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為文化事業操碎心,「詩詞」「地名」等各種大會扎堆呈現

2020-12-14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中國地名大會#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我們的詩詞文化,仿佛搭建了一條心靈通道,讓若流水的古人今人,共賞江山秀麗,齊悅明月皎皎。一起嘆當年的「宮女如花滿宮殿」, 一起憐如今的「只今惟有鷓鴣飛」。我們在「鳳凰臺上鳳凰遊」的時候,李白已經給我們準備好了「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悵然若失;我們在朱雀橋邊走過,看那花花草草,劉禹錫的「烏衣巷口夕陽斜」,已經鐫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眉間心上。

《中國詩詞大會》的盛大播放,讓我們的那條心靈通道,又變得更加寬廣和深遠了。

我們與經典,從來都不遙遠,它們是近在咫尺,就在眼前。其實這些經典,更是從我們古今人的生活體驗裡,走出來的。只是變成了一道光,再重新照耀我的生活而已。

文化的大美之處,大概就是變成了一道光之後吧!萬物生長需要光,我們古人今人的思想之樹的成長,當然也更需要我們那經典之光的照耀和哺養。

如今這個時代,也可以說是「前不見來者」的,為了讓我們的文化配上我們這個時代,無數的仁人志士,也是在不停的探索和前進著。

我們的新時代文化的宏大承載者央視,這些年,為了提高和豐富我們整個國民的文化生活,也可謂是,操碎了心。

除了《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地名大會》,《中國戲曲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等等等。

在廣電總局最新的一項公益計劃中,《詩詞大會》和《地名大會》等等180檔優秀的節目,也會在未來半年,給各級電視臺無償提供版權,輪番播放。這真的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啊!

央視這些年,很是用心的推出了一檔又一檔文化綜藝節目,它也是想在各個方面,觸動我們整個國民對於文化的關注,再一起促進偉大時代的文化繁榮。

關注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之前曾寫過很多的關於《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的文字。這些年,從寫它們的過程中,我也學習和積累了很多東西。

寫它們,拓寬了我的業餘愛好,也讓我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了很多。但是才疏學淺,再加上惰性,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緣故,對於央視的這種類齊全的文化綜藝,我還有很多沒有涉獵到。

也有一種對不起央媽為我們操碎心的內疚,剛好在這個安靜的春天,有了時間,也有了心緒,就想多寫一下它們。

但即使再想寫,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還是想一點點的入手,慢慢的來。所以我就打算先從我極其喜歡的《中國地名大會》開始了。

《中國地名大會》是央視的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該節目將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

看的時候,不但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這些河山的背後故事,也被我們清晰的了解。

一個地名,可能是來源於一種農作物,如「嘉興」,本來是叫長水,秦代叫「曲拳縣」「海鹽縣」。後來孫權稱帝,嘉興的田野裡出現了一株「超級水稻」,孫權說這是「祥瑞」,就改年號為「嘉禾」,同時又把咱們這地兒改名為「禾興」。後來孫權立子孫為太子,和、禾同音,為避諱,把「禾興」改成了「嘉興」。自此 ,這是嘉興作為一個地名的開始,距今已有1700多年。

有意思吧?關於這樣的有趣歷史知識,這個節目裡是俯拾皆是。

還有「神木市」是因為曾經有三株巨松,墨脫是指「花朵」,烏蘭察布是指「紅色的山口」,艾丁湖是指「月光湖」等等。

看這檔節目,真的是大漲知識的。除了地名的來源,這個節目還涉及到了地名背後的傳統文化。像說到天津的楊柳青鎮,就又開始介紹它的年畫,說到了烏蘇里,有個選手,現場開始高唱一首當地的民歌。還有說到了廣西的桂林,整個廣西的名片「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來到現場。讓節目看起來特別有趣味性。

裡面出的題目,還有很多吧地名與詩詞文化聯繫起來,更是讓人感覺從未有過的厚重和賞心悅目。

還有這檔節目的主持人,是央視第一帥哥魯健,在這檔節目裡,展現出來了他可愛風趣的一面,以「阿拉善歌王」身份出道,很是讓人喜歡。

點評嘉賓是康震,桐阿祥和葛劍雄。康震老師大家比較熟悉,我就不說了,對後面兩位做個大概的介紹一下。

胡阿祥是安徽桐城人,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學科負責人。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六朝史學會會長。

胡老師的點評,儘是乾貨和硬知識,語言也特別的形象生動。這是能蓋住康震老師的學者。他還在《百家講壇》講過《國學中的風水學》,《說國號》,《國之名稱》等等。

葛劍雄老師,就更厲害了。祖籍浙江紹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後又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的恩師譚其驤,是我國歷史地理學家,更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由這三大老師坐鎮,這《中國地名大會》是想不好看,都難啊!

