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我寫這一篇,是因為我給那個女孩買的一套拼音版的《三毛流浪記》到了。以及就在上個周末她的幾句童言無忌:所以這篇文章大概以我變身為分水嶺,談一談在當巫婆前後,升入一年級之前,據說我是一個有趣好玩的媽媽。我在讀書選書和教養女兒上都做過什麼,有哪些體會,哪些是可以嘚瑟一下的,哪些是踩雷的,哪些是有過誤會追在屁股後面還債的,例行的急匆匆成長記錄一則。最近一次,和她的一位班級同學的媽媽聊天,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在養育孩子中處於「複習階段」的二寶媽媽。這位媽媽說投其所好,家裡囤了許多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書。基於她豐富的教育背景和經驗,我們家的兩個娃在這方面的閱讀差異比較大,所以我不是特別有底氣這件事做得是否準確。但我陳述一下我的理由:1、我從小就夢想著遇到英俊的王子,看到我以後墜入愛河——
對愛情抱有天真幻想2、我小時候常常對著鏡子,在想自己會不會因為不夠天生麗質而無法贏得愛情——
對美貌過分看重3、在小時候的過家家裡,我會幻想著自己在危難之中被王子搭救——
不自覺陷入弱勢角色扮演4、王子總是開始「愛慕」上這位公主或者姑娘,然後順利的「娶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只要王子喜歡,就能成眷屬。我覺得傳統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裡,無形中給女孩一種錯誤的愛情觀,被動接受就好,英俊的王子愛我就好,我當然也會愛上他,好像,這真是一個無需辯駁的通俗道理。而且,受人類歷史文化的影響,東西方中普遍存在的情節都是某個男主一眼愛上了女主,並瘋狂的想得到她,最終如願。故事情節裡的愛情,幾乎完全是順從這男主的感情和訴求需要進行推進。那麼,女孩子被淡化成一種美麗的物品,是需要有欲望的人得到的一樣珍寶。我不希望這樣教育兒子,這涉及到對女性的尊重,同時我也害怕自己的女兒有這樣的思維定式。關於愛情,我不希望她以後得到「寵溺」,而希望她和她的他是因為真正的互相吸引,互相著迷,以後互相扶持,互相愛護,就算不能經濟平等,也要心靈受傷彼此平視,這和權力無關,而是在尊重底線上的平起平坐。我不知道這是否一定正確,但如果從一位母親愛護女兒的心理來講,說到底,是希望身為女兒,可以得到一份長久和獨立的愛情,所以我很容易用情有可原這句話和自己講和。我們在聽書節目中聽了《米小圈成語故事》還有一點殘缺的《米小圈上學記》。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不是麼?那麼,投其所好的讀書的度該如何把握?實際上,米小圈的故事,我們就止於這裡。為了適合胃口,我後來換了《父與子漫畫》剛剛又增如了《掃毛流浪記漫畫》,那個女孩也歡歡喜喜。早期閱讀中,選書的重擔落在大人的肩頭,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家基本上是我一言堂。一言堂有一言堂的壞處,比如我對自己不感冒的天文、邏輯、百科就很少觸及。但是這的確存在問題。尤其我發現孩子投過落葉、樹木、花朵,對後面的為什麼每片葉子都不一樣?為什麼樹是綠色的也感興趣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是一塊短板。但是我比較釋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同理,每一對父母也都獨一無二,對到這件事我比對待孩子的成績能想得開,有書和引導就好,偏不如全,但勝於無。 簡單來講,我們會講一些了不起的女孩。有一本《了不起的女孩》是我最先買的,其實當時並不適齡,是幾乎還理解不了其中的故事,除了對於整本書裡的女性插畫的豔麗色彩和模樣進行點評之外,當時的她還完全不理解這100位女性的故事。現在她6周歲了,這本書我們也並沒有完全看完。但我一直覺得,這本書很有必要。這是我們買的第一本關於女性主題的書,她大約4歲,或者3歲。這本書的書名幾乎是我們以後入書時候的一個主題。比如繪本,我們特別的講《紙袋公主》種公主營救王子!這對女孩來講特別重要,否則要掉在等王子營救的梗裡死翹翹了。我們最喜歡的書是《蘇菲的傑作》,是一個美麗的小蜘蛛樂觀高傲也隨遇而安堅持理想終得慰藉的故事,《花婆婆》幾乎是和蘇菲同期,我幾乎是以這本書為藍本力圖塑造那個女孩與人為善,有理想,愛世界的價值觀。大一點,因為我自己的偏愛,入了《木蘭辭》和《昭君出塞》來讀。這大約就到了一年級上學期。
木蘭倒也讀得值得,因為我從來沒有帶她認識過木蘭這個人。恰好《木蘭辭》也好到我和女兒都拍案的程度。所以我們基本上是先講故事,再講古詩,再畫畫,在讀書挖寶,然後一圈下來,就直接按照書上的比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樣的文字解釋畫面,她就直接瞭然了。
後來幾乎是同期就讀了《昭君出塞》,昭君這個女性角色和在中國古典女性的角色中還是有點特別的,她獨立的意識和博大的胸懷也蠻有前衛意識。
我們的書單.女孩的書:
《紙袋公主》.繪本
《花婆婆》.繪本
《蘇菲的傑作》.繪本
《了不起的女孩》.插圖書
《木蘭辭》.繪本
《昭君出塞》.繪本
中國古典故事和文化啟蒙時的選書傾向?
