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裡講過稱體重對減肥的重要性,並且在樂天減肥方法初期就需要記錄體重(本身有ED或需要戒暴的親請跳過稱體重這步)很多朋友都會問我買哪款電子秤比較好。剛好樂天用了四年多的電子秤因為前陣子的颱風犧牲了,於是在選購新電子秤的過程裡,順便寫下這一篇文章。
樂天依然不會推薦具體品牌,也不會公布我最終買了哪款(也不要私下問我),但是你可以了解到以下內容:
體脂稱準嗎?
10幾項指標分析,值得擁有嗎?
什麼秤值得買?
稱重結果,你真正需要關心的是什麼?
樂天非業內人士,正文中關於電子秤功能的觀點僅基於現有認知、推測及事實表述,如有不當之處請指出。本文僅代表樂天個人作為普通消費者觀點。
具備體脂率測定功能的電子秤,叫作「體脂稱」。直觀的講,秤表面能看到金屬片(電極)的,都帶有體脂率測定功能。
高端一點的秤會使用「ITO導電膜」代替傳統金屬電極,但電子秤上的體脂率測定,採用的都是「BIA」(生物電阻抗法)測量法:
BIA測量法的主要原理乃是將身體簡單分為導電的體液、肌肉等,以及不導電的脂肪組織,測量時由電極片發出極微小電流經過身體,若脂肪比率高,則所測得的生物電阻較大,反之亦然,BIA就是經由此種機轉來做體脂率的測量。
描述起來好像很高級,其實這項技術已經用了好幾十年了,在科技發展如此之快的今天,並不算什麼新技術。
家用電子秤上的體脂率測定功能,雖然精準度比不上專業醫療級設備,但這是目前了解自身體脂率最省事的方法。
當然如果硬要說,對照網上的圖片、用圍度結合公式、使用皮脂鉗也都可以估算出自己的大致體脂率,但我們的重點是為了買個秤,稱個體重的同時順便能測個體脂供參考。
當你拿到一臺新的「智能體脂秤」時,甭管它能檢測多少項指標,你二話不說直接站上去,只會得到體重一項數據。
於是你按照說明書的指示,下載了App,註冊了帳號,同時輸入了性別、身高、年齡等信息建立了「個人檔案」,綁定了電子秤——終於,再次上稱後,就可以看到體脂率等數據了。
好奇寶寶們會發現,在實際使用中,最終測得的數據會受BMI和年齡的影響(BMI也就是你的身高體重指數),也就是說,當改變身高、年齡、性別時,體脂率的數據也會隨之變動。
因為有一個神奇的公式是這樣的:
體脂 % = 1.2×BMI +0.23×年齡-5.4-10.8× 性別(男1/女0)
通過這個公式,結合你在App上錄入的信息,體脂稱就已經可以得到一個體脂率數據了。
雖然在這些體脂秤的表面都有用來測定體脂率的電極,各大品牌當然(應該)也不會弄四個毫無意義的鐵片唬人。樂天畢竟不是業內人士,只能推測,最終體脂率的測定結果應該綜合了三方面數據:
體脂率公式計算結果
BIA分析法結果
各品牌數據算法
至於各項數據所佔的權重,以及具體的算法……嗯,是個謎。
僅僅依靠公式計算體脂率是不靠譜的。
因為這個公式最大的變量就是BMI,BMI只跟身高體重有關(並且BMI本身只是為了反映體重是否正常、超標或偏低),BMI正常,不代表身材體型正常。
比如你和身邊身高體重差不多的朋友,BMI是近似的,公式算出的體脂率也會是近似的,但看起來胖瘦不同,一部分原因就是體脂率有差異。很多一百來斤的妹子嚷嚷著要「減肥」,其實是要降低體脂率。
總之,通過公式計算體脂率,得出的結果只能看作是一個「中間參考值」,特別對於正在減肥的我們來說,參考價值真的很低。
不一定。
相比專業設備,家用體脂稱硬體上的先天不足勢必會影響到結果的精準度。而除了硬體方面,更重要的是各廠家在軟體算法上的可靠性。不過,誤差歸誤差,通過體脂稱測算出體脂率水平,用來參考還是可以有的。
10項指標,值得擁有嗎?市面上的智能體脂秤,都會以「10+項專業數據分析」來標榜自己的先進和專業,很多品牌也會以測得數據的數量來定位產品,僅僅是多一兩項數據,價格會高出50%。
來看看這些數據有啥:
體重
BMI
脂肪
肌肉
骨量
水分
基礎代謝
身體年齡
內臟脂肪
蛋白質
▲這是某品牌宣傳頁面裡寫的10項指標
