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進步常常推出不一樣的問題和觀念。這種問題常常從爭議開始,而爭議性問題常常受困於研究進步的階段性,但無論如何,這都和原來不一樣了。這些新的問題常常是時代的倒影,讓人們看到不一樣的全新的畫卷,也催生一些新鮮的觀念。這本在情理之中,又常常在意料之外。
當我們看到「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孰優孰劣?」這個題目,感到時光如箭,我們已經「恍然」進入「挑肥撿瘦」的時代了。讓我們把時光穿越一下,回到唐朝看看。作為詩壇「雙子星」,李白和杜甫兩人在公元746年的秋天又見面了,這是兩人第三次見面,此時杜甫正前途無望,困居長安。看到杜甫日漸消瘦,李白心疼得不行,寫了一首詩旁敲側擊,奉勸杜甫。《戲贈杜甫》這樣說: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用平常話說就是:在飯顆山頭遇到了好友杜甫,當時正值大中午。杜甫頭上卻戴著鬥笠,(李白)忍不住問對方,為何分別之後再次相見,你竟然這麼消瘦,是工作太勞累嗎?言下之意就是:杜老弟,注意身體喲!我們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詩聖來說,這時恐怕並不存在植物蛋白還是動物蛋白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填飽肚子的問題。同時,在那個時代,也缺乏營養研究的科技手段。
歷史行進到現在,情形與以往已經大不相同了。從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極大釋放出來,人類分次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現在正走在第四次工業化的道路上,即智能化。毫無疑問,生物技術和智能化的結合,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人們將活得更健康,壽命更長。人們將從更多角度審視健康,包括飲食習慣。例如,討論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之類的課題,就不會覺得有勇無謀,哪怕幾年前的雜誌裡還認為這兩者區別並不大,對健康也不構成影響。
01、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降低死亡風險
報導稱,在這項研究中,共納入了日本公共衛生中心前瞻性隊列的70696名45-74歲的參與者,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未患癌症、腦血管疾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在長達18年的隨訪期間,共有12381名參與者不幸死亡。分析顯示,動物蛋白的攝入量與總體的特異性的死亡風險沒有顯著的關係,但植物蛋白的攝入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與攝入量最少的1/5人群相比,攝入更多植物蛋白能夠使死亡風險降低11%-16%不等,同時植物蛋白攝入與心血管死亡風險的下降16%-30%顯著相關。
02、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降低死亡風險
那麼美國人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早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麻薩諸塞州臨床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3萬人近30年的飲食習慣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習慣性大量攝入動物蛋白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報導稱,在均衡生活方式、吸菸、飲酒和運動量的變量後,專家得出結論,動物蛋白攝入量增加10%,早逝的風險增加2%,其中,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增加8%。同時專家還指出,攝入植物蛋白會有相反的作用,每餐植物蛋白攝入量增加3%,早死風險會降低12%。
這些研究並不是個例,早在10多年前,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T·柯林·坎貝爾(T.Colin Campbell)博士在《救命飲食》中就告訴人們:
飲食含有越多動物蛋白,會使血膽固醇含量增加,也提高動脈硬化症、癌症、阿爾茨海默症和腎結石等等的罹患機率。
凡此等等,是不是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要知道,1949年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不到35歲,現在70年過去了,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7歲。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原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出現了。這猶如一輛火車要沿著人生的大道跑77年,我們不得不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影響健康的方方面面。
在飲食習慣影響健康的一個環節中,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我們得考慮有益於腸道微生物群的飲食,其中的重要因素是限制肉的攝入量。在賈斯丁·桑伯格《讓身體和微生物成為朋友》一書中是這樣認識紅肉的:紅肉中含有左旋肉鹼,腸道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將其分解為三甲胺,然後再氧化成氧化三甲胺。經常吃肉者比素食者的氧化三甲胺數量要多,體內過多的氧化三甲胺會增加卒中、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臟病事件的風險。長期的飲食模式能夠影響微生物群產生這種危險物質的能力,幾乎不吃肉的植物性飲食的人群,即使吃肉也會產生較少的氧化三甲胺,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腸道中沒有那麼多能產生三甲胺的微生物。理想的狀態是,你可以確定體內的微生物群是否包含產生三甲胺的微生物,並據此結果做出相應的飲食選擇。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對微生物群了解得不多,無法做出這種預測。在清楚了解哪些微生物群成員能抵抗氧化三甲胺的產生之前,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限制肉類的食用,特別是左旋肉鹼含量最高的紅肉。
凡此等等,讓人糾結不已。「科學還是文化?」,這是一個問題。這比「生存還是毀滅」更讓人深思。不禁想起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在想,要想說服一個熱愛喝酒吃肉的人,改變他的飲食習慣,多吃植物蛋白,少吃動物蛋白,這個難度不會太大,畢竟,肉價太高了。
文/量子 編輯/半夏
1.Budhathoki S, Sawada N, Iwasaki M, etal. Associ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 Intake With All-Cause andCause-Specific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2019 Aug 26.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9.2806.
2.Song M, Fung TT, Hu FB, et al.Associ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 Intake With All-Cause andCause-Specific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2016 Oct 1;176(10):1453-1463.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4182.
3.Veronica Hackethal. Plant Protein inDiet Tied to Lower All-Cause Mortality. Medscape. Aug 27, 2019. Accessed at: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7314 on 2019-08-30.
4.Kang Y, Lee K, Lee J, et al. GrainSubtyp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Grains Consume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Metabolic Syndrome: Analysi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J Nutr.First published online 24 August 2019. doi: 10.1093/jn/nxz179.
5.Drouin-Chartier J-P, Li Y, Korat AVA,et al. Changes in dairy produc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results from 3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s of US men and women. Am J Clin Nut.First published online 26 August 2019. doi: 10.1093/ajcn/nqz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