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選擇題和證明題

2021-01-19 caoz的夢囈

創業與投資 -談談融資這個事兒(下)


訪問量斷崖式下跌,一種刷量終於被戳穿的即視感,幸虧我今年都不接廣告,否則廣告主一定會罵我是騙子,所以趕緊寫篇雞湯,看能不能回回血。


有人說呢,選擇大於勤奮。確實,有很多案例是可以佐證的,很多人只是運氣好,或者選對了路,所以超過了很多比他更勤奮,更聰明的同齡人。比如十六七年前,一群同學同時畢業找工作,有人去了國企,有人去了知名外企,有人千方百計出了國,還有人去了一個叫騰訊的小公司做了個看上去挺沒出息的程式設計師。。。


那麼,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以及作為應屆生,如何面對職場?


知乎上最近有個特別好玩的討論,有人說,騰訊給應屆生開月薪1萬的待遇,是侮辱性薪酬;說來慚愧,我多希望畢業的時候能被這樣侮辱。但這裡暴露了一個挺明顯的問題,同樣是應屆生,有些挑肥撿瘦,拿著別人羨慕的offer卻各種矯情,不滿。有的人則到處申請無著,只有慨嘆自己懷才不遇,埋怨用人單位不公。 這個問題又怎麼看待?


我告訴你們真相,其實,人生除了選擇題,還有證明題。證明題做的好,你才有做選擇題的機會。


一個應屆生說,我學習能力很強。證明來看?


你是名校研究生,成績名列前茅,獎學金拿到手軟,這是一種證明。


你是二三線本科,但你在一些特殊才能的競賽裡成績突出,或者拿到了含金量很高,通過率很低的一些技能證書,這是一種證明。


你沒有學歷,也沒有競賽成績,但你對應聘單位的產品市場情況,行業競爭分析做的非常細緻入微,雖然很多素材和資料雖然都來源於網絡,但看得出你歸納分析的邏輯和與眾不同的敏銳度,這也是一種證明。


你什麼都拿不出,你說只要你進入企業就一定會好好學習,你說你善於學習只是沒有表現舞臺,這當然,不能說你是騙人的,但是問題是,別人憑什麼相信呢?


所有應屆生都說自己善於學習,但如果給不出足夠的證明,這,確實很難。


一個應屆生說,我程序寫的很好,好,證明來看?


你拿出google code jam成績,ACM大賽成績,都是有名次的,哪怕說只是某個賽區的前幾名,網上搜得到,這沒的說,基本上巨頭都會喜歡。


你對算法不是很擅長,但是你在github發布的項目代碼,很多人分享和下載,別人看一下就能知道你的份量和水平。


你github也沒有,你在學校裡或者參與企業實習做了一些項目,好幾年了,你的代碼依然有很多學生或用戶還都在用,這也是一種證明。


你以上都沒有,但是你考了國家高級程式設計師證書,哪怕是程式設計師證書。這也是一種證明,雖然有些企業不怎麼看這個,但這個還是有一定能力證明的。


你說,你計算機學的很好,通過了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你猜用人單位會怎麼看。


選擇確實很重要,但是


1、如果做不好證明題,很多很多選擇題,可能根本不會給你做。


有很多大牛說,當年拿到google ,facebook的offer沒有當回事,悔恨不已,但如果沒有那個水準和境界的人,你根本沒有這種悔恨的機會。


2、證明題做的好,選擇題做錯了,還有新的選擇題。


一個人能證明自己的能力,能證明自己的才能,總會有人來找,給他新的機會,新的選擇,當然,這裡也有靠譜的,也有不靠譜的,也可能會一錯再錯,但至少,他總能獲得新的選擇機會。


3、證明題做的不好,選擇題就算做對了,也可能達不到好的結果。


年輕人很早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巨頭,然而卻沒能過實習期,或者就算熬過了實習期,也難以獲得企業認可,早早出局,這例子數都數不過來。


