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已有照相機,為何慈禧留下很多照片,光緒卻僅存一張偷拍照?

2021-01-08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1期:

我們看《走向共和》,裡面有時候會穿插著外國記者採訪清廷大臣的劇情,也會看到記者扛著一臺大大的相機在拍照。

要知道照相機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發明了,如果說道光帝、鹹豐帝、同治帝在位時,照相技術還沒有傳入大清,尚且可以理解。

為什麼到了光緒帝即位的時候,除了有一張八國聯軍入侵後他逃往西安,然後回京時,有人偷拍了一張照片外,他卻沒有留下哪怕一張正面照片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1期:晚清已有照相機,為何慈禧留下很多照片,光緒卻僅存一張偷拍照?

一、

歷史書上原先是有一張光緒帝「照片」的,但是後來歷史書改版後,這張僅存的「照片」也刪除了。

究其原因,則是現在的學者經過研究發現,這張所謂的光緒帝「照片」實際上是一幅畫像,並非是真實照片。正常照片是有光影和紋理的,顯然這張照片並沒有,為了不誤導學生,於是將其刪除了。

實際上現在流傳的所謂光緒帝小時候的照片啊,比如有一張比較著名的騎馬照,是這樣的:

這張圖片來自於英國的雜誌《黑與白》,1900年6月23日,講述的是庚子之變後大清政局的文章配圖。

其中站在馬屁股那裡持馬鞭的,配圖說是李鴻章(Li Hung Chang),騎在馬背上的小孩說是光緒帝(Kwang-Su)。

後來查實,這張照片其實也是假的,是英國來大清的工程師查爾德在1880年左右拍的,但拍的小孩子並不是光緒帝,旁邊站著的更不是李鴻章。

畢竟李鴻章的照片還是大量存世的,一對比就能看出來這是假的。

還有一張留世的照片,說是光緒帝親政後跟醇親王奕譞的合影,如下圖:

二、

這張照片那個胖胖的中年人確實是光緒帝的生父,也就是醇親王奕譞,但是旁邊站著的小夥子並不是光緒帝。

因為這不符合大清的禮法,自從光緒帝小時候被抱進宮之後,醇親王再想見兒子,簡直是難上加難。畢竟光緒帝繼承皇位是過繼給鹹豐帝為子嗣的,也就表明跟醇親王奕譞斷絕父子關係了。

當初因為慈禧執意要讓載湉(光緒帝)當皇帝時,醇親王得到這個命令時,當時就癱在地上,痛哭不止,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兒子沒了。

對於這張照片來講,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臣子,醇親王本身膽子就小,後來去世也是被慈禧太后嚇死的。

所以,皇上站著,他坐著,這於禮法不符,在大清當時的環境下基本不可能存在,而且光緒帝是不可能出宮到醇親王府跟老爹拍照的。

而這張照片,最早的注釋是醇親王跟幼子,但醇親王1891年去世時其剩下的三個兒子中,最年長的載灃也不過八歲,顯然這張照片或許是拼接的或者注釋是錯誤的。

這個少年是不是跟這個很像呢?

三、

更多的疑似照片就不舉例了,我們來談談,為什麼光緒帝幾乎沒有照片存世呢?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酷愛照相,辛亥革命之後沒幾年,馮玉祥派兵包圍了皇宮,並趕走了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隨後對皇宮遺留的物品進行整理,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慈禧太后的照片。

雖說慈禧太后的照片五花八門,有坐船的,有坐轎的,有扮演觀音菩薩的,還有梳妝打扮的,但基本都是晚年拍的照片。

實際上慈禧太后真正接受照相的時間是在1903年之後了,而且還是她身邊一個公主的功勞。這位公主就是德齡公主,曾經跟隨父親遊歷過西方,後來成了慈禧太后身邊的女官。

也是她告訴了慈禧太后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這就包括了照相,也讓慈禧太后轉變了觀念,不再認為照相是攝取人的靈魂了。

舉慈禧太后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之前,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都不怎麼照相,所以也就沒有照片留存。

而早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光緒帝就被軟禁了,連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也就趕不上慈禧太后愛照相的這段時光了。

四、

也就是說,在這之前,作為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是不愛照相的,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第一就是禮法問題,皇上的容顏叫龍顏,是不能輕易被目睹的,實際上就是為了增加神秘感,何叫神秘感呢?