樂天被水淹的電子秤,是四年前購入的,它也是一款體脂稱,可以測得體脂率、水分、肌肉率。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這款秤只能測定3項數據,簡直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我收到過好多朋友發來的體重秤App的截圖,看到裡面一項項身體指標,我還以為如今的技術有多先進。然後我翻看了目前主流電子秤品牌的宣傳頁面,卻沒有看到任何硬體技術上的飛躍,得以讓當今的電子秤因為硬體的升級得出更多數據。
意思是,反正樂天是沒看到如今市面上的產品,和我四年前只能測定3項數據的秤,有什麼核心硬體區別。也許是我沒發現,不過我想如果有的話,相關宣傳頁面裡這方面的文案,一定足以讓我二話不說買買買了。
我並不是說現在的電子秤就一文不值了,後面再細說,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數據上:
首先你要知道,體脂稱的核心硬體是重量傳感器以及電極(用於BIA分析法)。而BIA分析法只能直接(其實也是間接算的)得到體脂率、肌肉率、水分等數據。
然後,我們挨個來看那十幾項指標:
體重這個不用說了吧?一個秤的基本功能。
BMI也沒什麼好說,體重+用戶錄入身高數據。
身體水分、肌肉率、體脂率、蛋白質,都是通過BIA分析法直接或間接得出。
骨量、骨密度、內臟脂肪、皮下脂肪,並非直接測得,因為體脂稱上壓根兒沒有相關硬體設備。樂天並非業內人士,我也不知道究竟體脂稱是怎麼區分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的,但鑑於沒有看到硬體方面的提升和改良,我只能認為:這些指標都是通過已知數據結合公式算法得出的。btw,「去脂體重」=體重-體脂率×體重,是的,這也算一項數據。
基礎代謝是通過公式算的。因為男女不同而且公式比較長,就不貼上來了,總之和上面講的體脂率測算公式一樣,這個數據只跟性別、身高、體重、年齡有關,跟實際無關。所以很多人會發現,體重變輕了,基礎代謝率也降低了……
身體年齡、體型判斷、權威身體報告……這類「指標」,是通過現有數據結合一定算法和標準得出,看看就好。
最後你要知道的是,體脂稱的硬體,決定了它的核心數據來源就只有三部分:
用戶錄入數據(身高、性別、年齡等)
體重
BIA測量法所得數據(體脂率等)
絕大多數電子秤上的十幾項檢測結果,無非就是這三種數據,結合一定數據模型算法得來。
畢竟這是一篇主要面向減肥階段人群的文章,對於電子秤上越來越豐富的數據,我其實並不建議你太過在意。
從精準性來看,這些數據參考價值並不高(如上文所講,很多都是間接測算而來)。
從實用性來看,即便是知道了這些數據,也無助於我們減肥。比如說,體重秤App告訴你,你體內水分「不達標」、內臟脂肪「超標」,然後類?怎麼讓體內水分「達標」?怎麼降低「內臟脂肪」?這些已經上升到醫學的範疇了,不是減肥能夠解決的,更何況,你的數據來源本身就沒太多參考價值。
很多人光是看一項體重,就已經糾結的要命,現在又多了這麼多數據可以「觀測」——相信我,有相當多的人會因此變得更不快樂。(這裡再囉嗦一遍,電子秤上的基礎代謝與實際數值關係不大。)
以下內容不會涉及具體品牌推薦,請自行選購。
之所以要說說我的老秤,是因為一個人在更新同類物品的購買決策,很大程度會受到「ex」的影響,畢竟東西用久了,使用習慣和偏好也會隨之改變,樂天個人關於電子秤選購的取向和態度,也因此而來。
樂天被水淹的電子秤是2012年在淘寶買的,價格99元。功能上,那款秤支持12個人的「檔案」數據,可以測定體脂率、水分、肌肉含量。那個年代(雖然只是四年前)並沒有太多選擇,我甚至回想不出當時有什麼其他做電子秤的品牌。
如今回看這個秤,幾個有趣之處:我在淘寶訂單記錄裡找到它,點進去後,雖然已下架,但標題的圖片上標著「品質價 108」……看來咱們的生活品質真的提高了。其實我本以為電子秤這種東西應該越來越便宜才對。