4、選擇題,有時候真的是運氣,但證明題,你自己可以掌握。


十五年前,真的沒人能判斷出,誰是未來網際網路的霸主,誰的股票會漲100倍,但作為年輕人,如果不斷提升自己,證明自己,不管在哪裡,都會有身價漲100倍的機會。


我不是唯學歷,唯名校的人,我身邊認識非常多草根高手,他們的才能我也十分欽佩,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企業喜歡用名校生,當應聘者沒有任何其他證明的時候,只有這個能證明你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可是反過來說,如果你有其他證明呢?就比如我前段時間提到的案例,一個18歲的大學生,人家github上的代碼已經足夠證明了,這就超越了學歷。沒有好學歷,沒有好文憑,那就想辦法,用其他的東西來證明自己,而不只是在簡歷上說自己聰明好學,用各種包裝簡歷的方法,很容易被拆穿的。


有的學生用考研來證明自己,有的學生用知乎或微博這樣的平臺證明自己,有的學生用github證明自己,有的學生用各種瘋狂考證來證明自己,其實我一直覺得,如果目標是職場,而不是做學問,(我對潛心做學問的人絕對尊重,但那是另外一個話題。)那麼考研真的是一種效率很低的證明自己的方式,但話說回來,相比於大量根本不打算證明自己的人來說,願意考研並成功的人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對於大量尚在校園,或者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建議先做好人生的證明題,證明你是一個勤於學習,做事認真靠譜,值得信任,值得共事的人,當你做到了這些。當你真的做到了這些證明,我覺得,你在職場的境界肯定已經超越了很多很多同齡人,因為真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然後,再去學怎麼做選擇題,這當然也很重要,但,怎麼說呢,我實話告訴你,大部分做對了選擇題的成功人士,真的都是碰巧而已。只有少部分是眼光毒,真的。


這個世紀初選擇騰訊的人,有多少人是為了能在騰訊獲得暴富機會的?

當年選擇阿里的人呢?選擇百度的人呢?


我不能說沒有,比如俞軍,真的是看到未來了,但這樣的人,能有幾個?


