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猛追!半導體年投入近千億超歐日總和,誰是耽誤中國芯元兇?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半導體風口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逐年攀升,2014年相關資本開支只有15億美元,到2018年,已經飆漲到110億美元。

110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簡單來說,超過了歐洲與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總和。

更關鍵的是,不要以為中國半導體近些年才開始發力,其實,早在1950年代,國家就發出號召,集結科學家「組團」攻堅。

1956年,在最高層的關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300人團隊,由物理學家黃昆、謝希德領銜,在北大開設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

這個培訓班,目的是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培養「種子選手」。回過頭來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目的基本實現,後來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等都從這裡起步。

期間,中國獨立提煉的鍺晶體、自主研製的集成電路相繼問世,和日本幾乎同步,領先韓國差不多十年,即使與美國相比,差距也只有5至7年。

除了北大半導體培訓班,黃昆、謝希德還聯手編寫《半導體物理學》,為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指導性著作,惠及更多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產研結合,人才加碼,如果按照這個「節奏」持續發展,中國半導體事業將不斷提升,有可能並肩美國。遺憾的是,中國社會發生變化,半導體產業被迫「暫停」,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慢慢恢復。

當中國再次向半導體行業進擊,卻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二三十年。1977年,全國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集成電路總量只相當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產量的十分之一。

對此,鄧公痛心疾呼:「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為了達到目標,全國半導體工廠,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引進國外生產線,加上531工程和908工程等國家項目的推動,引進設備風靡一時。然而,設備進來後,掌握真正高端的技術,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種短板,日積月累,至今都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以國內最受矚目的中芯國際為例,目前,其晶片製程只有14nm,全世界熱捧的5nm先進位程工藝遲遲沒有拿下。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要加大投入。問題是,有些人為國攻堅,同時也有不少人打著科研乃至「報國」的旗號瘋狂騙錢。

其中,美國海歸博士陳進是個典型例子。2001年,他組建晶片與系統研究中心,僅用16個月,就宣布「漢芯1號」研製成功,稱採用0.18微米先進工藝,集成250萬個元件,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運算能力高達2億次。

如此驚豔的技術水準,不說國內,就是國外也少有對手,超越同期的美國巨頭英特爾不在話下。尤其是,在發布會上,通過包括多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鑑定,「漢芯1號」被認為「屬於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時之間,陳進名利雙收,數年時間累計騙取研發經費達11億元。到2006年,一篇網絡文章戳破真相,很快科技部、教育部會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項調查組,結論是「漢芯1號」造假基本屬實。

陳進是怎麼做出「笑傲全球」的晶片的?原來,他讓在美國的弟弟買來10顆晶片,又找到一家建築裝飾公司,讓他們打磨掉晶片上摩託羅拉的logo,改成自己的logo。

陳進之外,富商李雪豔連晶片都懶得打磨,直接走盤活項目攬財的「路線」。

李雪豔拉上同樣沒有半導體從業經歷的曹山,藉助「半導體熱」,打動了武漢市招商局。

2017年,雙方合資成立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計劃總投資1280億元,李雪豔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撐到國家半導體產業大基金以及股權基金注資,便萬事大吉。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他們沒有出一分錢,靠其它合作夥伴閃轉騰挪,項目順利動工。

萬萬沒想到,資金需求太大,僅僅是工程款就吃不消,2019年,因拖欠4100萬元工程款,弘芯半導體被告上法庭,二期價值7530萬元的300多畝土地也被查封。

今年1月,因資金困境,弘芯半導體引進的國內唯一一臺生產7nm晶片的ASML光刻機被抵押出去,換取5.8億元貸款。

項目進退兩難,但據《武漢市2020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弘芯已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元。換句話說,李雪豔等人幾乎零投入,卻撬動了153億元巨額資金。

看起來不可思議,類似「鬧劇」卻此起彼伏。比如,號稱總投資450億的南京德科碼半導體,大股東空手套白狼,建廠房、買設備的資金基本來自地方政府,今年7月宣告破產,廠區雜草叢生,而成都格芯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廠房建好,從新加坡引進的二手設備也到位了,卻沒有生產出一顆晶片,就成為棄子,全面停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如果說,中國半導體早期的發展,受社會和政策的影響更多,那麼,近二十年,騙子層出不窮,似乎成了「主要矛盾」。

