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州,就會想到千年歷史名城的臨海,是集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蘊、江南名城的秀麗山水、現代都市的繁華於一體的古城新市,歷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又孕育了江南的八達嶺。
聽說過北京八達嶺長城,還是第一次聽說江南也有八達嶺,其實那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台州府的城牆,也叫江南長城,始建於東晉,擴建於唐,建成於宋,具有禦敵、防洪的雙重功能,其建築之獨特,樣式之規範,保存之完好,全國罕見,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又將之讚譽為北方明長城的「師範」和「八達嶺」,所以也被稱為江南的八達嶺。
整個城牆的長度為6000多米,但由於遭到破壞,現在只剩下5000多米,它向東從灶門沿著北固山的山脊,夜晚延伸到煙霞閣,在巖石的陡坡間直達靈江東岸,延伸到巾山西的山麓,依山而上,俯瞰大河,尤以北部最峻,所以你想江南長城的雄偉壯觀的感覺,非常推薦,微波爐火星車從長城乘坐,沿著北固山霞煙閣去,早上天靈江俯瞰,然後到門興宣門去數千年的街,最後抵達靖越門,整個行程很長,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
山楞觀光門,俯瞰整個東湖景區,東湖美景盡收眼底,因為火星車的臺階很陡,所以建議腿腳不便的人爬得稍微慢一點,城門上有兩層城樓,主要是為了防禦敵人的視線和功能,仔細觀察的話,各門都有銘文磚,銘文磚上有陰刻,也有陽文,另外,台州府的城牆從北宋慶曆5年(1045年)開始磚造,之後到清同治10年11月的最後一次大修為止,經過多次維修,各朝的城磚,長短不一,厚度不一,有各種各樣的種類,全部都是手工打磨製作的,這些銘文磚為進一步研究台州府城郭的建築歷史和地理沿革、軍隊設置、燒造地點、文字變化等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登上火山口前的198級臺階,登上城樓,俯瞰整個城牆,城牆沿河而起,依山而築,俯瞰大河,豪邁秀麗,漫步萬裡長城,站在古城樓上,在甕城裡,在空洞的敵臺裡,仿佛看盡了萬裡長城的千年風霜故事。
城牆主要由城牆牆、城門、城樓、甕城、護城河、守城橋、敵臺、馬面、城牆口、女牆等構成,根據其功能和軍事防禦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分為基本防禦單元和核心防禦單元,其中基本防禦單元主要是指城牆的牆壁和護城河;核心防禦單元主要是指城門、城樓、甕城、敵臺、馬面,城牆以其建築獨特,形制規範,被稱為北京明長城的典範,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戚繼光規劃建設的二層中空敵臺,大大加強了台州府城牆的防守能力。
沿著北固山一直走,來到靈江邊的朝天門,它位於西北角,西臨靈江,北倚龍顧山,是天然的雄關,俗稱「西門」,朝天門是龍顧山的天塹,雄偉美麗,將城門命名為朝天,更顯出城牆有氣魄和活力,興公樓的名字,是為了繁榮公益事業,造福古代城市的人們,人們永遠銘記在心,登上朝天門,靈江就在眼前,這裡也是眺望靈江最好的展望臺,旁邊還有比較老的建築,一邊欣賞著靈江的美麗景色,一邊慢慢地走著,有種穿越到唐宋時代的感覺,看到了熱鬧的景象。
其實台州府城牆的門原本有七座,分別是東邊的崇和門;南面的興善門、鎮寧門,靖越門東南;西南豐泰門;西面是括號蒼門、朝天門,其中西南的靖越、興善、鎮寧、朝天是面向河川的主要城門,在1712(康熙五十一年)建造沿江甕城之前,不僅要防止敵軍的火攻和攻城武器的衝突,還要防止洪水、防水、防潮等。
之所以設置甕城,主要是為了圍剿進攻城門的敵軍,台州府城郭的四座臨江主城門(興善門、鎮寧門、靖越門、朝天門)上都設有甕城,形狀大多為半圓形,只有鎮寧門在半圓形和方形之間,在城內西側設三道護城河,為防洪設兩門,門洞的結構是內大外小,內高外低,這與其他3個城門相似。
大家對這個城市有什麼樣的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