但就是這樣一檔優秀的節目,因為沒有在央視一套播出,也沒有在網上過多的宣傳,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它,十期已經播完,也很少見到有文章涉及。

所以,我就在我的號裡,給它發聲了。真的是特別值得一看的中國文化綜藝節目,比詩詞大會還是要豐富多彩的。

如今,它的重播已經被提上日程,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想先睹為快的,網上也能搜到視頻。

下篇文,準備寫這檔節目上的一個80後女木匠的故事,希望喜歡的關注鼓勵!

相關焦點

  • ...勇奪《中國地名大會》總冠軍「歌精」研究生攜手魯健通關地名天梯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中國地名大會》沿著地名的脈絡,用12期集聚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和參與性的地名競賽,引發了觀眾的廣泛討論。2月15日周六19:00檔,節目收官。
  • 「詩詞大會」讓古典文化成時尚經典
    又指出:「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包括中華詩詞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責任。(取材於劉漢俊《飛揚的詩詞文化的鄉愁》,有刪改)材料三《中國詩詞大會》火了!
  •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這一個春節檔沒有電影首映,這一個正月絕大多數人以葛優躺為常規動作,這一個新年依然有《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及四個自信,其中對於文化自信有著深刻的表述。「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一直都在
    圖為《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重慶賽區半決賽選手面試環節。每天,他都能聽到導遊為遊客們聲情並茂地朗誦詩詞,講解詩詞的意義,中華詩詞的魅力仿佛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  圖為張俊慧摘獲《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重慶賽區選拔賽(決賽)冠軍。黃學禮 攝  平日裡工作繁忙,李衝國能夠接觸到詩詞的機會不多,可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認真學習。
  •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首屆青年詩詞大會來啦!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   青   年   詩   詞   大   會 >   一起共赴詩詞大會   可好?新的歷史時期,展現中華文化底氣,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詩詞便是其中之一。為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發揮青年文化擔當,提升青年文化認同感,首屆慈谿青年詩詞大會來啦!大會主題為「文化自信青春閃光」,採用初賽和決賽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出最終的詩詞之王。   初賽採用線上比賽的方式,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賽。決賽將進行線下比賽,現場上臺比拼作答。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梅開五福,新春亮相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是中華兒女的情感記錄、美學創造,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智慧結晶。《中國詩詞大會》一連播出四季,社會好評如潮,粉絲成千上萬,熱度持續高漲,已經成為繼央視春晚之後又一個全球華人的新年俗。每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如期而至,讓濃濃的中國年味,多了幾分沁人心脾的詩詞韻味。
  • 重慶奉節三名選手亮相《中國詩詞大會》 展夔州詩詞風韻
    圖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重慶奉節宣傳片。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2月2日電(劉巧)重溫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1月28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開播,作為「中華詩城」的重慶奉節在本季節目中再度亮相,包括《早發白帝城》、《登高》等夔州詩詞及夔門、瞿塘峽、三峽之巔等奉節縣風景名勝將在節目中以多種形式呈現,展現厚重的詩詞文化和優美的人文詩韻。    據悉,《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出題形式包括知識題、飛花令、身臨其境題等。
  • 遼寧省第四屆普通高中學生詩詞大會落幕
    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 遼寧省第四屆普通高中學生詩詞大會落幕詩詞大會哪家強? 大連二十四中學奪冠 省實驗和丹東二中並列亞軍全省14個城市、60多萬高中生參與,遼寧省第四屆普通高中學生詩詞大會圓滿落幕。12月3日—4日,由遼寧省教育廳和遼寧出版集團主辦、遼寧教育出版社承辦的遼寧省第四屆普通高中學生詩詞大會決賽開賽,經過層層選拔、激烈比拼,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代表隊傲視群雄,勇奪冠軍,遼寧省實驗中學代表隊和丹東市第二中學代表隊獲得亞軍。本屆詩詞大會,全省14個城市60多萬高中生積極參與其中,大家共同享受這場詩詞盛宴。