對,上面的女性題材基本上漸漸的融入了我的個人愛好——中國古典故事、古典文化和古典人物。
啟蒙這個倒不是為了諸如「才女」理想,而是覺得中國人總歸要薰陶中國的東西才是正道。我不能武斷的把這成為民族自豪感或者愛國主義情節,但是老媽在疫情的時候,跟我講「美團」不送外賣了估計是美國企業;我媽還說,中國那麼大,為啥不好好溜達總往國外跑?我媽還說,以前她一聽說周圍誰誰誰嫁給了日本人居然還生氣.這是一個來自農村大媽的熱血情懷,舉這個例子我只想說,其實華夏這個名片植根於每一代中國人,我們愛她。So,與其給娃講黃石公園是什麼,我寧願講講黃河為什麼這麼洶湧奔騰,與其給娃講怪獸魔怪我寧願先給娃講講山海經和女媧補天的故事。
但是鑑於中國女性的傳統地位,偶爾我會適當的避雷。
說回木蘭辭,花木蘭是英雄一樣的女兒。
我們讀古詩的時候比如「男兒何不帶吳鉤」,這個我就要好好講一講,為什麼男孩子就理所應當的對吳鉤嚮往,而不見了女孩子?
說回王昭君,同樣為古代被命名為為的「四大美女」,說到三國演義裡的貂蟬時我就會有些輕飄飄帶過,說到西施的時候,我就停留在一兩首關於西施的古詩,我們沒有進行誦讀,但是就會討論一下,王國怨誰呢?
這就說到我囤的另外 一個美人楊玉環的故事了。
書單:
繪本《長恨歌》
繪本《洛神賦》
這兩本書我是在以為少兒不宜的情境下,又因為貪戀圈粉的繪者最終忍不住入的兩本。
長恨歌幾乎和西施的主題一樣,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做了關於女性、君主和王國的討論;而《洛神賦》我就好解釋一點,俊俏男主愛慕女神而不得。
純屬大人的愛好,幼兒園中班開始,跟著老師的節奏開始背誦古詩。我們的家庭詩詞課基本上都在蘇軾、李白、李清照這三個人裡面轉悠。那個女孩當然不懂深意,就連詩歌本身也是一知半解。(偶爾也有陸遊和辛棄疾,童趣的詩人我們會留意一下楊萬裡)
比如蘇軾的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雲任平生」,以及下闕的「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我們記住的是一個人酒話瘋癲,被風吹醒的對比情境;比如李清照的常記溪亭日暮,我們記住的是後面的「驚起一灘鷗鷺」,因為我們在後面加了鷗鷺起飛時候的擬聲詞「啊 啊 啊 啊」。詩詞雖然腦後就忘記了,但回想起來,是有一些有趣的快樂。李清照婉約的詞也蠻多,家裡入了一本《李清照全集》,但連我也沒有翻,我們至今為止只背誦了《如夢令》《夏日絕句》《漁家傲》,除了千古名詞第一首以外,另外兩首算是比較豪氣的,這裡面有我世故的小心思。對,了不起的女孩。
說到李清照也有一點緣由,她問我,難道我們沒有女士人麼?我想了想,當時只想到這一位,所以順勢認識了這位女士。後來我們讀《千家詩》,她現在也會特別留意一下,她遇到了朱淑真這個名字,因為這是一位女孩。一部被我大大低估的書是
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回想起來應該適用於學前至一年級上學期初期。拼音版。拼音書是剛需的書籍類別。這一點再進行二輪帶娃複習的時候,我們格外引以為戒。另外,一些我們互相認識的朋友以為妹妹是個愛看書的姑娘,實際上我並不覺得,我常常靠著那些美好的圖畫來吸引她的注意,不識字和愛畫畫之間,一定程度上,也是互為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