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東有個死海。
但是你知道嗎,死海並不是唯一的。
在中國,也有死海,一個在山西,還有一個在四川。
運城鹽湖的前世今生
山西的死海在運城,通常被稱為「運城鹽湖」。
它是一個天然鹽湖,形成的時間比中東的死海還要早。
由於有藻類的大量繁殖,湖水的顏色就會呈紫紅、綠、黃變化。
這種藻叫鹽生杜氏藻,在海水中通常是綠色,但在鹽分較高或者光照強度大的地方就會呈現出紅色,異常炫麗。
在古代,運城鹽湖曾是重要的鹽產地。
作為一種戰略資源,鹽帶給朝廷的利益非常大。
一是可以產生大量的稅收,二是可以間接控制社會各個層面。
運城鹽湖的鹽,含鹽量高,品質也好,人力加工成本還低,因此深受歷代王朝重視。
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還曾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唐朝時,運城鹽湖的北岸建了一座池神廟。
站在這座廟的高處遠望,正好能看見運城鹽湖。
每年6到8月,鹽工們都要頂著烈日,勞作採鹽。
這些鹽工們的採鹽方法是古法產鹽,直到今天,這種方法依然在使用……
註:古法「五步產鹽法」即「墾畦澆曬」產鹽法,孕育於春秋戰國時期,終成於隋唐時期,領先於世界1000多年。該法主要是利用老灘(或黑河)水、滹沱(或大口井)水、木盤井水和雨水,通過集滷蒸發、過「籮」除雜、儲滷、結晶、剷出五個生產步驟產鹽。
神奇的人造死海,你去過嗎?
四川的死海在遂寧。
不同於「運城鹽湖」的是,它是人工製造的。
要知道數千萬年前,四川還是一片海灣,連接著大海。
只是後來因為地殼板塊的運動,才形成了盆地。
因此這裡地下鹽分含量很高,產鹽也多。
到了現代社會,產鹽不再依賴內陸地區,地下的高濃度鹽分,就被利用到了旅遊業,比如製造鹹水湖。
我們把地下高濃度的鹽抽到湖中,就形成了「死海」。四川的這處死海用的就是這種辦法。
它的水源在地下三千英尺(約914.4米),出口溫度高達80多度,所以遊客不能靠近,只有在遠離出水口的地方活動,就像一個不會「下沉」的熱溫泉。
據說,湖水還富含40多種微量元素,對關節炎和皮膚疾病都有很好的理療作用。
除了水上漂浮,四川的死海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黑泥。
黑泥其實就是湖中的一種礦物泥,含鹽度較高,富含鎂、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以及多種抗氧化劑,是其他海泥含量的10倍。
因為黑泥中有能直接被肌膚吸收的天然維生素E和胺基酸,所以把黑泥塗在體表還能養膚,可以改善毛孔粗大及膚色暗沉,抗皺又保溼。
作為一個旅遊景區和健康療養度假區,這裡還會舉辦大型互動音樂劇,還有一比一比例複製的卓筒井……樂趣多多。
山西的死海,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四川的死海,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應運而生。一個是天然鹽湖,一個是人造死海,各有魅力與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