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g
養
養,供養也。從食羊聲,字形用「食」作邊旁,「羊」作聲旁。
一個文字,道盡了羊在中國人食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當時豢養的家畜還有豕(豬)、犬、牛、馬、雞六畜,羊居首位。
不止如此,「羊」的地位甚至一度超過了「龍」。三皇中的伏羲、神農都以「羊」為部落圖騰,那時候「龍」的概念還沒有出現。
「羊大為美」、「羊魚為鮮」、「羊食為養」、「羊言為善」、「羊我為義」……在華夏文明裡,羊是「美」、「祥」之物。
除了擁有可愛溫順的皮囊,最終徵服人類的,還是那獨一無二的味道。
北方人鍾愛涮烤,中部地區最饞那一口紅燒的醬汁,到了南方,就直接上鍋清燉——爆炒、幹煸、白燒、紅燜,怎麼折騰都能鮮掉舌頭。
而羊肉的標誌性風味,其實是來自於脂肪中的短鏈脂肪酸和硬脂酸,脂肪的形成又融合了各種因素。
單從帶不帶羶味來說,就與羊齡、品種、飼養方式、公母,甚至是否閹割,都有脫不了的關係。
公羊比母羊和閹割過的羊羶味都重,年齡越大的羊,羶味也越重,也是這個原因羔羊價格通常高於成年羊。
另一方面,不同的產區擁有各自的氣候脾性,肉質的每一寸紋理都藏進了當地的風貌。
中國的羊群牧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等。中華南北極其鮮明的環境差異,造就了多番變化的羊肉滋味。
- 01 -
寧夏
在寧夏,身價最高的就是鹽池灘羊了。
鹽池的特有的鹽層帶和鹼硝帶,遇上了乾燥少雨的氣候,導致土壤嚴重鹼化,因此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大多是耐鹽鹼性植被。
灘羊們每天嚼著含鹼量高的沙蒿和甘草,在日復一日的消化中去除了體內帶有強烈羶味物質的脂肪酸。
在北緯38°這樣的寶藏地帶,遍地的飼料都是苦豆子、黃芪、地椒花,水源上又恩賜於黃河水過境,水裡的礦物質滋潤著動物的皮肉。
如此珍貴的羊肉,自然不必濃油赤醋蓋了它的風味。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羊肉泡饃、羊雜碎,都是容不得猶豫的選擇。
爆炒羊羔肉永遠是寧夏人心尖上的一道菜。
掛一勺羊油,將花椒、蔥頭爆出香味,再下一把羊羔肉,花椒麵和蔥姜一邊往鍋裡撒一邊翻炒。
不用過多調味,灘羊本身高貴的血統已經孕育出清晰緻密的纖維肌,不羶不腥,入口溼潤又富有韌性。
灘羊細嫩的肉質,慣壞了寧夏人的舌頭。再吃別處的羊肉,入口都是豆腐皮,從舌頭上就開始抗拒。
- 02 -
甘肅
甘肅境內,靖遠灘羊最負盛名。
靖遠靠近黃河,水草豐美,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家川巖畫中就出現了大角羊和無角羊形象。
先秦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的遊牧地,牧羊的歷史經過了幾千年。
大西北的空氣是乾燥的,井水是晦澀的,然而生活在靖遠鹽池附近的灘羊,卻是最豐潤美味的。
哈思山遍布野生藥材,附近流淌著雪山融水,養尊處優的靖遠灘羊肌理細膩,骨肉勻稱。
而其中最名貴的羊羔肉,生長期限在30至50天之間,略微一煮就滑嫩細軟。
甘肅人的早餐,除了鋪滿羊肉片的拉麵,也少不了羊雜碎。
羊的血、腸、心、肝、肚、頭、肺、尾等統統收拾乾淨,放進鍋蒸煮。時間越長,湯色越白,湯味厚重。