所以,做選擇題真的太難了,你怎麼學?做證明題,努努力還是做的到的。


給贊這個小程序拿到了真格投資,非常恭喜他們,也感謝他們讓我重新獲得了蘋果粉絲的讚賞,給贊的整體讚賞轉化率還是不錯的。當然,我覺得還可以優化的更好一些。


最後的最後,預告一下,受人脅迫,明天必須發廣告,對方還不給錢。



相關焦點

  • 愛,不做選擇題,只做證明題
    今夜,推翻圍牆,有一點我們心照不宣:最雋永的愛情,不是選擇題,非此即彼,而是一道證明題,需用盡一生真心作解。常言道,「生兒育女,人生喜事」。原、被告自由戀愛後登記結婚,女兒王小某系二人愛情的結晶,雙方理應倍加珍愛,共同將女兒撫養長大。原、被告現在正處於婚姻的磨合期,在從個人向父母轉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雙方應正確面對這些問題,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同將自己融合到新的家庭生活中。
  • 人生選擇題
    選擇題真是無敵一樣的存在。
  •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選擇題
    昨天寫了那個關於普通人要努力的文章,在朋友圈反響還不錯,有一些朋友給我留言,然後還有一些讀者來加我的微信和我聊了一下這個話題。我在那篇文章的最後說了一下,如果一個人想要好的物質生活,那就要去努力,如果一個人想要活得輕鬆一點,那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就不能那麼高,所以其實人生就是個選擇題。那今天我就想把人生就是一個選擇題的這樣的一個話題拿出來和大家聊一下。
  • 做好人生的「選擇題」
    選擇對了、把握住了,則人生沒有虛度,相反就可能枉度一生,不可不慎。針對一些人的思想糾結,我們應做好這樣四道人生「選擇題」。  不圖「背景」,當有辛苦勤勞的「背影」。有的人總盼望能有點「背景」,背靠大樹走捷徑。於是千方百計攀高枝,千辛萬苦抱大腿,削尖腦袋進圈子,有的甚至喪失人格和尊嚴,甘當門客與「家臣」。
  • 周冬雨面臨《人生選擇題》:最好的人生,就是做自己
    我們的人生有很多個關卡,如果我們只是自己人生的看客,看著短短幾十年匆匆而過,作為「旁觀者」給自己拿主意,抵禦人生中突如其來的小風暴,如果在另一個平行世界,有一個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當我們能夠改寫他們的命運,那麼我們將會如何選擇呢?
  • 《人生選擇題》周冬雨分享片場狼狽情景,笑嘆「電視劇都是假的」
    11月20日,國內首檔虛擬人生體驗式談話節目《人生選擇題》正式開播。周冬雨、張靚穎、宋茜、陳志朋、鄭雲龍、戚薇、宋祖兒、陳喬恩這八位嘉賓,將在主持人華少的引導下,各自在「平行人生」中體驗到出其不意的精彩劇情。第一期節目中,「小黃鴨」周冬雨首先挑戰了這場人生選擇,為自己的「平行人生」做出劇情安排。
  • 巾幗脫貧故事|羅燦美:我人生中的三道選擇題
    在我看來,人的一生是在不斷的做選擇題,小到每天晚飯吃什麼菜、大到上什麼大學、做什麼工作、都需要不斷的作出選擇。今天在這裡,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中做過的三道選擇題。第一道選擇題面對生活的困境是選擇勇敢的面對還是退縮?2005年、由於體制改革,我下崗了。那一年,我父母相繼去世,屋漏偏逢連夜雨,2008年,我唯一的兄弟又意外去世。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做好人生的「選擇題」
    選擇對了、把握住了,則人生沒有虛度,相反就可能枉度一生,不可不慎。針對一些人的思想糾結,我們應做好這樣四道人生「選擇題」。   不圖「背景」,當有辛苦勤勞的「背影」。有的人總盼望能有點「背景」,背靠大樹走捷徑。於是千方百計攀高枝,千辛萬苦抱大腿,削尖腦袋進圈子,有的甚至喪失人格和尊嚴,甘當門客與「家臣」。
  • 市井雄心:人生選擇題,忠於內心,給出最好的答案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怎樣的驚喜人人都在等待驚喜的降臨然而,生活常常給我們的是一個不加煎蛋的煎餅果子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們要做的是忠於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而不是選擇「大家」去做點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的事情
  • 《聞香識女人》是道人生選擇題,在選項裡迷茫,也在其中學會成長
    但是當你抱著獵奇的心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它跟女人沒有關係,全片圍繞的是兩個男人,他們在做一道選擇題,一道可以決定人生的選擇題。博德學校是一所貴族式高中,查理並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他能夠成為這所學校的學生,憑藉的是獎學金,所以在感恩節前夕,其他同學想的是去哪裡玩,而查理思考的是找兼職賺取回家的機票錢。
