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阿里研究院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0)》。同時基於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藍皮書課題組公布的2019年100座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顯示,深圳緊隨珠海、北京,位列第三。
該藍皮書指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尋找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方法,既是聯合國千年目標之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新要求,也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迫切需要。為此,課題組建立了一套科學而又簡約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該藍皮書對2019年中國國家、省及100座大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數據驗證分析,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穩步得到改善,經濟發展較為平穩,2010年-2018年總指標整體上呈現先降低再逐年穩定增長狀態。2016年到2018年三年間,經濟發展指標增長速度均在12%以上,進一步反映我國經濟結構在前幾年的調整轉型之後,經濟增長新動能得到恢復,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持續改善。此外,社會民生進步明顯,治理保護成效逐漸顯現,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仍有較大短板,消耗排放對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依然較大。
圖1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數總指標走勢(2010-2018)
同時,對100座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排名顯示,珠江三角洲的珠海、深圳及東部沿海部分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城市的可持發展排名依然比較靠前。綜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是:珠海、北京、深圳、杭州、廣州、青島、無錫、南京、上海和廈門,其中珠海連續三年排名首位。
該藍皮書指出,經濟發展方面,位列第三的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經濟表現方面也一直是排名前列的城市之一,在2019年經濟發展質量領先城市排名中,深圳緊隨北京位居第二;在消耗排放方面,深圳等一、二線城市在資源有效利用和節能減排方面,如單位GDP水耗、能耗、單位工業總產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廢水排放量等指標方面表現突出,這些城市人口多、經濟活動頻繁、人均資源稀缺,普遍非常重視資源節約利用和消耗排放,並且擁有較高的排放控制技術,同時也有較大動力將高汙染物排放的企業轉移出本市,在2019年節能減排效率領先城市排名中,深圳緊隨北京位居第二。
另外,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因數據缺乏,西藏自治區未被選為研究對象)的排名顯示,東部沿海省份和直轄市的排名在全國相對靠前,位居前十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安徽、湖北、重慶、山東和河南省。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等省份在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消耗排放、環境治理等方面表現佔優,而在資源環境方面稍顯劣勢。黑龍江、吉林、青海的綜合排名靠後,表明其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北京、上海與浙江省分列前三強。中部地區安徽省排名最高,該省份從2018年的第十位升至2019年的第六位;西部地區除了重慶位列第八位,其餘的省份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均在前十名之外。
鑑於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要高質量推進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仍需出臺系統的應對方案,動態地保持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相互作用下有質量的平衡,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強勁、包容、可持續的增長。為此該藍皮書建議:
第一,立足內需構建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推動國際循環,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第二,以綠色理念和「兩山」理論為統領,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以數位化轉型為核心,通過創新驅動、科技引領,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第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第五,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為主軸,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布局,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第六,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加快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第七,以制度型開放為抓手,推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