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生路到江漢路那一段花樓街漢口人稱之為後花樓(在張美之巷改造成民生路之前,後花樓正街起點在洪益巷),江漢關後面從民生路到江漢路那一段黃陂街被稱為前花樓(現在一些人誤將民生路到民權路那一段花樓街稱為前花樓)。前後花樓對應,是以江邊碼頭為參照物的。所以又有「前腦殼、後腦殼」的戲稱。漢口竹枝詞裡有「前花樓街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吟唱當年的繁盛景象,老漢口人沒有不知道後花樓的。
我在這條街上住了四十多年,搬去時後花樓還是石板路。1994年佳麗廣場拆遷把我家給拆掉了----從小董家巷往下走,三家門面依次是醬油鋪,賣糊湯粉油條的田恆啟餐館,副食店(老棺材鋪)。我家就住在棺材鋪樓上。棺材鋪在後花樓的歷史並不長,大約是在1962年,前進二路老萬成隔壁的江漢木作在後花樓開了一家分店,分店主要是將半成品的棺材刷上外黑內紅的油漆,正面普通的棺材畫圖案、上等棺材雕刻圖案,爾後銷售,整個後花樓只此一家,所以很多人都知道。那時候有首兒歌叫「民辦小學懷又懷,棺材扳子當黑牌;懷貨老師來教書,教的學生都是豬」。揶揄民辦小學比公辦小學差。
1966年文革興起,「破四舊」,店裡的工人怕紅衛兵把棺材給砸了,連夜把店前面的棺材搬到後面並用帆布把棺材給遮起來,前面擺上家具。所幸,沒有被紅衛兵發現。某晚,卡車運走了一部分棺材,剩下的棺材陸續賣掉,棺材從此退出了武漢的歷史舞臺。小時候大家見了棺材都有點怕,在我眼裡沒有什麼好怕的,不過是木頭加上黑油漆罷了。街坊小朋友還常常在半成品的棺材裡玩「躲貓」的遊戲。
身後紅瓦屋即田恆啟餐館。
我家隔壁就是田恆啟餐館,它家的糊湯粉油條聞名武漢三鎮。每天凌晨3點多鐘,師傅就開始熬魚湯:將連子魚剁碎丟在鍋裡熬,一直要把魚刺熬化,在到進米粉加上胡椒等作料熬成糊。那時候魚要憑票計劃供應,我們雖然不能天天吃魚,但每天都聞到魚香。田恆啟的油條炸得又泡又酥、站得直、個又大,一條街上好幾家炸油條的,只有它家的天天要排隊。當然,最主要的是糊湯粉泡油條,吃起來津津有味。
潘厚德攝
房子拆遷後田恆啟也關了門,但武漢三鎮打田恆啟招牌賣糊湯粉油條的很有幾家。一天我在街上碰到田恆啟的後人田伯生,說到此事時,他說他要去打假維權。我勸他算了,都是做小本生意,你那裡打得完。
潘厚德攝
從田恆啟往下走二十米便是順香居。順香居早點的品種比田恆啟多:熱乾麵、豆皮、燒賣、糊米酒、湯圓、生煎包、酥絞、油香、歡喜坨……我最喜歡它家做的糊米酒。灶上一口大鐵鍋,中間放上水,師傅沿鍋擺上糯米吊漿,用勺子將吊漿分成小塊往鍋裡趕,等吊漿全部進了水裡,水也燒開了,再加上白糖、桂花、米酒。這才叫「糊」米酒,不像現在的糊米酒,清湯寡水不「糊」。靠近民生路口的牛雜館,靠近江漢路口的滋美,還有遠近聞名的「汪玉霞」,茂昌水貨行,四達瑞茶莊,專營醬菜作料的「江南春」.....那時的後花樓人肩接踵,買吃喝的武漢沒有一條街能與其比肩。武昌的居民想買好吃的,坐船到後花樓來買。
一些歷史名人也在這裡留下了足跡,二七大罷工的領袖施洋律師就曾住在後花樓的皮業巷裡,皮業巷小學、水塔小學都在這條巷子,巷子的盡頭是一家澡堂,冬天洗澡排隊的隊伍常常從大門排到皮業巷巷子的過道,現在這裡變成了萬達影城。50年代在花樓街、皮業巷拍二七大罷工題材的電影《風暴》,金山飾演的施洋被捕一節就是在皮業巷5號實地拍攝的。這棟曾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毀於2000年拆遷。
80年代還在後花樓拍了另一部電影《賀龍軍長》。那天晚上,我們都跑去看拍電影。那時經常停電,攝製組自己帶了一臺發電機,柴油機的哄哄聲,整條街都聽得到。商店換上解放前的老招牌,交通路與花樓街轉角處那棟房子(現在的永和豆漿)是有名的鄒協和金號。電影拍的是一隊士兵騎馬從交通路左拐往花樓街行進,背景就是這家金號.鬧了一晚上,電影裡只有十幾秒鐘。
朱漢昌藏品
我的一個同學叫鄒楚棟,住在花樓街花樓裡。下放時,我們只知道他的家庭成分是工商業,招工時政審不合格,抽不起來,他病轉才回了武漢。前幾年《武漢晚報》有篇文章介紹花樓街的今昔,我才知道他就是鄒協和的後人。後來,他到我家來和我談起,不僅鄒協和是他家開的,江漢路華康副食、花樓街交通副食那一排房子以前也是他家的,文革後落實政策發還了部分房子給他們家族。還有一個姓沈的同學,住在四達瑞茶葉鋪的樓上,同學們戲稱他為四達瑞的「小老闆」,據說這家鋪子公私合營前是他家開的。
我家剛搬到後花樓時,「汪玉霞」還在二層樓的老房子營業,進大門後有一有亮瓦的天井,店堂玻璃櫃檯放著糕點,後面是生產車間。不久,老店拆了,蓋了鋼筋水泥結構7層高的樓房。店堂擴大了,門店的招牌除了汪玉霞3個大字,還增加了一排小字,創始1739年;樓上生產、儲存,樓頂平臺堆放著簡易木板箱。歷史上汪玉霞幾次失火,沒料到,80年代新樓也失火,火苗從4樓窗戶往外竄,我們在自家樓房的紅瓦上「隔岸觀火」,消防車呼嘯而至,方將大火撲滅。
朱漢昌藏品
李六如在自傳體小說《六十年代的變遷》寫道,1927年,北伐軍到漢口曾將司令部設在花樓街篤安裡口四層樓的一座樓房裡。這座樓房就在我家對面,是後花樓少有的「高層」建築,歐式建築風格,拾級而上,門口有兩根圓形的立柱,上有半圓形的拱卷,水磨桃花石地,義大利的彩色玻璃。那時是湖北省供銷社下面一家公司的宿舍,現在也成了萬達影城的一部分。
如今的後花樓,靠北邊的半條街方正裡、篤安裡、生存南北裡、皮業巷、羊臺子巷已從地圖上消失,沃爾瑪、大洋百貨、萬達影城新的商圈在這塊風水寶地聳起;靠南邊的熊家巷、小董家巷、苗家碼頭、百子巷也不見了,獨居巷(交通巷)還殘存那麼一點點。新建的高樓大廈起了一個時尚的名字,還以1861漢口外灘為銷售的噱頭,殊不知,漢口華界前花樓、後花樓、河街,從來就沒有叫過外灘,只有租界的江邊才叫過外灘。
後花樓漸行漸遠。
來源人文武漢 田聯伸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