等到羊雜被煮得爛熟,老湯中那渾厚的味道吸收的淋漓盡致,攙上點羊頭肉,滿口都是滿足。再要倆焙子,這一頓早餐就出來了。
- 03 -
青海
鄰近的青海,也是一個畜牧大省,都蘭、茶卡、祁連地區的羊,是青海人的最愛。
都蘭多是鹽鹼地,羊群生長緩慢、肉質細嫩,祁連擁有將近兩千萬畝的草地,是青海主產藏系羊肉的基地,而烏蘭縣的茶卡羊自古就是宮廷「貢羊」。
接著茶卡鹽湖周邊的天然鹽鹼地的滋潤,羊肉鮮美又富含蛋白質。
青海人從早餐的羊雜碎、羊腸面,到午餐的手抓羊肉、坑羊排,烤全羊、胡辣羊蹄,再到晚上的羊肉串、羊火鍋,一天不吃肉就覺得身上提不起勁兒。
在青海,點了「烤肉串」約定俗成都是羊肉,而「點一串肉」更是不存在的,都是成打成打地烤。
羊肉現斬現串,厚實得很,在滾燙的烤架上暗暗積蓄香氣。火星子噼裡啪啦作響,表皮上滋滋冒著油花,鎖住了肉汁的水分。
外層烤得鹹香焦脆,內裡還裹帶著青草香,羊肉本身的鮮味揮發得淋漓盡致,嫩到燙嘴。
- 04 -
新疆
比青海更靠北方的新疆,佔據著中國六分之一的土地,羊群物種實在豐富,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個性。
南疆比較著名的是有著高鼻梁的刀郎羊,北疆則盛產塔城巴什拜羊和阿勒泰的大尾巴羊。
都說「羊大為美」。2歲的成年大尾巴羊,單是尾椎周圍沉積的臀脂重量就能達到35公斤,這一屁股熱量也幫助它們守過了阿泰勒山漫長的寒冬。
大尾羊在民間還有一個稱號叫「千裡羊」,因為要逐水草,它們每年都要從準噶爾盆地到阿爾泰山完成一次1000多公裡的徒步。
一路上都是富足的黨參、貝母、甘草、苦艾蒿等等植被,脂肪裡都屯著草藥香。
從冰山融化而來的泉水純淨又滋潤,如此富饒的水土養出來的羊群自然不會甘於平庸。
在新疆,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做饢的土坑,用強鹼性的戈壁灘粘土壘出來的。
雞蛋、薑黃、洋蔥、孜然、胡椒、精粉攪拌成糊狀,塗抹在羊肉塊上,再貼進饢坑內壁,暗火慢烤。隔著厚實的坑壁,肉香都能散漫整個屋子,更別提打開饢坑的瞬間,口鼻已經被攻陷。
新疆的饢坑肉,味道是強硬的,不會被調料蓋去半分。
因為塊頭切得大,在烘烤中積蓄了足夠的肉汁,有的人家會添一些羊尾巴油,在整塊肉的表面形成一層香脆的薄殼,鎖住滲透在纖維中的鮮美。
一定要趁著熱氣騰騰、金黃噴香的時候入口,冷下來口感就會過於油膩。
- 05 -
內蒙
在海拔上到1000多米的內蒙,不管是什麼羊種,都體格健壯,一身厚實又抗寒的皮毛。
阿爾巴斯山羊生活在半荒漠地帶,羔羊發育快,產肉多。
蘇尼特羊長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草原活動,瘦肉率高,各種胺基酸和蛋白含量也高。
而同樣生活在錫林郭勒的烏珠穆沁羊,堪稱純天然羊肉的榜首,體格大,肉脂多,長著特殊的黑頭白身。
一般的羊是13對肋骨,而烏珠穆沁羊卻有一定概率達到14對,28根肋骨。
這種清奇的骨骼導致它們比其他羊種身體更長,肥瘦比更加均勻。
內蒙的羊最適合「糙著吃」。
手抓羊肉,沒有複雜的刀功火候調料,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一鍋清水,一把鹽,水裡還飄著草渣子。煮熟了直接一手抓羊骨,一手拿刀剔下羊肉。
一口肉送進嘴裡,紅皮大蒜咬半瓣,更會吃的就配沙蔥,比蒜更香,再咕咚潤一口燒酒下肚。
羊肉的燥帶著酒香行成一股暖流,從軀體開始向手指和腳趾擴散,那真是腦子裡什麼都不想只顧著快活上天了。
- 06 -
陝西
陝西北部,溝壑縱橫,羊群們為了覓食經常需要爬坡,練出了一身結實的皮肉。而其中的「健美冠軍」,就是橫山羊。
