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請秦
配音演員第一次被大眾熟知,可能是在《甄嬛傳》裡。
季冠霖的配音,讓甄嬛這個角色的經典臺詞,到今天還時不時在社交平臺或是B站鬼畜區霸屏。
見證了不少散裝聲音達人崛起的B站,依託小破站的優勢,聚集了33位年輕配音演員,做了中國首檔聲音競技節目《我是特優聲》。
我們頭一次發現,原來新人們的精湛臺詞、動畫人物的活靈活現和前輩們的情緒迸發背後,是這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在用聲音加碼。
《我是特優聲》讓這些年輕聲音演員更豐滿、立體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們也會幹飯,善於反串,面對新生事物百無禁忌;同時也面臨職業的抉擇,甚至也需要和年齡焦慮做鬥爭。
2021年的開頭,桃叨叨和《我是特優聲》第一輪公演後的五位SSV錦鯉、陳張太康、風袖、胡良偉和亞捷,聊了聊他們的「特優聲之路」。
進入配音行業,成為「特優聲」
「你去問任何一個小朋友,他們一開始都不可能有規劃。」
資深配音演員馮駿驊的話很好地概括了配音行業年輕一代從業者的職業規劃現狀。當行業還未發展出健康、完整的生態時,這些年輕配音演員和配音行業的觸電都極其偶然:
來自邊江工作室的錦鯉、陳張太康,音熊聯萌的風袖及光合積木的胡良偉,就都是通過一次嘗試性的報名,以學員身份參與培訓,在前輩的帶領下加入這個行業。
最初,陳張太康只是因為喜歡《仙劍奇俠傳》,在遊戲之餘,偶然發現了愛好者的網絡配音社團。後來看到北京有配音專業老師開始招生,在朋友的鼓勵下他才邁出了這一步,得到了那位老師的認可,最終加入北漂大軍。
而錦鯉則是2009年在參加社團活動時被朋友帶入網配圈子,從而斷斷續續產出一些小圈層的配音作品。直到2017年,他得到了促使他成為職業配音演員的角色——《天寶伏妖錄》的孔鴻俊。
回憶起三年前,錦鯉對叨姐說:「還真是挺感動的」。2017年,錦鯉參加了邊江工作室的異地試音項目,通過之後,邊江給他買了機票讓他來到北京。2017年10月,錦鯉先斬後奏,毅然決然辭了職,不顧家人的反對,留在了北京,加入邊江工作室,成為一名配音演員。
北京土著亞捷倒沒有北漂的苦惱,他甚至覺得也許是因為北京人身份,才為他創造了成為配音演員的條件。
從大學畢業起,他所從事的舞蹈演員工作和專業沒有半點關係。舞者工作並沒有讓亞捷感受到「被需要」,隨著年齡增長,他也明白自己很難在跳舞這個「吃青春飯」的行業看到結果,就「真不想再跳下去了。」
他決定找一個恆久的事業。
想來想去,想起初中的時候,他熱衷於模仿《生化危機3》裡面的角色。大手一拍,得,就試試配音這門手藝吧。至於留在729聲工廠,成為專業配音演員,對當時的亞捷來說,是完全沒想過的。
興趣也是風袖入行的「最大領路人」。大學專業是播音主持的風袖,暑假閒來無事,就嘗試做了自己的電臺。不料這無心的嘗試,被廣播劇社的朋友聽到了,於是對方就攛掇著他加入廣播劇社團。加入之後的風袖笑稱「打開了配音世界的大門」,並在大三時加入音熊聯萌配音工作室,將配音作為職業方向。
廣播劇、遊戲配音是這些年輕演員進入配音行業的敲門磚。而留下來把興趣作為事業,大有無心插柳柳成蔭、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一致性。
會想要一直在配音行業做下去嗎?他們肯定的答案也高度一致。
很多人認為配音演員只是在錄音棚裡動動嘴皮子,念念稿就大功告成,但實際上對所有從業者來說,配音的工作接近於表演。在為角色配音的過程中,他們所付出的情緒、能量,和演一場戲沒有任何區別。
這樣新鮮的、豐富的角色體驗,在這五位選手看來,是在「感受別人的人生」。
亞捷直言:「我每次接觸到的角色都不一樣,都是新的經歷新的體會」,錦鯉甚至覺得這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
