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6米、寬3米、高2.8米,佔地18平方米,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區域;可回收區域,設衣物、廚餘、金屬、有毒有害、塑料等不同投遞口,小區市民可掃描二維碼、中老年朋友刷卡後自動投遞口開啟,並對投入垃圾自動計量、積分……12月1日,在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昌麗都北小區,一幢乾淨整潔、造型別致的垃圾分類環保屋格外引人注目。它與小區馬路、綠地交相輝映,是美麗社區的靚麗一景,更是城市垃圾收儲、轉運的現代化標誌。
「目前,我們在小區、學校、機關等公共機構設置了5個環保屋,全區垃圾分類試點推進順利、效果明顯。預計2022年。將有300個環保屋覆蓋開發區所有鄉村社區,那時的垃圾收儲、轉運將更便捷、更環保,城鄉社區會更宜居、更美麗!」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管理處城鄉環衛科科長王震說。
今年6月份,開發區出臺《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市政管理局組成專業考察組先後多次赴江蘇等生活垃圾分類先進地區考察學習,最終制定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通過公開招標確定第三方垃圾分類運營公司負責試點的投建方式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10月初,第一批垃圾分類環保屋試驗點建成,這些高標準建設的環保屋,外觀漂亮,功能先進,使用方便。因封閉性好,投放垃圾無異味,大大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損害。
垃圾分類,硬體先進只是開始,核心關鍵是市民素質的轉變與提升。為廣泛宣傳和持續推動,開發區市政管理局採用掛條幅、出宣傳板,電子大屏立體介紹等手段加大宣傳,推出以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獎勵措施。「居民投放垃圾時,系統自動稱重,形成積分會自動上傳至居民帳戶。積分達到一定量,居民可當場兌現生活日用品。目前,廣大居民知曉率、參與度都得到空前提升。」王震說。
垃圾分類前提是分類,核心是減量,關鍵是處理。對此,開發區對垃圾運輸嚴格實施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轉運方式。廚餘垃圾最難處理,只能摻拌其他垃圾進行晾曬後再處理。針對這種情況,開發區積極探索通過飼養黑水虻實現廚餘垃圾百分百無公害處理。
黑水虻又名食腐蟲,以廚餘垃圾為食,每500克黑水虻7天可以吃掉5噸廚餘垃圾,糞便又是很好的有機肥,黑水虻幼蟲烘乾後還可以作為水產飼料,每噸價格在1.2萬元左右。為此,開發區興建黑水虻養殖場,現有的垃圾分類試點產生的廚餘已全部運至黑水虻養殖場,被黑水虻消化掉,實現了廚餘垃圾可循環化、經濟化、資源化的目標。
目前,越來越多居民知曉了垃圾分類產常識,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也逐漸高漲,與往年相比,小區源頭垃圾減量達15%左右。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在提升城市文明管理水平和居民文明素養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肖會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