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古佬「楷叔」與「明哥」,講古界的一對最佳拍檔

2020-12-22 百家美人娛

林兆明,人稱「明哥」,是著名的粵語講古(評書)大師,與張悅楷「楷叔」並肩齊名被稱為粵語講古泰鬥,也是粵語相聲、話劇界的一對最佳拍檔。

林兆明,1928年出生於澳門,畢業於廣州大學法律系。對於從80年代走過來的廣東人來說,林兆明講過的古仔大家都耳熟能詳。至今依然記得當年守候在收音機旁聽他講古的心情,聽得如痴如醉。

那個時候電視節目不多,娛樂活動又少,每天一到開播時間準時打開收音機,馬上就傳出熟悉的那句:「前文再續,就書接上一回……」整個人人即時精神爽利,駐耳恭聽,當聽到那一句:「欲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心情難免變得空虛,覺得意猶未盡。

在那個年代,喜歡聽講古的人太多了,所以每個電臺在傍晚都有一個講古佬在講古。林兆明與張梲楷是最受歡迎的那兩個人。張悅楷擅長武俠小說,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傳》、《小李飛刀》。

林兆明卻從來不播講武俠小說,有人認為他是個性情中人,對愛情與事業都很執著,但是對「刀光劍影」、「見血封喉"的快節奏和「英雄美人」、「柔情似水」都不感興趣。林照明的代表作有很多,我最喜歡的就是:《西遊記》、《東周列國志》與《濟公傳》。

林兆明與張悅楷這對最佳拍檔多年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私下裡兩人關係特別好,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相互去拜年。很可惜,1997年一代講古大師張悅楷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拍檔朋友。

