leslie,就一直在這個領域孜孜探索,給出了自己的洞見。Leslie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接受了音樂和認知科學的教育,目前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教授。
  • 腦科學日報: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對外表不滿?小心抑鬱
    頂刊論文破譯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來源:小柯生命比利時魯汶大學Peter Claes等研究人員破譯了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後續分析表明,圍繞這些信號的區域在顱神經crest細胞和顱面組織中的增強子活性得到了富集,數個區域藏有多種信號,它們與不同的面部表型相關,並且有證據表明這些變異可能具有協同作用。這些分析為了解個體和協調的遺傳行為如何塑造複雜的形態特徵提供了見識。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誰說女性更易老年痴呆;解碼飢餓感知的秘密
    1,打破長期理論:誰說女性更容易患老年痴呆症來源:生物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患有老年痴呆症(阿茲海默症)的女性比患有該疾病的男性的壽命更長,而且從對人類和小鼠的研究中得到的證據表明,這是因為她們具有免受疾病侵襲的遺傳保護
  • 全面了解小腦的功能解剖
    通過前庭器官感受頭部及全身的位置信息→在前庭小腦內整合→控制前庭神經核和橋延網狀結構→通過前庭脊髓束和網狀脊髓束來控制肌張力,以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小腦的傳出通路:小腦延髓纖維(前庭小腦→前庭核和橋延網狀結構),包括:①頂核橋延束②小腦前庭纖維。——易化同側前庭核,抑制對側前庭核,控制骨骼肌的張力維持身體平衡;通過網狀結構影響自主神經功能。
  • 腦科學日報|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
    cerebral cort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來自51,665個人的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薈萃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整個皮質和34個已知功能腦區域的表面積和平均厚度。)是一種常見於中年晚期及老年的進行性神經系統變性引起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波動性的認知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及視幻覺的疾病。
  • 腦科學研究:這三點做法能讓外語學習更科學有效!
    近年來,隨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腦磁圖描(MEG)等現代腦成像技術在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使用,腦與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腦機制及影響因素、母語和第二語言學習的相互作用、第二語言學習的個體差異、第二語言學習對其他認知能力的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有效促進方式等關鍵問題有了更加全面、科學的認識。
  • 腦認知和感知神經射精過程《二》
    此套生物控制論是腦認知和感知的神經基礎 (第十二篇)腦認知和感知神經射精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