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同款T恤買五種顏色,工作日之外的時間在家裸奔的鋼鐵直男,我與潮流、時尚等元素一向絕緣。但和我年紀差不多大的年輕人們,有相當一部分,願意為一件Supreme或是別的什麼聯名款衣服多掏一份錢。對於很多行業來說,塑造一個類似的品牌,就意味著隨時身處潮流一線,與最有消費潛力的Z世代年輕人背靠背。
與潮流、時尚等捆綁的,往往是快消品行業。它們用一年數種款式或顏色的流行,堆砌起每年的時裝大秀。汽車圈裡不是沒有人想做潮牌,但對於一個快速變化的概念,產業裡36個月甚至48個月的研發周期,註定品牌要冒著一上市就過時的風險,去預測甚至定義潮流,這當然很難。
即使預測中了,也有隨時過氣的風險。舉個簡單的例子,韓系車曾經憑藉一代產品的設計風格,引領風潮,風潮一過,便進入數年的調整期。汽車產品的更新換代又自有其節奏,帶著網際網路快速迭代思維進入汽車產業的小鵬,就吃過這麼一次虧。以打造潮牌為己任的汽車品牌,發展軌跡很容易像sin曲線一樣,一時上來,一時下去。
快消品營銷的是「選擇」,而耐用屬性超高的汽車產品,營銷的概念常常是「陪伴」。前者激起購買那一刻荷爾蒙的超高水平分泌,後者則是多巴胺日日夜夜的緩慢釋放。
當一個汽車品牌以新潮為使命,站在舞臺中央之時,沙漏便開始了倒計時。因為潮流總在變,最新潮的是第N代車型,更新潮的卻是N+1代。在這種情境下,很難講出車主故事,只能採用一代新車換舊車的營銷玩法,不斷將「背叛感」賦予老車主。對於售出後,買賣雙方依舊具備強聯繫的汽車產業來說,這很危險。
由此延展,我們能看到,汽車品牌常常是歷久彌新的好,後生仔裡頭,也就雷克薩斯算是成功擠進了豪華、高端品牌的圈子裡,而它成功的秘訣,也是和陪伴相關的「服務」。
這也是原本我個人認為領克比較危險的地方,都市、輕奢、潮流、先鋒、年輕,領克的價值挖掘和調性塑造強於「新鮮」弱於「陪伴」,原本那些夜店燈光、嘈雜音樂等意象符號又進一步限定了人群。在上市三年,累計用戶達30萬的時間節點上,領克品牌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如何在一個不適合潮牌生存的產業裡,持續引領潮流。
2020年領克潮流之夜算是給出了一個比較圓滿的答覆。
領克很巧妙的引入性能標籤,用賽事、運動等元素,弱化過去嘻哈、塗鴉等意向符號。領克尋找到的依據是,選擇領克的車主中,有95%關注著領克在WTCR上的徵程,更對汽車運動體驗有興趣。抽象來看,對速度、性能的渴望,與對潮流、時尚的追逐,同樣是超越昨天的自己,其以這兩組概念間的契合點,豐富了品牌的內核。
至於領克性能車俱樂部的成立後,則將為性能車愛好者提供改裝交流、俱樂部活動的平臺,後續跟進的駕控營、線上賽事等活動,繼續加強與用戶的互動。
另外,從賽車文化中汲取到的相關設計元素,已經呈現在當晚上市的三款冠軍版本車型上。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也將是領克定義潮流靈感的重要來源。
官方俱樂部Co:Club、品牌專屬社交平臺「Co客領地」,則是領克用互聯、開放的先天基因,補齊潮牌「陪伴感」較弱的重要手段,共創共享用戶生態體系後,連結用戶的不再是車,還有有車以後的潮流生活。其中「Co客領地」,集分享、體驗社交於一體,數量已達261家,並舉辦活動累計超過800場,不斷將最先鋒的生活體驗在用戶間分享。當晚上線的「領地夥伴」計劃,進一步打通領克車主的資源,挖掘城市中好看、好玩、好吃的車主自營店鋪,在領克中心和空間以外,創造出新的分享、交流空間。甚至可以說,一把領克車鑰匙,就能讓用戶進入那扇潮流生活的大門。
如果說3年前的領克是用自身的潮流形象,將一群人召集到了一起,那麼3年後,這批被感召的人,正用他們對潮流生活的理解,反哺領克潮流的品牌形象與體驗。最直接的例證是,上述領地計劃本身,就基於領克車主潘丁盛先生的一個創意而來。
總結來看,領克是如何回答那個問題的呢?答案或許是,與用戶共享共創,將潮流的定義權交給用戶,而領克要做的,則是將用戶的靈感化為極致的產品與服務體驗,升華出更高的價值。
文/秦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