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松,今年33歲,2016年,經組織安排,我被任命為黔西縣綠化鄉易地扶貧搬遷群團工作站負責人,主要負責幫助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負責群團工作期間,我把深入調研、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作為工作重心,因工作需要,常常帶領群團工作站的志願者在社區宣傳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有時,我還會到住戶家中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時間長了,跑得勤了,聽得多了,周圍的住戶也願意和我談心,有什麼想法都會和我分享,大傢伙兒也親切的叫我松哥。
「松哥,這邊有人吵起來了,你快過來勸一下啊!」「好的,我馬上過來。」「松哥,我家的牛生病了,可以麻煩你過來看一下怎麼解決嗎?」......這是我負責群團工作期間的真實寫照。
馬坎村易搬住戶都是綠化鄉內搬遷過來的貧困戶,如何使他們能更快融入這個大家庭、適應這個新環境的同時還能掙到錢也變成了我的一塊心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多方了解到易搬群眾的困難,其中群眾反映的最多的就是沒有家庭收入來源、工作地方離家遠和沒有技術等。
2018年4月,綠化鄉青年夜校建立了,該夜校主要是開展技能培訓,幫助群眾穩定就業。為使培訓效果更好,我幾乎每天穿梭在小區的各個角落,挨家挨戶了解群眾需要,爭取更好的專家來授課。到目前為止,該夜校共開展實用技能教學培訓50課時,培訓群眾達1564人次,聘用教師6人,招收學員67名,促成學員就業500餘人次,進一步解決了易搬群眾沒技術、就業難的問題。
為解決易搬群眾離家遠、回家難的問題,我積極向上級就業部門反映,爭取了「金秋送崗」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此次招聘會提供了超過10餘個包括普工、家政、服務員、司機等多行業、多領域的就業崗位,實現了在家門口也能找工作。
現在,易搬鄉親們臉上時常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有了大的改變,精神面貌也有了顯著提升。昔日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變成了小洋房,坑坑窪窪的地板也變成了乾淨平整的瓷磚,入戶泥土路變成了柏油路。
扶貧過程中,我碰到過很多的困難、遇到過許多不同的人,有想過放棄,但是看著幫扶對象暖心的笑容和立志脫貧的信心,我就充滿了動力。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在於有了想要守護的東西,而我最想守護的是這片土地上鄉親們的笑容。(圖/文 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