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半導體風口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逐年攀升,2014年相關資本開支只有15億美元,到2018年,已經飆漲到110億美元。
110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簡單來說,超過了歐洲與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總和。
更關鍵的是,不要以為中國半導體近些年才開始發力,其實,早在1950年代,國家就發出號召,集結科學家「組團」攻堅。
1956年,在最高層的關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300人團隊,由物理學家黃昆、謝希德領銜,在北大開設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
這個培訓班,目的是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培養「種子選手」。回過頭來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目的基本實現,後來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等都從這裡起步。
期間,中國獨立提煉的鍺晶體、自主研製的集成電路相繼問世,和日本幾乎同步,領先韓國差不多十年,即使與美國相比,差距也只有5至7年。
除了北大半導體培訓班,黃昆、謝希德還聯手編寫《半導體物理學》,為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指導性著作,惠及更多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產研結合,人才加碼,如果按照這個「節奏」持續發展,中國半導體事業將不斷提升,有可能並肩美國。遺憾的是,中國社會發生變化,半導體產業被迫「暫停」,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慢慢恢復。
當中國再次向半導體行業進擊,卻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二三十年。1977年,全國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集成電路總量只相當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產量的十分之一。
對此,鄧公痛心疾呼:「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為了達到目標,全國半導體工廠,紛紛放棄自主研發,引進國外生產線,加上531工程和908工程等國家項目的推動,引進設備風靡一時。然而,設備進來後,掌握真正高端的技術,形成高效的管理機制,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這種短板,日積月累,至今都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以國內最受矚目的中芯國際為例,目前,其晶片製程只有14nm,全世界熱捧的5nm先進位程工藝遲遲沒有拿下。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要加大投入。問題是,有些人為國攻堅,同時也有不少人打著科研乃至「報國」的旗號瘋狂騙錢。
其中,美國海歸博士陳進是個典型例子。2001年,他組建晶片與系統研究中心,僅用16個月,就宣布「漢芯1號」研製成功,稱採用0.18微米先進工藝,集成250萬個元件,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運算能力高達2億次。
如此驚豔的技術水準,不說國內,就是國外也少有對手,超越同期的美國巨頭英特爾不在話下。尤其是,在發布會上,通過包括多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鑑定,「漢芯1號」被認為「屬於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時之間,陳進名利雙收,數年時間累計騙取研發經費達11億元。到2006年,一篇網絡文章戳破真相,很快科技部、教育部會同上海市政府成立專項調查組,結論是「漢芯1號」造假基本屬實。
陳進是怎麼做出「笑傲全球」的晶片的?原來,他讓在美國的弟弟買來10顆晶片,又找到一家建築裝飾公司,讓他們打磨掉晶片上摩託羅拉的logo,改成自己的logo。
陳進之外,富商李雪豔連晶片都懶得打磨,直接走盤活項目攬財的「路線」。
李雪豔拉上同樣沒有半導體從業經歷的曹山,藉助「半導體熱」,打動了武漢市招商局。
2017年,雙方合資成立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計劃總投資1280億元,李雪豔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撐到國家半導體產業大基金以及股權基金注資,便萬事大吉。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他們沒有出一分錢,靠其它合作夥伴閃轉騰挪,項目順利動工。
萬萬沒想到,資金需求太大,僅僅是工程款就吃不消,2019年,因拖欠4100萬元工程款,弘芯半導體被告上法庭,二期價值7530萬元的300多畝土地也被查封。
今年1月,因資金困境,弘芯半導體引進的國內唯一一臺生產7nm晶片的ASML光刻機被抵押出去,換取5.8億元貸款。
項目進退兩難,但據《武漢市2020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弘芯已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元。換句話說,李雪豔等人幾乎零投入,卻撬動了153億元巨額資金。
看起來不可思議,類似「鬧劇」卻此起彼伏。比如,號稱總投資450億的南京德科碼半導體,大股東空手套白狼,建廠房、買設備的資金基本來自地方政府,今年7月宣告破產,廠區雜草叢生,而成都格芯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廠房建好,從新加坡引進的二手設備也到位了,卻沒有生產出一顆晶片,就成為棄子,全面停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權必刪
如果說,中國半導體早期的發展,受社會和政策的影響更多,那麼,近二十年,騙子層出不窮,似乎成了「主要矛盾」。
在這樣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和相關參與者都必須提高警惕,同時要耐心坐「冷板凳」,把更多資金、資源用於技術研發。畢竟,這不只事關某地某人,更事關國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