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中國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家日益關注養生保健。不分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養生秘法",保健品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據青山資本《2020中國快消品早期投資機會報告》顯示,中國保健品市場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了3000億人民幣,其中三成為傳統滋補類保健品。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滋補類市場集中度非常分散。這既體現在品牌上,也體現在產品種類上,該市場目前仍處於競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僅僅數年時間,曾經風光無限的阿膠就被"新晉網紅"燕窩所趕超。與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滋補保健品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希望在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去過馬來西亞旅遊的人,對當地出產的燕窩應該不會陌生。中國每年消費的燕窩基本來自以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除了燕窩,馬來西亞傳統保健品---東革阿里近些年漸漸進入到中國消費者的視線,而且呈現出"走紅"趨勢。這到底是商家的營銷結果,還是市場的真實需求呢?
東革阿里(圖片 : 財經時報)
馬來西亞"國寶" 東革阿里的前世今生
在馬來西亞,東革阿里與燕窩以及錫器並存為"三大國寶"。東革阿里屬於灌木植物,通常生長於東南亞赤道區域的熱帶雨林之中,至少要生長5年才能到成熟期,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和印尼,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零星分布。
早在幾百年前,東革阿里就被當成傳統滋補品使用。至今,不少東南亞民眾依然認為東革阿里,特別是其根部有著"包治百病"的神奇功效。很多民間傳說都與東革阿里有關,它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地位就如同中國人對於人參的看法。
東革阿里在馬來西亞被稱為"Tongkat Ali",意思為"阿里的拐杖"。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阿里的老人,在90歲時仍然到森林中打獵,然而卻意外迷路。在缺少食物的情況下,阿里偶然間食用了東革阿里,隨後發覺自己的體力快速恢復。幾個月後,阿里歷經艱險終於拄著東革阿里回到了自己的部落。部落裡的人驚奇的發現消失數月的阿里看起來精神飽滿,並不像是在原始森林中迷路。在得知阿里食用東革阿里後,其他人認為是東革阿里救了阿里的命,治癒了他以前的各種疾病。在那以後,東革阿里就成了馬來西亞當地"國寶"。
在越南,東革阿里則直接被稱為"Cy Ba Binh",意思為能治百病的樹。通過分析,東革阿里所含類黃酮化合物含量是人參的五倍,能提高人體睪酮含量,具有增強體能以及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因此在當地有著南洋"人參"的美譽。據說馬來西亞民族解放英雄末基勞(Mat Kilau)生前長期服用東革阿里,他能活到124歲就是得益於東革阿里的神奇功效。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曾在國際期刊《植物療法》(Fitoterapia)上表示,東革阿里具有抗瘧疾、抑菌、退熱,緩解糖尿病、痛風,改善性生活等功效。廣州中醫藥大學也曾組織專門研究,認為東革阿里確實有不少益處。然而這些研究同時指出,目前這些結論還停留在實驗階段,將東革阿里作為保健品或者藥品的實際有效性仍需更多的科學檢驗。
國內市場認可度增加 線上線下模式相結合
雖然東革阿里在東南亞的使用歷史源遠流長,但真正被中國消費者認識只是最近十年的事。馬來西亞雨林控股(Rainforest Holdings)董事長張震告訴《財經時報》,"最近幾年,東革阿里在國內保健品圈已經逐步替代之前的南美'瑪卡熱',消費者對於東革阿里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
作為馬來西亞境內東革阿里保健品生產商,其業務重心已經轉向中國。據張震介紹,目前中國市場份額已經佔到了公司營收的70%以上,每月向中國出口至少20萬瓶東革阿里壓片。"估計今後幾年中國市場對於東革阿里的需求還會增加。"張震隨後說道。
來西亞雨林控股董事長張震(圖片 : 財經時報)
在問及東革阿里的實際功效時,張震表示前些年不少國內商家"大力鼓吹"其補腎壯陽的功效,其實東革阿里的作用並不局限於此。他說道:"我們的產品的主要賣點是緩解痛風以及痛經症狀。提高免疫也是不少消費者購買東革阿里的原因,特別是在新冠肺炎期間。"
實際上,在國內爆發新冠肺炎初期,一些微商就開始宣傳東革阿里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暗示服用東革阿里可以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然而,這僅僅是微商的營銷手段,目前並沒有直接醫學證據說明東革阿里能夠預防或者治療新冠肺炎。馬來亞大學熱帶傳染病研究及教育中心教授沙扎裡阿布巴卡曾公開表示,"我們無法斷定東革阿里是否能夠抑制新冠病毒,或許這類食品能改善病患的健康,但這仍需檢驗。"
至於銷售渠道,東革阿里與燕窩等滋補界"舶來品"一樣,主要依靠線上渠道。張震透露,自己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90%通過線上渠道完成,線下渠道僅佔剩餘的10%。"目前我們在遼寧已經有二十多家實體店,目的主要還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和了解東革阿里。"他補充道。
在馬來西亞工作多年的張先生告訴《財經時報》,"我是到這之後才知道東革阿里的,不像網上說的那樣神,不過在恢復體能方面確實有效......東革阿里不算便宜,其實就是花錢買心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該交的'智商稅'還是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