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客戶端11月2日消息,距離陶勇醫生被砍還不到一年,又一位「陶醫生」遭遇了「毒手」。
10月3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發生患者持刀傷醫事件,兩人被刺傷,一位是廣州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醫生陶炯,另一位是醫院工作人員何顯平。目前二人均平安完成手術,病情平穩。傷人者為35歲的趙某某,曾在該院就診,傷人後跳樓自殺。
傷醫目擊者:行兇者拿著刀一閃而過「當時的場景把我給嚇住了,行兇者拿著刀,一閃而過。」一位在中山三院的患者家屬李牧(化名)告訴記者,李牧當天正在陪同自己的母親來看病,是一位陪護人員。
「一位帶血的醫生在前面跑,後面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也在後面跑,拿刀的男子身穿黑色衣服在後面追趕,那時跑在前面的醫生身上已經有很多血。我當時剛陪我母親從一樓就診室出來,就看到一堆人都在跑,我也就跟著大家一起跑。」李牧表示,當天上午十一點半,警察還在處理,等他們走出大門口的時候,看到很多警車,附近的地鐵口也被警察圍了起來。
「我當時下夜班,正經過急診,就目睹了陶炯教授捂著傷口在我面前經過。」周離(化名)是中山三院一位正在實習的醫護人員,他告訴記者,看到那樣的場景,特別害怕,第一次真切體會到醫生的安全也是需要保障的,好在被傷的醫生及時到搶救室治療了,暫時沒有生命危險。
中山三院一醫護人員告訴記者:「這位患者直接衝進診室就捅人,當時陶炯醫生正在為另一位患者看病。」
受傷者陶炯:曾赴汶川災區和武漢新冠疫情前線炯,從火從冋,本義明亮。從醫至今,陶炯確實給無數患者帶去了希望的光亮。
資料顯示,陶炯是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委員。2月24日,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陶炯主動請纓,作為廣東派出的第二十四批醫療隊隊員支援武漢,為醫患開展心理幹預和疏導。
根據疫情防控指揮部安排,陶炯和同事們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專家駐紮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負責患者和醫護人員心理援助工作。武漢協和當時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在武漢協和醫院,陶炯和同事接到了求助:一位70多歲的老伯堅決不肯配合治療。
陶炯過去後,了解到患者已經10多天沒見到家人,便想方設法聯繫到了其正在方艙醫院接受治療的家屬。和同事為他做了心理輔導後,也接通了家屬電話。最終,老伯終於慢慢恢復平靜,點頭表示願意進行CT檢查。
陶炯和同事全程陪同老伯做了CT檢查,護送他返回病區,並安慰鼓勵他完成胃插管。一直等到老人家恢復平靜,又和主管醫生細緻溝通了下一步注意事項,他們才離開病區。
「很優秀。」與陶炯同在武漢協和從事心理救援工作的援漢醫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副院長何紅波用了簡短的三個字向記者概括了他對陶炯的印象。
將時間往回撥12年前,2008年汶川「5.12」地震發生後,陶炯也和同事們前往重災區,負責災民的震後心理救援工作,還和同行的專家們共同發表了《四川汶川地震安置點災民急性和創傷後應激症狀及相關因素分析》《汶川地震安置點災民抑鬱症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等多篇論文。
援鄂期間,陶炯和其他醫護人員向患者推介音樂療法。 圖源中山三院。
學生痛哭:他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在校友群看到陶炯醫生被砍傷的消息,正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就讀的王莉(化名)直接哭了出來:「陶老師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人,沒有長輩的架子,教學水平也是相當一流。」
王莉表示,她的精神病學授課老師就是陶炯,同學們常戲稱上陶老師的精神病課真的「很精神」,陶炯講課非常幽默,完全不枯燥,有時還會在課上教他們怎麼減肥,他的課堂氣氛一直輕鬆又歡樂。
「有一次陶老師帶著我們去查房,走到一個要進行病例討論的患者面前問我們強迫障礙體現在哪些方面,我當時太緊張了全忘了,一句話也沒說出來,但是陶老師也不生氣,笑呵呵讓我回去看書,明天查房要繼續考我。」張帆也是中山醫學院的學生,目前正在中山三院實習,他說,跟著陶炯永遠都學到很多新東西,他的鼓勵也是讓自己沒有在學醫路上放棄信心的重要原因。