  • 《詩詞大會》不盡興,速看《經典詠流傳》,央視四大天王首秀驚豔
    《詩詞大會》一結束,喜歡追文化綜藝節目的,是不是頓時感覺空落落的?不過大家也先別急,其實還有一檔很不錯的文化綜藝,在等著我們。那就是同樣出自央媽手裡的,大型文化綜藝節目《與《詩詞大會》的連播模式不同,《經典詠流傳》是採用周播的形式。因為新春檔的節目扎堆,所以它的第三季,在播出兩期之後,就開始給其它的特別節目讓路了。如今過完年,過完元宵節,這檔節目自然的,也就該回歸正常播放了。剛查了下央視的節目單。
  •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讓戲曲在新時代綻放瑰寶之光
    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龍華區第二屆詩詞大會初賽圓滿落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0月18日訊(記者 鄭瑞欣 通訊員 蕭蕾)為傳播和弘揚中華詩文經典,厚植區域文化的根基,汲取詩文經典的正能量,用書香和詩意裝點群眾生活,樹立龍華文化的新品牌,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龍華區委宣傳部
  • 孫書文:推廣「二安」是打造文化濟南的應有之義|二安詩詞大會學者...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是二建·桑樂之約——中華「二安」詩詞大會的主辦方之一,在之前的預賽中,來自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參賽隊伍表現優異。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孫書文接受新時報記者專訪,表示「二安」是濟南重要的文化資源,應該得到充分地弘揚和發展,同時他也祝願中華「二安」詩詞大會可以湧現出新時代的李清照和新時代的辛棄疾。新時報:在您看來,推廣「二安」,對打造文化濟南有什麼意義?
  • 詩詞大會,在校內已掀起了一陣詩詞學習和誦讀風氣
    相信不少同學都看過了我們前幾期的詩詞大會分享會,在校內已掀起了一陣詩詞學習和誦讀風氣,促進了詩詞文化在各校的傳承。雖然還沒到複賽,就已經可以感受到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今天小編繼續帶大家走進詩詞大會二師附屬初中和市橋沙頭中學分享會的活動現場。
  • 為愛走遍全國!《中國地名大會》85後年輕夫妻集齊56個民族結婚照
    源遠流長的歷史、幅員遼闊的地域、多樣性的民族,鑄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也養出了豐富多彩的地名。即將於2月1日周六19:00檔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一期節目,便以「多樣融合」為主題,繼續帶領觀眾沿著地名的軌跡,去探尋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
  • 身著漢服錄製開場白,高校古文課考核變身《中國詩詞大會》
    臨近期末,湖北大學2019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子,通過穿漢服、自擬主持詞、錄製開場白視頻的方式,完成「古代漢語文學作品選」作業,展示「高校版」《中國詩詞大會》。百般解數 盡顯學子風採「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國古代文學內涵厚重、源遠流長。傳統教學中,簡單的背、默、分析已成慣例。
  • 《中國詩詞大會》董卿氣自芳華,青春洋溢的龍洋能順利接棒嗎?
    《中國詩詞大會》,這是一檔非常具有文化底蘊的綜藝節目,節目通過參賽選手的詩詞答題,通過主持人出題、選手回答、導師嘉賓評論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揚了我們悠久的文化歷史,同時也讓很多觀眾沉浸在古詩詞美妙的浩瀚海洋中,深深的喜愛上了中國古詩詞,喜歡上了這檔節目。
  • 《中國詩詞大會》回歸 龍洋接替董卿主持
    新春期間,人氣文化綜藝紛紛回歸,《經典詠流傳3》大年初二首播,《中國詩詞大會5》則在大年初四亮相,帶觀眾領略傳統文化之美。節目中,龍洋接替董卿主持帶來新氣象,更多普通人的「詩意人生」給大家帶來感動。
  • 《詩詞大會》古怪考題:半江瑟瑟半江紅中的「瑟瑟」是什麼意思?
    詩詞流轉千年,乘著古老的歌聲繼續為我們的青春蕩漾,被我們句句爭誦、口口相傳。而《中國詩詞大會》的橫空出世,將這份情趣推向了更高的青雲之上。讀了多年古詩詞後,深深地意識到一點:背詩容易,品詩難!同時它也可指代碧綠色的寶玉,在這裡白居易取的就是這個意思,並將它引申為碧綠色。所以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一首斜陽照在江面上,讓江面半江碧綠半江紅。「半江瑟瑟半江紅」,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
  • 以詩詞文化育人 促校園內涵發展
    風華正好,詩詞相伴。12月18日晚,南海實驗中學(下稱「南實」)「幸福南實 詩意盎然」第五屆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精彩上演。來自315班的曾宇盈在以「花」為關鍵字的飛花令環節中勝出,勇奪南海實驗中學第五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摘取「詩魁」稱號。
  • 中國詩詞大會 第四季 合輯(收藏版)
    「人生自有詩意,詩意美在四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中國詩詞大會》花開四季的舞臺上,再一次跟隨詩人的眼睛,重返青山綠水,看江山如此多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它不僅是農耕社會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一顆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