這四年間,電子秤加上了各種「智能」的前綴,紛紛開發了自己的App,測得的數據動不動十幾項,功能也越來越多。(btw前兩天某品牌的新旗艦發布,多了個鬧鐘功能,必須走上體重秤完成一次稱重才能關掉鬧鐘,還是挺有趣的)
然而,秤本身的稱重和測量屬性,並沒有太多提升。我四年前買的那款秤,如今換了個馬甲還在賣。
很多秤都以「喝一杯水/吃個蘋果都能感知」來標榜精準度,可是如今大多電子秤的最小分度值依然是0.1kg啊,寫成100g,它還是等於0.1kg啊……(當然也有品牌實現了100kg以下50g的分度值)有些秤的最低可測重量甚至還不如我那四年前的「傻瓜」秤。當然,也許如今各品牌電子秤的重量傳感器真的如廣告文案上寫的那般膩害,只是作為非業內人士的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進步,希望實際用起來真的會更精準吧。
順帶一說,某品牌宣傳文案裡講,13年之前體脂稱動不動成百上千元……反正我12年是只花了99塊。(不吹不黑)
相比我那臺老秤,如今的電子秤有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改變:
【顯示屏幕更友好】支持中文,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以「斤」為單位顯示體重,省了好多腦細胞。
【操作更簡單】要知道,我那臺老秤測體脂率必須先開機→通過按鈕選取個人檔案→上稱。而如今只要站在電子秤上,數據就可以自動同步到App,而且還可以自動記錄下體重,生成體重變化趨勢。
嗯,其實就這兩點。硬要說的話,很多秤的邊角設計了一定弧度還是很貼心的,這都是血的教訓啊。十幾項分析數據上面講過了,除此之外,也許顏值提高了,顯示屏漂亮了,但樂天並不認為這些改變和提升能稱作「驚喜」。
看到這裡,我想你對現在市面上的「智能電子秤」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不管能「測」出多少指標,不管App做的多華麗,不管是用藍牙還是WiFi,他們的硬體核心都是重量感應器和用於BIA測算的電極。
買哪種秤?從功能上講,結合上文所述,樂天認為選購電子秤就兩個「原則」:
【體脂稱起步】考慮到一個秤的使用周期,相比售價60到80元的那些單一功能的電子秤,BIA測脂功能還是值得我們多花個一二十塊的。
【體脂稱就夠了】結合上文所講的一切,從功能上講,樂天認為一款電子秤,表面只要有鐵片兒(能測體脂)就行。
樂天的購買決策多多少少會受到之前那個99元的體脂稱影響,結合上文,對於電子秤的價格,我認為:四年前可以賣99元的東西,如今,在硬體沒有實質提升的前提下,沒理由賣的更貴。
或者說,僅僅為了「測定」更多指標,並不值得多花50元甚至更多。另外我也不覺得各家使用「ITO膜」的中高端產品值得多花100塊,因為算法還是BIA。我個人認為「ITO膜」相比傳統金屬電極帶來的精準性提升,遠不如靠譜的數據算法有意義。
並不是我不尊重硬、軟體的研發設計成本(包括外觀、內部結構以及相關App等),而是這些成本的增加無形之中抬高的售價,並沒有給電子秤帶來它本職功能上的實質性提升。
所以,我認為100元左右主流品牌的體脂稱,完全夠用。
樂天不會公開也不會私下回復我最終選定的品牌,其實從硬體和做工上來說,國內主流品牌在同價位上都差不多,我認為各品牌最大的差異還是體現在數據算法方面的「軟實力」。
上面的觀點,來源於我先後購入的兩個秤。
第一款秤的宣傳頁面裡提到了「雙頻」BIA技術,得益於這項技術,水分計算的精準度會提升80%,體脂率的精準度會提升60%。這是我選購電子秤期間唯一看到的,從硬體上在BIA精度上做文章的產品,所以二話不說買買買,結果測量結果是讓我失望的。
結合我個人的BMI,用公式所得體脂率是15.4%,之前電子秤測定結果是14.8-15%,與圖片對照,實際體脂率應該是16%+。