放在現在的職場中,你的領導就是在刻意塑造神秘感,比如進辦公室要敲門,不然不讓進,就是在刻意營造神秘感,不然也就失去了威嚴。實際上領導就是掌握準確信息的途徑比你多,做決策自然就更加準確一些,自然也就讓你信服了。

那時候的照相技術又不咋地,往往需要固定一個姿勢很久,這對皇上來說是大不敬,所以道光帝、鹹豐帝、同治帝、光緒帝也就沒有照片。

第二就是安全問題,剛才也提到了,那時候的大清子民還比較愚昧,包括皇上,他們也會認為照相機這玩意會攝取靈魂,所以輕易不照相。而且這麼大一臺相機,誰知道裡面會不會飛出來飛刀,而且那時候照相都是鎂光燈,一拉線跟放炮似的,還冒煙,這太嚇人了。

第三就是形象問題了,那時候的畫師畫皇上的時候,往往會美化一下。當然如果那時候的相機自帶美化功能的話,估計皇上也會愛照相,怎麼照都是美男子。

畢竟相機不騙人,你臉上有麻子也能給你照出來,不像畫師,比如康熙帝其實就是個麻子,但是看他的畫像,還是那麼英俊。

五、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那就是慈禧太后把所有留存的光緒帝的照片,都給毀掉了,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大家去翻慈禧太后的照片時,會發現她的身邊站著的往往有皇后和瑾妃,卻沒有珍妃。當然,剛才也提到了,在慈禧太后喜歡上拍照時,珍妃已經被扔進井裡了。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不喜歡珍妃,所以,除了光緒帝沒有照片留世以外,珍妃也沒有照片留存。

現在檔案中經常出現的所謂珍妃的照片,其實也是存疑的,原因就在於髮型上,看下圖:

大家仔細看「珍妃」的髮型,她的額前有極短一行劉海,這種髮型叫做「滿天星」,是1900年之後在青樓中流行開來的髮型。

而對比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和瑾妃等人的照片,會發現她們的髮型都是代表上流社會滿族婦女的髮型,也叫半月頭。

還是剛才提到的時間,珍妃在1900年就死了,在死之前一直被圈禁在鍾粹宮北三所,所以,那時候慈禧太后還沒有喜歡上照相,自然她也就沒有照片留世。

所以,這張所謂珍妃的照片,極有可能是假的,是找了一個漢族姑娘的照片冒充珍妃的照片。

大家也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後來溥儀參觀皇宮的時候,說來也挺好笑的,自己看自己的家還得掏張門票錢。

但隨後的事讓他哭笑不得,原來宮裡懸掛的所謂的光緒帝相片其實是溥儀的生父:

「這照片裡的人絕對不是光緒,他是和碩醇親王載灃,也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難道我連自己父親也不認識了嗎?」

所以,現在的歷史專家們也是沒有見過光緒帝的,也從側面表明光緒帝確實沒有照片存世。

光緒帝沒有照片,一方面是他確實沒有照,另一方面則有可能被慈禧太后毀了:

畢竟後來這「母子倆」確實鬧掰了嘛,畢竟戊戌變法後期所謂的「圍園殺後」的策劃並沒有消除光緒帝的嫌疑。慈禧太后之所以對戊戌六君子審都不審就殺了,說到底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怕他們真的供出主謀。

假如真的供出來幕後主使是光緒帝,那麼皇家的臉面往哪裡擱,慈禧太后又該怎麼辦?

正是出於這種懷疑,慈禧太后才不讓光緒帝的照片存世,省得以後有人掛念,反而對自己不利。

因為外國人同情光緒帝,慈禧太后自然不會讓他們給光緒帝拍照,而國人又沒有機會拍光緒帝,自然也就沒有照片存世。

不過有一種報紙叫《萬國公報》,曾經刊登了一張說是光緒帝的照片:

至於是不是呢,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71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清末已有照相機,為何慈禧留下大量照片,光緒僅一張偷拍照存世?
    都說照片能留住人的一生,自1843年照相機發明,西方上層人士常常擺弄著這個方形盒子,而照相機傳入清朝後,慈禧也成為了它的擁躉,現如今我們還能見到慈禧的大量照片,但光緒卻只有一張偷拍照存世,這又是為何呢?光緒是清王朝倒數第二個皇帝,他的一生傳奇而又悲慘。
  • 慈禧留下了國內首張cosplay照,光緒帝卻只留下一張偷拍照
    比如在1839年,法國人的照相機問世了。雖然那個時候的照相機不像現在那麼智能,但拍個照也是可以的。幾年過去後,這種新式照相機被外國人帶到了清朝。當時清朝人民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玩意,對這種照相技術十分好奇。很多人都買了,給自己拍了照片,這也因此流傳下了許多非常具有歷史價值的歷史影像。
  • 晚清罕見老照片:光緒被拍到的唯一影像,皇后婉容唯一一次穿朝服
    不過清朝還是非常抵制洋人,就連西洋的照相機,也是晚清才開始普及。 雖說慈禧是為了外交,但自從開始拍照,她就愛上了這些西洋玩意,慈禧還特招了裕勳齡作為宮廷御用攝影師,如今我們看到了大部分清宮照片都是出自裕勳齡之手。
  • 老人收藏一張照片,世上僅有,專家問:多少錢捐?老人:無償捐
    有這樣一張照片,它只是記錄了一位女人生命中很普通的一刻,到如今卻已是價值連城,不僅如此,這樣一張罕見的照片,是世間僅存的孤本,在國內還沒有發現過其他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同類型照片,它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因此更是是無與倫比。這張照片究竟有何特殊之處,以至於它的價值如此之高?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中彈傷愈後露面,光緒皇后相貌普通還駝背
    1889年起,晚清朝廷明確了修建鐵路的戰略目標,等到各條鐵路陸續通車,列車事故接二連三地發生。相關原因多種多樣,簡要說來有二:一是鐵路修築過程中偷工減料,路基不穩,軌道不堅;二是養路工疏忽大意、沒有認真巡查軌道,相關負責人玩忽職守、有章不遵。
  • 鏡頭下真實的晚清:光緒被拍到的唯一影像,婉容穿和服風採全無
    他拍照的時間可比慈禧太后早多了,1844年,耆英和法國代表進行商談,為了迎合西方的禮儀,他硬著頭皮拍了一張肖像,送給外國大臣。 照片中的耆英看不出半點封疆大吏應有的風度,反倒顯得有些畏畏縮縮僵硬木然,他本人也的確人品和智商都堪憂。
  • 晚清官場屠夫,清流重臣岑春煊,因慈禧太后的一張PS照片逃過一劫
    但最終他卻因為一張PS的照片被免職,又因為另一張PS的照片保住了性命,這是咋回事呢?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0期:晚清著名的PS照片栽贓事件,坑了晚清官場屠夫,成就了太后老佛爺!不過這三個「惡少」後來也都算是改邪歸正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早在庚子之亂剛開始的時候,岑春煊就率兵進京勤王,後來城破之後,他又帶著軍隊追趕慈禧太后意圖護駕。並最終在一座破廟前追上了慈禧太后,當時慈禧還嚇了一身冷汗,結果來人下跪行禮,這才舒了一口氣,當晚岑春煊親自持刀站立廟外給慈禧站崗。
  • 清末老照片,慈禧母親唯一存世像和光緒帝「馬臉駝背」的皇后!
    西方攝影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它在宮中的普及開始於光緒皇帝的珍妃。因此,慈禧太后的照片大多是60歲以後的,眉宇間還能看出她年輕時的容貌。這張是她的臉部特寫,你可以看到鬆弛的皮膚,銳利的眼睛和下垂的嘴角。如果按照現在的審美標準來看,那就算不上美了。
  • 《萬國公報》曝出光緒皇帝真實照片,與光緒畫像十分神似
    ,原因是我們的舊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把這一張照片標註為了光緒皇帝,後來因為這張照片存在大量疑點,在初中歷史教材中被刪除,教材中的「光緒帝」照片這張可疑的光緒照片,到底是誰拍攝的,在哪拍攝呢?1920年《時報圖畫周刊》首次將這張照片以光緒皇帝的身份刊登,《時報圖畫周刊》1920年第3期1925年《環球畫報》也刊登了光緒皇帝的這樣一張照片。
  • 晚清真實老照片:慈禧翹著二郎腿氣場強大,最後一張太恥辱
    慈禧作為清朝晚期的最高統治者,她大權在握長達四十七年的時間,無論同治帝還是光緒帝都不過是她手中的傀儡,能夠在男權社會中登頂權力的頂峰,毫無家世背景的慈禧手腕自然非同一般,生活中的慈禧自信而且氣場非常強大