橫山境內以無定河、蘆河分出了北部風沙草灘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橫山羊就生活在南部。牧草藏在丘陵的褶皺中,橫山羊下溝上坡,運動量極大。長出來的肉沒多少脂肪,也富有彈性。
羊肉泡饃,是陝西人尤其驕傲的一道美食。
羊骨敲碎了,熬出骨湯,再放進羊肉咕嚕咕嚕地燉煮。另一邊,偏硬的死面饃要烙到七八分熟,內芯兒還保留著韌勁。撕、擰、掐、揪,仔細掰碎,鋪進現熬的湯頭裡。
饃饃上的氣孔吸飽了湯汁,不糊不散,一大塊入口,裹帶著的湯湯水水直往喉嚨裡灌,那叫一個暢快。
- 07 -
四川
四川簡陽,溼潤的盆地裡生活著中外混血的「大耳朵羊」。
簡陽大耳朵羊特殊的血統傳承自努比山羊和簡陽本地的山羊。再加上處在四川盆地西部,溼潤的氣候供養著富足的植被和水源。大耳朵羊肉質細嫩、纖維柔軟,幾乎沒有羶味。
名揚天下的簡陽羊肉湯,主料就是這大耳朵羊。湯底要用新鮮的羊骨、豬骨,加上香料藥材在大鍋裡熬煮上幾個鐘頭,羊肉和羊雜要先回鍋爆香,再下進湯裡。
出鍋的湯汁是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的奶白色,水脂融在一起,鮮味裡不沾羶味,羊肉煮到軟爛卻不黏口,牙齒間的纖維充滿韌性。
四川人習慣冬至開始吃羊肉,簡陽人卻一年四季都靠著這一鍋鮮湯續命。離了他,仿佛舌頭會失了味覺。
- 08 -
江浙
到了江浙,依然不缺好吃的羊肉。
太湖平原上毛色純白的湖羊,曾經是蒙古羊的後代,遷移到江浙一帶已經有800多年了。但和北方的羊相比,湖羊多了些江南的氣質,喜歡安靜,也愛乾淨,飼料要精心調配著來。
相比綿羊,山羊會多了些羶味,所以江浙地區少見手抓肉和烤全羊,多的是清燉、白切、紅燒這些帶著柔婉風格的做法。
臧書羊肉,傳統的做法是要用木桶來燒,取材自藏書穹窿山上盛產的杉木,據說木頭的清香能去除羶味。
而這並不是關鍵要素,如今很多店也已經棄用,端出來的羊肉湯依然鮮美無比,原因就在「功夫」。
師傅們早上六七點就得開始燒羊肉,羊肉切成大塊,連羊骨、羊雜一起旺火燉煮。
出鍋的羊肉分為白燒和紅燒,白燒的湯保留了羊肉的本味,撒點蔥花幾口下肚,胃裡都是翻湧的鮮氣。
紅燒的羊肉浸在濃油赤醬裡,不入蔥姜蒜,照樣全無羶味,加點辣子,一口肉就能灌下幾口米飯。
- 09 -
海南
海南東山羊,從宋代開始就享有盛名,和文昌雞、和樂蟹和加積鴨並列為海南四大名菜。
東山羊常年生活在山上,雖然塊頭不大,但體型健壯,通體黝黑。因為靠吃山上的野菜、野草為生,毛髮養出微微的油光,羶味小,而且肉汁裡帶著獨特的香甜。
在東山羊的料理方式上,海南人創作出各種吃法:紅燜、清湯、幹煸、滾、炸、紋、蒸、扣,但絕對不可錯過的,就是東山羊火鍋。
帶骨帶筋的羊肉、切成一釐米寬窄的羊肚,都下進鍋裡,滿滿一鍋肉香翻滾在熱湯的蒸汽中,絲毫聞不見羊肉的羶味。
肥厚的羊肚最先煮軟,醮上小料,擠上金桔汁,脂肪的香甜裡又帶著酸辣味。
海南人最愛口味偏硬的羊肉,嚼在嘴裡汁水四溢,口腔裡不停地分泌唾液,尤其過癮。
/
一入深秋,寒意開始往衣襟裡鑽。隔著水霧蒙蒙的玻璃窗,能看到大街小巷的館子裡都冒著熱氣。
麵店、火鍋店、燒烤攤子,羊肉獨特的香味串了幾道門,勾得人口水直流。
關於羊肉,各地有各地的偏好,貴州的羊肉粉、山西的羊肉燒麥、西藏的羊肉乾、河南的羊肉炕饃、雲南的黑山羊火鍋等等,不分高下,也都是當地人魂牽夢繞的味道。
不管地域南北,一鍋羊肉上桌,整個冬天都多了一個溫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