在這樣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和相關參與者都必須提高警惕,同時要耐心坐「冷板凳」,把更多資金、資源用於技術研發。畢竟,這不只事關某地某人,更事關國運博弈。

相關焦點

  • 國內半導體年投入達千億,已超過歐美總和!誰是耽誤國產芯的元兇
    前言:晶片半導體正在風口浪尖之下,中國在該領域的投入正在逐年攀升。要知道在2018年,半導體的資本投入就已經達到了110億元。但是,中國晶片的發展為什麼依舊緩慢呢?到底誰才是耽誤國產晶片發展的元兇呢?據有關數據,我國在2014年的相關資本只有15億美元,到2018年直接漲到了110億美元。11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呢?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歐洲和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總和。我們不要總以為,國內的半導體直到最近這幾年才開始發力,其實早在1950年代,國家就發出號召,開始集結科學家搞科研。
  • 武漢千億投資弘芯半導體項目官宣停擺 大陸唯一7nm光刻機被抵押
    事情最初是起於武漢東西湖區政府在7月30日發布的《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官方文件,其中預警指出: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風險;項目基本停滯,剩餘千億資金今年難申報。
  • 砥礪前行 華微電子助力「中國芯」
    南方網訊 一個經濟大國如何在半導體全球產業鏈中尋得一席之地,擺脫「缺芯少魂」的尷尬處境?這樣的問題正擺在中國面前。近兩年,在中美科技爭端持續發酵的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加速國產替代的呼聲越來越高。在國產替代浪潮下,資本市場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抱有較大信心。
  • 點評|新生代崛起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振興的基礎和保障;一個行業的...
    ,在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藝等領域加大投入、持續布局。集微點評:即使美國在加強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打壓,堅持改革開放,逐步完善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及發展將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瓶頸顯現,國產半導體測試探針突圍之路漫漫!
  • 康聖環球、敏芯半導體、愛博泰克獲融資
    康聖環球成立於2003年,是中國大型高端醫學專科特檢服務檢驗企業,在武漢、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烏魯木齊設有一系列具有行業領先水平和國家資質的臨床檢驗、科研合作和應用開發中心,面積超三萬七千平米。武漢敏芯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敏芯半導體攜新產品亮相2020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近日,敏芯半導體順利完成B+輪融資。此輪融資領投方為高瓴創投(GL Ventures),跟投方包括中國半導體領域知名投資機構中芯聚源和元禾璞華。
  • 千億武漢弘芯:空殼股東障眼法 "芯騙"團夥鑽產業空子
    最近,武漢弘芯半導體(武漢弘芯)受到各方關注。一個千億投資項目,而且拉來業界泰鬥站臺,為何卻在最近工程陷入停滯近乎爛尾、分包商紛紛訴訟追債,甚至當地政府無奈「自曝」資金危局?  除了項目本身,讓人關注的還有武漢弘芯神秘的大股東。
  • 「中國芯」正式結束中國的無芯歷史
    一、卷首 世紀之交,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第一批「中國芯」企業紛紛誕生的高光時刻,也是讓國人振奮和驕傲的歷史瞬間。在1999年-2004年這短短的六年間裡,相繼有多顆自主研發的「中國芯」橫空出世,正式結束了中國的無芯歷史。
  • 全球半導體一夜變天!美ETF普跌,中芯國際創15年來新高!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頒布了一項新規定,將進一步限制美國企業在海外向華為出售美國技術生產的半導體。這一試圖扼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做法不僅讓美晶片廠商可能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場,還可能遭受中國的反制措施,市場情緒立轉直下。
  • 2020年投資總額超千億,半導體投資從「絞肉機」到「價值窪地」?
    一、科創板上市半導體公司盤點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中國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共191家,半導體企業27家,佔比約為15%。在科創板總市值排名前十名中,有六家屬於半導體行業,分別為中芯國際、瀾起科技、中微半導體、滬矽產業、寒武紀、華潤微。
  • 一文看懂中國「芯」崛起的「命門」:半導體材料產業領域深度研究