  • 紫禁城淪陷,慈禧光緒出逃,留下的妃嬪為何沒有受辱而安然無恙?
    只不過,慈禧雖然決定宣戰了,手裡的兵也不少,可她心裡卻也一直在猶猶豫豫,擔心徹底得罪洋洋老爺,所以榮祿這廝揣摩了她的意思之後,未盡全力攻打,這才造成了清軍被洋兵打得滿地找牙而慈禧狼狽出逃。
  • 如果沒有這人,可能現在如今的人也不知道慈禧具體長得啥樣了
    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的出現,讓如今的人們能夠更真實的看到晚清的宮廷真實模樣;比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等,和以前的簡簡單單的一張畫像是沒得比了,如果早有照相機,究竟是帥還是醜的朱元璋,就清清楚楚了。那晚清給慈禧太后和後宮妃子、宮女、太監們攝影的究竟是誰?如果是一個普通男人,或者外國攝影師,是不可能隨隨便便出入宮廷,拍下那麼多私密照片的;那這個攝影師究竟是誰呢?
  • 晚清慈禧罕見老照片:有一行為很奇葩,還有個很荒唐的特殊嗜好
    晚清慈禧罕見老照片:慈禧即孝欽顯皇后,是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鹹豐帝死後,慈禧和慈安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後來奪取政權垂簾聽政,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圖為晚年的慈禧。
  • 「慈禧年輕時彩色照片」網上熱傳,網友:慈禧太美
    網傳「慈禧皇太后年輕時的彩色照片」。故宮博物院刊文所發的慈禧照片。據中新網報導,近日一張「慈禧皇太后年輕時的彩色照片」在網絡流傳,引發網友「慈禧皇太后年輕時有多美」的討論,有人還將此照片與故宮博物院聯繫起來。不過,這張照片真的是年輕時的慈禧嗎?對此,故宮博物院官網近日刊發了專門的考證文章稱,網傳慈禧皇太后彩色照片「可以認定為偽造照片」。
  • 外國人鏡頭下真實的晚清皇妃,妃子妝容太辣眼,古裝劇也拍不出
    照相機由德國畫家達蓋勒於1830年發明,1846年由法國人儒勒·依蒂耶傳入中國,中國最開始用照相機的是皇宮裡的人,北京等口岸城市還開辦了照相館。晚清對外開放之後,很多外國人帶著照相機來到中國,我們能從他們的鏡頭裡親眼去看看晚清的樣子。
  • 百年前鬧劇:攝影師因慈禧一道特殊懿旨,拍了無數張真實的醜照片
    1844年,法國人于勒·艾吉爾作為貿易團長隨使臣來到了中國,在澳門舉行的五口貿易談判中,為當時的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照了一張照片,而他成為中國第一個拍照的人。耆英是皇族,但是思想開放,他在給道光的奏摺中提到了這件事。
  • 晚清一張照片流出:從轎夫數量,可以推斷出主人的地位
    這時候西方的先進科技飛速發展,照相機進入中國,正是因為相機進入中國,才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晚清時期照片。1914年美國攝影師在山西,拍到了上面這張圖片。你有就沒有發現上面圖片中的這個工具很眼熟,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削蘋果皮的機器?其實那是一個削西瓜皮的機器。
  • 為何從照片中看清朝秀女如此醜陋?難道八旗無一美女?原因不簡單
    不過,雖然古代的美女我們沒有辦法去看,但是清朝末年貴妃和王妃的樣子,我們卻可以看到,因為清朝末年的時候,照相機和照相技術傳入到中國,這讓100多年前的那些人,也都留下了自己的形象供後人參觀,不過這些形象卻讓我們感到大跌眼鏡,即便是秀女,也是相貌平平的。
  • 慈禧為光緒選擇后妃,最基本的標準是什麼,珍妃又為何被慈禧記恨
    儘管,光緒皇帝的一生,充滿了悲劇,但是年少之時,也曾深受慈禧的喜愛。1887年,光緒皇帝已滿17歲,按照清朝的慣例,光緒完婚之後,就可以親理朝政了。從這一點上來講,光緒選擇的后妃,對西太后慈禧來說,意義非常的重大。
  • 隆裕皇后,為何到死都沒得光緒臨幸?成熟男人都明白這裡面的事兒
    隆裕皇后,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之原配嫡後。這位出身高貴、背景強大的晚清皇后,乃係清朝最後一任皇太后。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臨終對其委以「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大權,成為清末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