這批年輕人,似乎正好趕上了配音行業蓄勢待發的好時機,B站《我是特優聲》的出現,讓他們成為第一批走到聚光燈下的新生代。
正如胡良偉所說的,這個行業剛好到了最好的時候。
「特優聲」的舞臺初體驗
嚴格來說,說他們是新生代其實並不那麼合適,他們多少都已經在配音行業有了些許代表作,觀眾一聽聲總會有「原來是他!」的驚呼。
但《我是特優聲》第一次讓觀眾看到了角色背後「可愛」的真容,也讓他們在配音圈的「大型團建」中,得到了首次在鏡頭前表演的機會,在新奇的體驗之餘,還擁有了不少小夥伴。
亞捷甚至瀟灑地來一句:「我就是來交朋友的。」
在此之前,很多配音從業者沿襲了老一輩流傳的觀念,都會根據地域將配音風格劃分派系,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各自居一隅,獨立錄音。
但通過《我是特優聲》,胡良偉發現所謂的派系是不存在的:
「都是好的配音。小夥伴們有從上海過來的,也有從廣州過來的。大家互相都沒有嫌棄,或者說劃分風格,就是各種好的東西融合在一塊,這種感覺就非常好。這可能也是我們這一代青年配音演員,以後要去慢慢摸索的一個方向。」
他們在《我是特優聲》跳脫出原有的圈子,接觸到新的表演狀態,收穫新的配音思路。在上海的風袖坦白自己一直不被注意,和外界的交流也比較少,通過這次「大型團建」,他被另一位選手馬正陽激發了對行業更深的熱愛。
這種冬令營一般的錄製體驗抵消了他們對首次登臺的擔憂與緊張,但舞臺競演和錄音棚配的差別,也確實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挑戰。
胡良偉就大吐苦水:「實在是太艱難了!」
錄音棚出錯了可以重來,但是舞臺上容錯率為0。棚裡出了錯,可能也就是被前輩老師們diss一下,但舞臺上一旦出了問題,觀眾的低分和討論很是讓人壓力驟增。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除開外部設備的差異,舞臺的空間氛圍和觀眾的距離,就已經和棚配差異良多。
「儘管我們要心無雜念地去把東西都表現出來。但是,一旦踏上那個舞臺,我覺得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內心沒有絲毫雜念去全程投入的,很難很難,非常難。甚至可以說,對我們來說幾乎不可能。」
太康總結在舞臺上競演,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快、準、狠」,對於經常在棚裡的他來說,必須要及時切換到舞臺頻道,才能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觀眾。
亞捷戲說自己之前只在舞臺上「指手畫腳」過,現在從事了一段時間棚內配音工作,再站到舞臺上,會不自覺地加上更多的表演,把情緒更多地釋放。
姑且算是行業新人的風袖和舞臺相處得似乎很是融洽,大開大合的傳達和深度浸入角色和劇情,讓他覺得「挺爽的」,畢竟之前揣摩角色的時間可能只在進棚的那一會。
在第一期的公演中,風袖拿到了《一起來看流星雨》中上官瑞謙的角色,在排練到正式演出的過程中,他從「不在狀態」到度過瓶頸期拿下SSV,經歷了他口中所說的「懷疑自己又覺得自己好像還行,同時立馬又懷疑自己」的反覆橫跳。
最後得到高分的他,獲得了自己最需要的鼓勵和肯定,一時之間沒繃住情緒,對著鏡頭抹了把眼淚。
「可能是因為我心理素質的問題,我經常彷徨,也會比較鬱悶。那個時候突然受到了肯定,得到大家的鼓勵,當時心理防線就一下子被擊潰了,而且確實是沒有想到會有這麼高的分數,終於感覺好像自己堅持的都是對的,瓶頸期得到突破,所以就一下沒繃住。」
「瓶頸期」這三個字似乎常與這群年輕人相伴,錦鯉更是調侃:「我覺得我每天都在瓶頸期。」
陳張太康也告訴叨姐他每年都會有瓶頸期,但他傾向於和老師、朋友聊一聊感受,探討問題,順當地滑過這一階段。
胡良偉努力阿Q,堅持「不能賭,不能軸,每天一順,慢慢進步」。
