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鏢局》請了很多明星參演,甚至《武林外傳》中不少角色都去客串 而當初的《武林外傳》並沒有很多大碗。並且《武林外傳》沒有第二部,第一部便是經典,《龍門鏢局》拍了三部(雖然只播放了一部),缺並沒有大火。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一、本身故事的出發點不同,《武林外傳》講的是生活,《龍門鏢局》則是夢想。
《武林》通過劇本看到的是快意恩仇之外,頗有閱歷的幾位沉澱下來,遠離所謂江湖的情景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非常低調,意味著「人生落腳點」的同福客棧。
佟湘玉,是想要帶著盟主找個安頓之處,老白是曾經有著盜聖名聲但是想退隱江湖的大大,小郭是拋棄雌雄雙煞的稱號要追尋自我,秀才是屢考不中沒辦法了不得不養活自己,大嘴是別的做不好才來當廚子的,老邢是空有熱血沒有武藝的好捕快。
這意味著,所有人聚在這裡,就像在等待句號,不是說人生往下就沒有了要走的路,只是他們都走上了渴望平靜的生活。刀光血影的日子不需要在故事中有多少體現,那就是貼近我們本身的。雖然是古裝劇,但是內外仍然是在講述使觀眾具有代入感的故事。
但是《龍門鏢局》呢,這裡應該是個開端,塑造出來的就是起點。兩個故事內核完全不同,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
三金是剛留洋歸來想自己闖蕩的富二代,秋月是就算生了糊糊也完全沒定性的黑二代,青橙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敬祺是連鎖客棧佟掌柜的獨生子,瓔珞是祖上御醫的神醫,恭叔年紀雖大但要開始還風流債了,八鬥雖然不知道師傅是誰但他和青橙的武力值其實旗鼓相當的。他們都太年輕了,不可能就此放下那些武俠情結,也不需要像客棧裡的幾個人那樣隱姓埋名。
二、角色塑造方面,《武林外傳》人物立體,《龍門鏢局》人物太過突兀。
可能是因為在《武林外傳》中嘗到了角色立體感的美妙,寧財神《在龍門鏢局》也很想把每個角色設計得有正有反,但是這樣反而是適得其反導致有些人設不太討喜。
比如:恭叔放到現在就是pua啊…還有瓔珞什麼都好但是扭曲到有些病態的愛情觀…以及敬祺在佟湘玉的教導下竟然那麼不懂尊重…回想當年湘玉對盟主,雖然小貝是個熊孩子,但她也絕沒有敬祺那麼多壞毛病。
三、關於價值觀 ,《龍門鏢局》有些脫離實際,帶有拜金主義思想。
我個人感覺寧老師在寫《鏢局》的時候,他自身價值觀絕對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客棧裡的大家都堅信「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過著雖然沒多少錢但是快樂的日子;到鏢局這裡,所有人變成有錢就是最快樂的,三金強大富二代的背景,成為眾人的靠山,事實上,三金從來到鏢局之後,從來都沒有過真的那種山窮水盡的時候,整個劇開始朝著拜金的方向發展,動不動就是幾千兩幾千兩的銀票往外撒,好像沒錢就什麼也辦不了。
要知道當年小郭欠客棧48兩再加上後來打碎簪子的5兩還有零零總總的一些,大概在50-60兩銀子左右,她需要20多年才能還完債。《鏢局》從頭到尾可能都在給我們塑造富二代才有出路,這樣的三觀。
四、關於梗的數量和質量。
《武林》當時各種跟著電視臺蹭,後來又跟著我老媽看,說實話…入我媽眼的電視劇不多,她不喜歡這樣嘻嘻哈哈的電視劇,但每次我一看她也只會嘟囔一句:「又是《武林外傳》……」然後她就會和我一樣沒心沒肺的狂笑。
對比之下就能感覺出來,《鏢局》的梗實在是太太太多了。不只是數量很多,還想各個領域全面顧及,扣了些只能留在當下的梗。我跟媽媽一起看《鏢局》的時候,我媽完全不能理解「為了部落」「裝備歸你」;她也不能理解三金逃跑時阿甘的梗和後來秋月說的華南虎。
可回過頭來看《武林》,能發現其實裡面的梗是非常通透易懂的,我認為如果想要留下一部能夠一直被大眾所喜歡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話,最起碼這個梗是不會過時,不會冷場,不會不被理解的。大概當時的寧老師太想收穫全方位且高素質的觀眾,不惜把某些包袱往深裡埋了。
五、《武林外傳》不只有寧財神,還有導演尚敬。
後來我有想過,會不會當年寧老師心中的《武林》也是和《鏢局》相同的風格呢,只是與導演的觀點分歧才造就了最終的《武林》。
因為我也有特意找來劇本看《武林》被刪減掉的六集,這六集其實很有意思,包含了一些超前思考和多宇宙觀,大概最後尚導覺得不適合放在輕鬆的喜劇中就被pa掉了。但是仔細看看就能發現,被剪掉的六集中,可能才是寧老師真實的觀念,這一點從秀才說死姬無命時所使用的發問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