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畫如其人,也就是這個道理。每個藝術家風格的形成,既受到傳統和觀念的影響、又與經歷、學養及所追求的目標密切相關。藝術創作過程無非是認識自己、控制自己、反映自己、自然流露自己的一個過程,這就需要藝術家所表達的境界,所形成的獨特樣式,需要有足夠的高度,否則,只能是流於樣式,難論境界。
先生近幾年的個展,從南昌到杭州、蘇州、再到上海,從「素心悠然」、「涉事途中」,到「象外」,再到最近的「不雕」,無不記錄了先生在繪畫藝術領域的探索軌跡,以及他所秉持的藝術主張,不疾不徐、不矜不盈;藏巧於拙,象外求象。
——饒黎明
王迎春的大寫意,乃直抒胸臆,寫其大略。他堅守中國畫大寫意幾十年,在技法和修養上不斷提高。他的作品少有現代的浮躁,收放自如,線條厚拙又不乏靈動,水墨暈染層次分明,點線面結合自然得體,往往於法理中得出意外效果。
他的大寫意花鳥畫,往往輕鬆幾抹,畫面便會鮮活起來。「和而不同,獨善其身」的心性使他意氣平和,時而又流露出孤獨與超脫。何為花,何為枝,何為葉,何為石,何為鳥……似與不似都不重要,闊遠幽靜的情調滌蕩著詩性的胸懷,這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
在繪畫上,他力求「生」和「拙」二字。操持筆墨多年,如今益發覺得作品應該多點樸質。他認為,令人生厭的往往不是生手的稚嫩,而是熟手的矯飾。生手的稚嫩尚有可愛之處,而熟手一旦矯飾,則招人反感。
將禪意領悟到繪畫中,畫才能空靈脫俗。王迎春深諳此理,他的作品追求率真的自然美感。在題材選擇、角度運用、形式創意上,他往往開拓少有人問津的領域,努力營造自己的藝術語言。
——張孝軍 何深寶
在傳統繪畫中,大凡能使我感動的作品,多數是顯出一付生拙模樣的。其作品的形象必然蒙鈍而有失準確,用筆也必然遲澀而略顯生僻,所有與技巧有關的都毫不例外的顯得生疏而笨拙,好像完全是一個生手所作,這是我讀到前人經典作品時的一個共同感受。
牧溪、八大、陳老蓮、齊白石、黃賓虹、關良等等,他們的作品總讓人感到是以兒童的手在作畫,無視成法,不拘形質,但畫面卻呈現出耐人尋味,深邃豐厚的意蘊,這是一種藝術化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遠不是那些斤斤於技巧的畫家所能企及的。
對於畫家,技術熟到盡頭會出現兩種走向,一種是「精詳巧瞻、意務周勤」,始終埋首技巧的磨礪,不求神韻意味的表現,僅滿足於在表象中求取生活,最後只能落得一個畫匠而已。而另一種則是突破「法」與「象」的樊籬,擺脫舊的程式窠臼,別開生面,另闢出一個新的境界,這才是藝術最上上的終極目標。
——王迎春
作品欣賞
王迎春
別署寅大,1950年生於遼寧丹東,江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昌畫院畫家,江西畫院、南京書畫院特聘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