    在大基金的帶動下,半導體產業近六年實現了20%的複合增長率,產生了不少大牛股。 在佛山的半導體集成電路零部件峰會上,國家大基金披露, 二期基金已到位,11月開始投資。 去年7月份開始的日韓貿易戰,韓國被日本死死掐住脖子,就是半導體材料受制於人,這也是中國必須要突破的地方。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8期:鬧烏龍!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到2022年,廣州市爭取納入國家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建設國內先進的晶圓生產線,引進一批、培育一批、壯大一批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分析以及深耕智能傳感器系統方案的企業,爭取打造出千億級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 凝聚芯動力 海寧打造泛半導體產業「芯」高地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浙江日報」,原標題《海寧全力打造泛半導體產業「芯」高地》,作者 沈燁婷 金鐵鋼 祝佳寅,36氪經授權轉載。 全國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這裡。9月26日至27日,2020中國(海寧)半導體裝備及材料精英峰會在浙江海寧舉辦,匯聚院士級專家、行業領軍人物等百位嘉賓,共商中國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大計。
  • 【觀點】外媒:中國打響半導體反擊戰,但「偏科」不可取
    研究公司Trendforce分析師表示:「在半導體設備方面取得突破是最大的障礙。」他補充稱,在中國使用的半導體設備中,國產設備不到10%。在中國政府過去對該行業的大舉投資中,設備製造商不過是一個配角,但規模巨大。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過去20年,僅中央政府就向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提供了約500億美元的補貼,這是中國臺灣公司收到的金額的100倍。
  • 全國媒體集結西安,探訪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
    面對疫情,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浩強調,全市上下要堅持任務不減、目標不變、標準不降,以更強力度、更快節奏推進十項重點工作率先突破,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努力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媒體團探訪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二期項目第一階段在三季度有望滿產西安三星半導體有限公司園區「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一季度進出口額為278.67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加45%,二期項目第一階段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滿產。」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2020硬核中國芯」獎項揭曉!10家...
    「2020硬核中國芯」獎項揭曉!經過四個月的激烈角逐,以線上工程師評分數據為基礎,結合線下行業專家評審團推薦/評分,共有 3大分類16大獎項的「2020硬核中國芯」評選獲獎名單重磅出爐。其中,兆易創新、士蘭微、芯旺微、比亞迪、地平線、華大半導體等10家公司入選「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IC設計企業」。
  • 科創板提交註冊的芯原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被外界稱為中國半導體IP...
    中國半導體 IP 天然基因不足,市場為海外企業所壟斷,軟銀旗下的英國企業 ARM 是絕對霸主,獨佔超過 40% 的份額,業績也是遙遙領先。反觀芯原股份,成立近 20 年依舊尚未盈利,累計虧損近 16 億元。在國產替代大趨勢下,中國想要實現 IP 自主亦需繼續努力。
  • 中芯國際周二科創板打新:發行價27.46元,戰投認購一半
    6月19日下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47次審議會議結果出爐,同意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發行上市(首發)。6月29日,證監會宣布完成註冊流程。從獲得受理到完成註冊,中芯國際只用了29天時間,這也創下了科創板最快的申報紀錄。業內專家指出,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開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價值重估的大門。
  • 科技之半導體篇2:製造是短板,封測處世界第一梯隊,且看龍頭
    半導體製造是短板最近半導板塊估值迭創新高。核心標的市盈率均在百倍以上,多隻股票市值破千億。很多投資者都驚呼,已經無法直視半導體股的估值。那麼在19年和20年年初大放異彩的情況下,如何看待接下來半導體板塊?
  • 41個中國芯項目脫穎而出!2020中國芯應用創新高峰論壇暨IAIC頒獎...
    據悉,本屆中國芯應用創新設計大賽自3月份啟動,全國近300多個項目加入,湧現出一大批中國芯應用創新項目。來自中國芯品牌企業、電子信息行業知名廠商、各大媒體及頂級投資機構的三百多名嘉賓共同見證了這場全國矚目的創新創業盛事,在物聯網、人工智慧、智慧終端、醫療電子、信創安全的專項應用領域中,很多項目已經取得了非常優異的市場效益和資本認可。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的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一顆微不足道的晶片的背後,是千億,萬億的供應鏈市場。背後也牽涉了很多的大公司,比如生產光刻機設備的荷蘭ASML公司,製造晶片的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其中ASML和臺積電都是世界第一,一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高端光刻機製造公司,也是唯一能生產EUV光刻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