「陶老師被砍,對我們的心理衝擊是非常大的,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學醫的選擇是不是對的了。」王莉說,這個惡性事件在中山醫學院造成的影響非常差,大大挫敗了大家的從醫熱情。
「看到陶醫生受傷真的很難受,去年我去看病不知道怎麼掛號,陶醫生看到我是學生病情又挺嚴重,就一步步教我如何掛號,當天號已經滿了,看到我著急的樣子,就臨時給我加了個號,等到給我看診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半了。」曾因抑鬱症前往找陶炯就診的大一學生周開(化名)告訴記者,陶醫生的門診,經常看到晚上11點,碰上患者加號也不忍心拒絕。
「陶醫生在看病的時候都會不斷地鼓勵我們,尤其是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每一次跟他聊完天我都感覺生活還是有希望的,他真的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周開動情地說。
在網絡平臺上,「耐心」「溫柔」「人很好」是患者們評價陶炯時最常用的字眼。
「我的焦慮症,就是在遇到陶醫生後慢慢好起來的,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家住貴州的田源(化名)告訴記者,他第一次看診那天也是陶醫生給他臨時加的號,看診中陶醫生並不急於給他開藥,而是不斷地詢問他的生活情況,最後一語道出了他的問題,引導他找到了自己多年焦慮的根源,在以後的每一次複診中,陶醫生都像老友敘舊那樣與他談上很久,問清生活現狀後再給出一些生活和心理上的指導,「如今我的藥量在不斷減少,希望陶醫生也能一天天好起來,我還想掛他的號去好好謝謝他呢。」
專家:傷醫者性格大都偏激,醫院安檢仍需重視根據疑似趙某某在朋友圈發的遺書,他從2018年舉報別人後就被多次調崗,維權後遭到不公正對待,崗位工作量大,精神壓力也越大。
「……中午無法睡覺,晚上要吃大量的安眠藥才能睡覺。由於正常的生物鐘和體內規律被打破,我現在得了高血壓,身體功能障礙,肝膽腎臟損傷嚴重……」
從趙某的微博看來,趙某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10月31日的一條微博顯示:「第一次就診的記錄,我沒有幻聽,醫生威脅嚇唬中給我開了精神分裂症的藥。」在其微博內容中,記者發現,趙某曾前往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一院、廣州市腦科醫院等醫院治療。
在那份疑似遺書裡,趙某把禍因歸因於中山三院某醫生開給他的「利培酮」,讓他的病情不斷加重。
「僅從目前網上的資料來看,傷人者的精神障礙已經非常嚴重,肯定不僅是焦慮或者抑鬱,醫生為他開具利培酮看不出有任何錯誤,這是精神科的正常治療藥物。」北京市某三甲醫院一位不願具名的精神科醫生告訴記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確實會做出自殘或傷人的事情,所以他們一直強調精神疾病要儘早治療,「目前細節並不清楚,但不管他有什麼疾病或是遭遇了什麼不公平的對待,把氣撒到無辜的醫生身上都是絕對不能忍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時沒有自知力,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有病。我們看到很多傷醫事件中,傷醫者的性格大都比較偏激,偏執的性格會對別人缺乏寬容,容易做一些極端的事情。」中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告訴記者。
「其實精神科本身就比其他科室更加注意防範,因為會有些患者會衝動傷人,科室更重視這方面,醫生也會專門培訓,傷醫事件零容忍。」王彥玲稱,醫生在接診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自己;接診的過程中注意患者的性格特點;有些醫院會有安檢措施,避免一些危險品進醫院。
此前,北京接連發生兩起嚴重傷醫事件:北京朝陽醫院陶勇被砍傷,民航總醫院楊文醫生被殺害。在多方推動下,北京在今年7月1日開始施行《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明確醫院應當建立安全檢查制度,目前全市三級醫院安檢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
目前中山三院並無安檢系統,醫院大樓有兩個入口,分別是患者通道和職工通道,都設有安檢門,但只有體溫檢測功能,沒有安檢功能。
11月1日,記者致電中山三院總機,工作人員表示,掛號的患者之後可以放心就診,醫院有保安時刻守著。
(原題為《中山三院傷醫始末:兇犯拿刀衝向診室,直接捅向醫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