亞捷自認為資歷不算太深,他說自己還沒遇到一個「卡到他無所適從的瓶頸」,但他也毫不留情diss自己:「每一次錄音錄出來的東西,等真正播放出來,自己再看一遍,自己聽一遍的時候,都覺得什麼玩意兒啊。」
胡良偉聽完立刻送上鼓勵:「那亞捷應該是突破瓶頸了,畢竟TONY賊好!」
兩年之後,再問一次未來吧
「麥前見證一切,你行你就上,不行再多其他東西也沒用。」
相對於演藝圈來說,配音圈還算是個清水圈。在從事配音工作的道路上,除了家人剛開始的不理解,這些年輕人大多都收到了家人的默許和鼓勵。
尤其是來參加《我是特優聲》,算是給遠方的家人吃下一顆定心丸。
曾經大力反對錦鯉北漂從事配音工作的媽媽,也開始把節目片段發到群裡,給大家炫耀:「兒子上電視了。」
另外四位選手的家人們都「特別敏感」,天天關注他們的微博,走在5G衝浪的最前線,時不時給他們來一句「你胖了」。
在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的注視下,風袖總有點戰戰兢兢:「就感覺不能亂說話,他們每天都看,還發群,太羞恥了。」
胡良偉叮囑家人:「你們要是看節目,也不要告訴我你們看了,就偷偷地樂就行了。」結果家人們收了不少粉絲自製的「乾飯王」表情包,大肆在家族群內傳播,還廣發朋友圈。末了還來一句,SSV不要驕傲,繼續保持。
亞捷很特殊,從進入配音行業開始,他就一直在媽媽的支持下前行。據他所說,媽媽早年間是文藝骨幹,但歌舞團和話劇團的邀請都被姥爺嚴詞拒絕,恨不得媽媽可以找個事業編。
媽媽的夢想延續到他這,沒找對口工作,跳舞、配音,都不是問題,媽媽也許希望看到他的夢想能夠實現。
因此亞捷媽媽格外注意亞捷的狀態,在節目播出後,給他發來最多的評價是:「你那個鞋拔子臉,能不能別老張大嘴。」
參加《我是特優聲》一定程度上為他們在職業和家庭中提供了一個通道,也讓更多的擇業者了解到了配音行業背後的現狀,更為這些從業的年輕人提供了職業規劃的參考。
配音演員趙乾景對於錦鯉的「一招鮮」很是羨慕,認為這是他容易被記住的標籤和長處,但錦鯉卻在這樣的定型中感受到了限制:「我還是希望自己別老配一個類型的東西,這圈子就特別容易給人標籤化,大家都會衝著這個類型找你,就很難有突破的機會。我希望自己能配的類型越來越多。」
太康形容被定型是很恐怖的,尤其是當他意識到自己在配音行業還有很多事情尚未完成。
笑稱自己是「臭不要臉型」的亞捷,坦白自己是幾位選手中入行最晚的、但年齡較大的一個。他和大多尋求突破的選手們不一樣,言語間頗有股北京人的混不吝:「但如果我是配音導演,我有一個小男孩角色,我也會自然而然想到錦鯉,有標籤並不是只有壞處。」
對於定型、標籤的弊端,「渴望成長」的風袖表示暫時沒想那麼多。但自稱「彷徨型選手」的他,最近也很苦惱自己賦予人物的表達比較固化:「(角色)都很像我自己,會有些不自然,不生活。」
這些新生代「特優聲」,縱然沒有規劃,行事也總趨向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談吐間,叨姐發現他們並不像嘴上說的那樣對現狀和未來毫無頭緒。
太康希望在飛速熵增的時代,不光自己能夠享受、適應,也希望配音行業能夠被更多人了解。
亞捷在配音行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不可替代感,雖然他說「走一步看一步吧」,但他也仔細思考過是否能把配音指導作為職業發展的路徑。
同時,亞捷也發現,外行人對聲音行業誤解,已經綿延已久了:「其實大家對行業有一個誤解,甚至前一陣都有配音一個月速成的那種虛假廣告,這就是詐騙。」
這些年輕人在參加節目之後,意識到節目可以作為聲音行業的窗口,消解掉這些誤解,從而讓社會更加正視他們這群聲音演員的「臺下十年功」,更加正視聲音行業的職業性。
《我是特優聲》就像破除壁壘的通關buff,讓這些身懷技能的「特優聲」,步入了聲音行業「一切皆有可能」的節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