  • 《月亮和六便士》:面對人生選擇題,你選金錢還是夢想?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可就是這樣一個喪到極致的人卻寫過一部讀了使人熱血沸騰的小說,那就是1919年出版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已經歷經百年的小說,至今仍影響著無數心懷夢想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去大膽逐夢。到底是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腳下的六便士,是每位年輕人的人生選擇題。到底什麼是成功的人生?斯特裡克蘭本是英國倫敦的一名股票經紀人,有著不錯的收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兒女雙全,個個聰慧聽話,正在為走進牛津劍橋而努力。
  • "荼蘼"靠什麼"戳中"觀眾 雙線故事提"人生選擇題"
    原標題:《我可能不會愛你》編劇新作提出「人生選擇題」 《荼蘼》靠什麼「戳中」觀眾?   劇情走心 兩種選擇開啟人生「平行時空」   劇集要走紅,質量必須是一道硬保障。觀眾口口相傳幫助這部臺劇實現了逆襲,成功變成一部爆款,而導演王小棣和編劇徐譽庭功不可沒。《荼蘼》實際上是《植劇場》系列的其中一個單元劇,而《植劇場》的發起人就是王小棣。他是臺灣金鐘獎編劇獎和導演獎的常客,大陸觀眾熟知的《我在墾丁天氣晴》就出自他的手筆。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做好人生選擇題,綻放耀眼青春光華
    今年有874萬高校畢業生將離開校園,奔向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選擇逃避現實,還是主動迎難而上,確實是一個艱難抉擇。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肯定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對廣大高校畢業生提出殷切期望。
  • 世界並非直來直往,人生不是好與壞的選擇題
    成為好女孩的代價可能是犧牲個性和幸福,壞女孩也可以帶給別人不可磨滅的價值。人生並不是好與壞的選擇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活在難以描述、一言難盡的中間灰色地帶。好與壞的界定並不重要,於她而言,「壞女孩」薇薇安痛苦的成長探索中正隱藏著我們永遠的課題:如何坦誠地面對自己,以及如何接受和給予愛。
  • 鄭雲龍做客《人生選擇題》,若人生可以預演,是否還會留有遺憾?
    文|禪茶語惑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旅行,時時刻刻面臨著各種不斷的選擇。假如人生可以預演,你是否還會留有遺憾?《人生選擇題》節目的創意設計了第三平行空間,假如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著另外一個自己,面對人生的種種艱難選擇,你是拋棄自己的堅持品質,還是選擇隨波逐流?這是一場人生預演的假設,但每一步卻都是戳心的靈魂拷問。
  • 揭了那麼多明星老底,只有戚薇「盤」《人生選擇題》的邏輯
    一個問題,淺看是腦洞題,深入一想是人生題,再琢磨琢磨,原來在挖明星八卦。如果有平行時空存在,你願不願意與另一個她交換人生?由華少主持的國內首檔虛擬人生體驗式談話節目《人生選擇題》,邀請了周冬雨、張靚穎、鄭雲龍、陳志朋、戚薇、宋祖兒和陳喬恩來#聊聊人生選擇題#,當然,前提是你必須相信平行人生的存在。
  • 陳喬恩在《人生選擇題》說:喜歡主動吵架,情侶吵架是一種情趣
    如何看待陳喬恩在《人生選擇題》中說:喜歡主動吵架,情侶吵架是一種情趣?每一次吵架,都是一次情感爆發,這經常發生在溝通不順暢的情侶之間。陳喬恩之所以這樣說,這跟她從小的經歷和性格有關。陳喬恩小時候家教比較嚴,自認為很自卑,甚至自卑到對自己的顏值都沒有自信。自卑的人往往自閉。一個自卑的人往往在溝通上有問題,這導致了她在芳華這個人生階段「害怕人類」,喜歡跟動物交流。
  • 《人生選擇題》張靚穎自曝是「媽管嚴」,談婚戀稱如今愛得更簡單
    11月27日,國內首檔虛擬人生體驗式談話節目《人生選擇題》播出第二期內容。在本期節目中,「海豚音女王」張靚穎為大家分享了她的成長故事,也通過遊戲,在虛擬人生中體驗了跌宕起伏的精彩劇情。遊戲過程中,張靚穎抽中「被迫背上無法償還的巨額債務」劇情,並由此回憶起自己15歲在酒吧駐唱的經歷。
  • 《青春環遊記》王凱、吳謹言、白宇做人生選擇題,眾成員真情流露
    在節目中,他們在鑑湖、沈園、蘭亭等景點,通過「知音指揮家」、「君心似我心」、「為你撐傘」等環節,經歷了一場關於友情、愛情、親情的「人生之旅」。最後,「西柚百香果隊」成為了本期的「文化宣推官」。而在「人生選擇題」環節,眾成員在假設的規定情景裡,面對許多不同的選擇,真情吐露心聲,引起觀眾及網友的強烈共鳴,話題討論持續飆升熱度不減。
  • 三個關鍵詞決定我們是否有能力做人生選擇題!
    這三個詞,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就是認知、價值觀和能力。其實有很多人面對事物來臨時,做的根本不是一道選擇題。因為認知高度不夠,可選項太少了。那些有認知高度的牛人,看到機遇有ABCD選項,你可能只A,甚至連A都沒有。常常有人教我們要抓住機遇,可認知高度不夠,機遇來了你也夠不著呀。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讓機遇流失的原因。所以我們的認知決定了這道選擇題到底有多少個可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