而帶有雙頻BIA技術的這款秤,經過測定所得,我的體脂率是13%甚至12.8%……我捏了捏肚皮,哭笑不得。
失望之後,我就隨便買了個銷量比較高的秤,當然差評也很多。結果到手測得體脂率是16.8-17%,相對而言更符合實際。
但是呢,這只能說明對我而言,這兩款體脂率的數據,後面這款相對靠譜一些。因為,涵媽的體脂率,在兩款秤上分別為 27.3%和25.6%,結合實際,前者反倒是更加合理,也許在男女的算法上存在差異吧。
總之,BIA分析法得出的原始數據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所以數據的實際參考價值,更多取決於各品牌數據算法的可靠性。主流一點的秤,用戶數量帶來的樣本積累,理應有助於讓最終數據結果更符合實際。
稱重結果,你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什麼?對於大基數的人群(BMI>24)來講,樂天認為只看體重一項就足夠了。
而對於BMI處於正常範圍,想要進一步塑造更好身材的人,可以把關注重心從體重轉移到體脂率上。當然了,受限於體脂率的準確程度,其數值也僅供參考,用來了解當下自己的狀態而已。
總之,我不認為除了體重和體脂率之外的數據有什麼觀測的必要。如上文所講,很多結果「測」的都不一定準,而且即便是清楚知道那些數據,也無助於我們減肥。
樂天之前文章講過,對於需要減肥的我們來說,稱體重是有必要的。但是,樂天所說的關於稱體重的必要性,只跟兩點有關:
減肥初期:稱體重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和面對當下自己的狀態。
開始減肥後:稱體重可以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和喜悅。
以上兩點,也是使用電子秤的前提。也就是說,當稱體重這件事無法給你帶來成就感和喜悅的時候,完全可以不要去上稱。
特別對於有進食障礙、暴食症、厭食症的朋友,以及剛打算從節食中恢復或正處於體重反彈期的親,在執行樂天記錄減肥方法時,也請跳過初期記錄體重的階段。
即便是正常減肥的朋友們,也真不要為了App上那些分析報告過度「操心」——基帶怎麼又降了?體脂怎麼又高了?等等這類問題真的不要去Care。上文講過了這些數據是如何得來的,所以用來參考就好。
關於體重和體脂率,減肥期的你,長期觀測就只要記住一句話:只看最低值。
之前文章也講過,有一萬種可能會導致體重體脂上升,但出現新低就只有一種可能性。特別對於體脂率來說,半個月一個月看一次就夠了,你的實際體脂率三天兩頭不會有什麼變動的,如果有變動,多半是因為誤差。
總之,減肥是快樂的一件事,稱體重也應該是為此服務。如果稱體重這件事,給你帶來更多的是困擾、煩惱、糾結,甚至因此影響你正常吃喝,那麼就沒必要再上稱了。
減肥期間,特別對於ED恢復期的朋友來說,你感覺好,才是真的好。生活飲食等方面發自內心的轉變,遠比那些指標的變動有價值。
雖然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ending,我還是想額外說兩句。
樂天選購電子秤期間,「研究」了很多主流品牌。發現如今電子秤已經慢慢成為減肥的一個「入口」,很多品牌的App裡都有打卡籤到、瘦身社區等社交元素,甚至還有減肥計劃和指導等功能。
這也許是好事,也許並不是。
但不管怎樣,我只希望有一天,減肥這件事,能被人們溫柔的看待。
少一點數據,少一點比較,少一點糾結,少一點急於求成;少一些逆襲,少一些勵志,少一些咬牙切齒,少一些不必要的堅持。只願你生活中的所有煩惱,都與減肥無關。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覺到風時,風才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