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雖小,卻有道道。
這是天津吃貨的一句土話。
南方講究做臘肉吃臘肉,在北方,香腸往往也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必備食物,比如哈爾濱紅腸、滄州奇美香腸等等都在食客之中有口皆碑。
年關臨近,我們就從香腸的回憶說起。
每個人心中,大概都珍藏著一段關於香腸的美好記憶:
一家人坐在一起,婆婆灌香腸,媽媽扎繩子,自己拿著針負責戳眼兒放氣。每到這個時候,心裡都特別高興,因為,春節快來了。
而就像約定俗成似的,每年過完冬至,香腸臘肉就該在各家各戶的窗前或樓頂掛起了。
可是,不曉得從啥時候開始,周圍的人好像串通好了一樣,全都把自己家裡灌香腸的優良傳統放棄了,菜市場肉加工店門口總是大盆小盆的肉在排隊等著,那頭是盆滿缽滿的香腸盤著。人們只要拿回去,將香腸稍微擦洗一下,就可以晾曬了,好不方便。
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親友通常都是一起去灌香腸,過年的時候,家家端出來的香腸都是一個味兒,以前那種一家一個味兒的新奇感沒了。這香腸吃起來也沒那麼香了。
最後爸媽決定,還是自己弄調料,自己灌。於是每年冬至前後,我家買了肉以後,肥瘦搭配切好。有一點很重要,肉不能切得太碎,那樣灌出來的香腸會很散,嚼起來有點渣。切好的肉放在一個大盆子裡,加上辣椒花椒白酒食鹽白糖香料,攪拌後醃製一天。
拿出我家綠色的絞肉機,最老式最土的那種,上腸衣,開始灌。這頭塞肉進去,那頭咕嘟咕嘟地出來香腸,我媽負責用熱水擦洗灌好的香腸,我呢,負責拿著針在香腸上扎眼兒,還要把香腸綁成一節一節的,綁的時候,我通常會特別留意,綁幾節長短非常適合直接拿去野外烤的香腸。
當夜,陽臺上就升起了幸福的旗幟,那是一片肉的海洋。就等著香腸幹了香了,一家人圍坐一桌品嘗。暖暖的陽光,熱騰騰的白飯冒著熱氣,色澤誘人的香腸往那兒一放,冬天就有了冬天最大的快樂。
我國的香腸(也稱臘腸)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比較馳名的有天津靜海香腸、廣東香腸、四川香腸、江蘇如皋香腸、浙江豬牛肉混合香腸、湖南大香腸等,各種香腸各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及其特色。
每到春節前,天津靜海地區許多戶人家的餐桌上總有道老味香腸必不可少,很多食客甚至特意從縣城開車到靜海中旺鎮,為的就是吃到這口用百年香腸製作工藝歷史炮製出的「老味道」。
中旺香腸2007年被列為靜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3年這項製作工藝更被正式列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純粹的肉香,煙燻的味道,七八成左右的肉含量,用手捏下去能明顯看到肉粒和肉塊,甚至不難捏散捏碎,這便是天津靜海中旺鎮老味香腸的「調性」。
在和餡、灌制的過程中,中旺香腸更有起著關鍵作用的獨門「秘訣」。地道正宗的中旺香腸特有一道用二十幾味中藥溫火燉煮、加工研磨而成的粉末狀調料,「花椒、大料、白芷、桂皮、肉桂……所以咱們的老味香腸在薰香之中才更有種獨特的味道。
臘腸為中國廣東、香港、澳門和南方其他地區常見的食品,廣東臘腸分為豬肉臘腸,或者豬潤(豬肝)臘腸,將豬肉或豬肝放入用豬大腸製成的腸衣,經過壓縮、脫水及曬乾等程序而成。
無論是來港遊客,抑或香港本地稍微年輕的一代人,對於走街串巷間聞到的腊味飯香,還是忍不住讚嘆:「好香!」無論它是烤爐焗制,還是傳統製作得出,腊味的前調,就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滄桑」香味,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
每到入秋冬深夜,小小店舖外總有不少排長隊的夜歸人,為傳統港式小吃,也為什錦腊味糯米飯。什錦腊味糯米飯和時令海鮮一樣,季節到,它才到。
每晚聚攏在這裡的人,雙手插在大衣口袋,豎起衣領,從遠處走來,先是看嫋嫋炊煙,再被什錦腊味糯米飯香引來。沿海溼冷的天氣,遇到這樣的景象,從心口暖到胃口。
在四川,說到最有年味兒的食物,香腸一定可以進入前三名。每到年底,走在四川的大街小巷,很多人家的窗前都懸掛著成串成串紅紅的香腸,堪稱一大景觀。
四川香腸,麻辣口味,外表紅油油的色澤感,切開後紅白相間。
用電飯鍋做米飯的時候,把一根腸切片跟米一起丟進去,飯好了,腸也就好了。煮點西蘭花和蘿蔔片,沾著生抽吃,簡單又省力的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