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久無人煙的舊道,在細雨中格外滄涼
倫敦未遇的雨,在伯明罕和利物浦倒是給予了足夠的補償。
出門又遇大雨,於是我想起前兩天逛街時看到有些品牌的風衣上有醒目的標誌,寫著「百分百防水」,以此作為賣點。
在英國穿衣如果要講實用性,風衣必定排第一,這全是因為天氣,真與fashion無關,難怪英國最著名的就是Burberry風衣了!
和我們不同,許多當地人根本不打傘,而是拉起帽子雨中急行,衣服看來真是防水的。
遠看大教堂,形狀有點拙氣
利物浦的中心地帶也並不大,以Lime street火車站為圓心,方圓也不會超過三公裡吧,竟然還有座中國城,且非常著名,每個路人都可以明白地指路。
想來華人來此地的歷史不短,我們猜想大多可能是百年前的勞工,在此地流血流汗,慢慢紮根,艱難生存,終至生生不息。
一步步接近,大教堂的神秘感越來越少,走到跟前,失卻了神秘,倒讓人略覺得有點無趣了
海風清涼,我們一路背著海岸向高地行進。
高地看著並不高,走進來卻感覺不低,四圍的路上不見人跡,石板路是青草和苔蘚的領地,我們似乎闖進了一個寂靜而神秘的世界。
不知各色灌木和藤蘿後面,可有小精靈在窺探我們這些入侵者?
一路還有些焦黑破舊的建築,似是廢棄的工廠,牆頭磚縫間早已被綠意侵染,人跡消退之後,大自然接管了這裡!
山坡上全是一片高低起伏的草,原始而雜蕪,荒草隨風披伏,很有些《蒹葭》的詩味!
今天的第一站是利物浦大教堂,據說體量在英國排名第一,也離我們的酒店最近,抬眼便能見到它棕黑的輪廓。
利物浦教堂外觀倒是有些不同尋常之處,不僅外立面不同於絕大多數教堂灰白色的牆面,建築元素中也不見柱頭、尖塔、穹頂,方而平的外觀顯得靜穆素樸,甚至有點笨拙,像個碉堡。
教堂建在山坡的頂上,位置很高,可以遠眺碼頭,在我望不清的遠處,是海。
雲很低,很濃,浮在海面上,等著海鷗一路尖叫而過,地上急馳的是它們雙翼張開的大影子!
這個號稱全英最大的教堂外立面沒有被柱頭、扶壁分割,褐磚厚重樸實,倒別有一種深沉的感召力。
教堂內的磚石都是暖色,加上彩繪玻璃面積並不十分大,色彩又沉靜,所以在這樣的陰天裡,更有一分令人心安的溫暖。
地下還有一層,是專供女性使用的禮拜堂,體量雖小,便精美程度更甚,女性的地位看來並不低。
教堂建於20世紀,這讓我有點意外,因為不管怎麼看,它都夠滄桑。
或許也正因為建造較晚,所以就帶有了現代的簡潔,沒有哥特教堂那樣複雜的耳堂,也沒有半圓型後殿這些「標配」,中庭兩側是長長的前後廊,空間的布置因此很集中,也更顯空闊。
一群小女生著統一的粉裙藍衫,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像一群真正的天使。
這是專供女性使用的小禮拜堂
教堂外有一條極為狹窄的小徑,通過一道天然的石拱則下到一塊窪地,從上向下看,這是教堂的墓地,石碑無言,海風輕拂,亡靈安息。
漫草中夾雜著幾朵殷紅的罌粟,血一般耀目,細而長的莖、如絲綢般纖薄柔軟的花瓣伴隨著長草在海風中顫動,萬物有靈。
教堂西邊面朝海灣的是一處私人住宅,不多的幾家連排,低矮的三層樓小屋有著巨大的玻璃窗,窗外,便是無盡的雲天!
教堂的墓地
房前全是精心布置的各色花草,把空氣也浸潤得芬芳美好!
這裡真適合沉醉在時光裡一直發呆,一直……
教堂往北不遠,可以看見一座皇冠似的圓形建築,走近看發現是利物浦都會大教堂,這是此地的著名建築,不過名聲並不太好,大家都嫌它「醜」。
一改傳統教堂建築的嚴肅與古典,倒像是一個聚會的大劇院。現代建築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原本不苟言笑的事情瞬間變得有趣起來。
轉到都會教堂的後側即是著名的利物浦大學,我們穿行在宿舍區,迎面而來的五六個學生皆是相互用普通話交談的同胞。
一路走向大學的路上,兩位路邊的建築工人用中文對我們說「你好」,看來利物浦的華人數量確實不小。
一處街頭的雕塑,都是行李箱,立刻讓人想到利物浦作為英國第一大港的歷史
羅米,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希望與你一起走到博物館裡,走進藝術史裡,體味藝術的妙處!
點閱讀原文,看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