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都近視了,就要想辦法緩解,古人在這一點上作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古人認為,矯正視力的其中一個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劉禹錫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他在《閒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
除此之外,古人還通過醫藥手段,如洗眼、服藥等方式來恢復視力。
有人通過製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來著手。《本草綱目·菖蒲》引《臞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菖蒲是一種植物,在古代被文人青睞,被譽為「花草四雅」之一,它不僅具有觀賞功能,還有吸收黑煙明目的功能(因為古代點蠟會產生黑煙)。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菖蒲有明目的功效。
來源:壹讀
也有人從製作燈油的材料這一方面來創造更好的閱讀環境。如宋代趙浩《養病漫筆》云:「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就把普通的植物油換成了枸杞子榨出的油。
除了從燈油入手,還有藥枕法,如菊枕、決明子枕、磁石枕。菊枕是古代文人喜歡用的藥枕之一,它的明目效果頗受青睞。如陸遊詩云:「採得黃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閉幽香。」此外,黃庭堅喜用決明子作枕:「茵席絮剪繭,枕囊收決明。」到了明代,還有磁石枕,明代養生名著《遵生八箋》記載:「用磁石為枕,如無大塊,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
決明子常被用來做藥枕
來源:網絡
還有一種是外洗眼目法,如《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條,就記載了一種外洗眼目法:「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予(蘇軾)自十八歲,因夜書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醫法,遂永瘥。樞密邵興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後,遂能燈下觀細字。大率血得溫則榮,目全要血養。若衝風冒冷,歸即沃之,極有益於目。」
用雙手捧起少量的熱水,灑在緊閉的雙眼上,不斷重複這一動作,直至水溫變涼。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
還有一種方法是吃中藥,藥補加食補。《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功效,如蕪著(蔓著)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
另外還有一些方劑,專為讀書人勞傷眼目而設。例如由神曲、磁石、硃砂製成的「神曲丸」,由熟地、黃連、決明子、沒藥、菊花、防風、羌活、肉桂、硃砂製成的「地黃丸」,由巴戟天、肉蓯蓉、五味子、枸杞子、菊花製成的「菊睛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