你肯定也聽過,有些電臺還在播放張悅楷的講古錄音,電臺每晚講古片段播放完畢都會播一句:以上片段,由張悅楷生前主講。

2016年,粵語講古泰鬥林兆明因肺部感染引發休克,在廣州的一家醫院去世了,亨年88歲。

兩位粵語講古泰鬥雖然先後作古仙去,但他們響亮的聲音依然存留在電波裡。

相關焦點

  • 廣東粵語講古的泰山北鬥張悅楷,聲音伴隨幾代人成長的粵語好聲音
    張悅楷,人稱楷叔,粵語講古界的泰鬥。於1925年出生於廣州市白雲區石井,1949年於廣州嶺南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對於從80年代走過來的廣東人來說,楷叔大名如雷貫耳。那句熟識的「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如同興奮針那般讓無數人為之血脈賁張、熱血沸騰,至今仍然在人們腦海裡揮之不去。
  • 五位廣東娛樂文化界的名人,他們才稱得上真正的粵語好聲音
    而就在幾天前,小編忍不住破例發了一篇吐槽了那些被同行業界稱之為真正的「粵語好聲音」、幾十年如一日同一音調的珠江臺配音員。本來還以為會招來一些罵聲的了,然而卻是破天荒的獲得清一色的聲援和好評。誰才能夠資格稱得上為真正的粵語好聲音呢?這個問題相信不同人心裡都有不同答案。現在小編就說一下心目中的五位真正的「粵語好聲音。」
  • 【慈師父講古】與牛耕地
    如遇到農忙時,還得和我們一起分擔農事,加上人人身體本就虛弱多病,辛苦自然不在話下。 尤其水田挲草(註:臺語「搓草」,也就是把外型跟稻子很相似的粺給拔除。稻田的除草,臺語講「搓草」,其實是「摸草」,把草連根拔起後,再塞回泥巴裡,成為肥料的一部份。)的時候,我們的手腳都浸在水田裡,經常會被水蛭吸得紅腫疼痛不已。
  • 細數那些廣東球迷熟識的粵語足球評述員,誰是你心目中第一講波佬
    李偉建是整個廣東粵語講波的鼻祖,人稱「四哥」,1982年李偉建畢業於廣州師範學院政史系,同年9月入廣東電視臺體育組。1983年他首次用粵語解說當時深受粵港兩地歡迎的省港杯足球賽,這也是廣東地區粵語解說賽事的開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偉建都作為廣東電視臺唯一的體育主持人。
  • 廣東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陳維聰和羅海文,誰是你心目中最差的講波佬
    羅海文,粵語足球評論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講波佬。1992年畢業於廣東電視臺舉辦的「第三期藝員培訓班」節目主持人專業的他隨後便開展了他的主持人生涯。他剛出道的時候在廣東電視臺主持過《家庭百事通》、《經濟90》、《搖錢樹》等 節目,1993年開始來到廣州電視臺擔任體育節目主持人,從此便成為專業的講波佬。到了2001年,他來到廣東體育頻道主持體育節目至今。在他長達27年的講波之路當中,他先後主持過包括世界盃、歐洲杯、奧運會、歐冠等等重大賽事,是迄今為止,在廣東地區最為活躍的講波佬之一。
  •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大公報》1957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 | 香港《大公報》1957.10講古(圖片來自網絡)凡是上了四十歲而年輕時曾在廣州住過相當時候的人,提到了「講古寮」,不但耳熟能詳,而且有不少人是身臨其地者;現在讓我把二十年前的回憶,約略記述起來,作為羊城的一段地方掌故
  • 奮豆講笑話「企鵝拔毛」,古老師快冷死了,小桂子的北極星拔毛
    在上期的漫畫中,奮豆送給古老師一個吹風機,用的時候直接把古老師僅存的幾根頭髮給燒沒了,這是吹風機嗎?明顯是大炮啊!小星最討厭的髮型,古老師變光頭,奮豆喜歡初音未來!而在本期的劇情中,古老師想要聽學生們講笑話開心一下,但是卻一路冷到底……奮豆的笑話古老師說,只要大家講笑話讓自己笑了,那麼就可以不用繞操場跑步了,而第一個上場的就是奮豆,這幾積極是害怕自己吃虧吧!但是奮豆講的這個笑話實在是太冷了,居然是企鵝拔毛的故事,這是想要冷死古老師嗎?
  • 講古迷、主帥迷、豪門迷,你是哪種懂球迷?
    講古迷想當年,這是講古迷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講古迷都有共通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喜歡世界盃,總是會用世界盃來衡量球迷資歷。還記得曾被講古迷問過,你看球多少年,當年齊達內用頭撞馬特拉齊,你又知道多少?要和他們打交道,就得熟悉那些曾經風光過的球星,就像是馬拉度納、亨利、齊達內等等。
  • 深圳,一個不講粵語的城市
    深圳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作為廣東城市,粵語卻幾乎消亡了面對其他廣東人拋來的一串粵語深圳人,只能尷尬地承認自己不會講越來越多人的說粵語,已經被深圳人拋棄了深圳,一個不需要講粵語的地方深圳,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卻聽不見幾句粵語。
  • 深圳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舉辦「榕樹頭講古仔,弘揚客家文化」活動
    在客家方言中,「講古仔」即是講故事。11月28日下午,深圳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黨建引領關愛成長「榕樹頭講古仔,弘揚客家文化」活動在葵湧下徑心籃球場舉行,吸引了200多位居民群眾以及老黨員幹部現場聽「古仔」。該活動由葵湧辦事處黨群服務中心、葵湧辦事處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葵湧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聯合主辦。
  • 閒話新造大番薯丨洪叔講古 讀懂廣州
    粵語中有這麼一句調侃人的話:「某某是個『大番薯』。」在廣東地區,這句話含貶義,意思是指某某人蠢笨,愚鈍。然而,今天我講的大番薯,是番禺新造種植的馳名四鄉的大番薯,它不僅好吃,還美名遠播呢。馳名四鄉的新造大番薯。
  • 尋找古獅1:北京最早的古獅在哪?圓明園被掠鎏金獅今在何處?
    北京有很多年代較遠的古獅。除了中軸線上的古獅,其他地方還保留著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古獅。比如:北京最早的古獅為閭城的唐代石獅;社稷壇南門的宋代石獅是從外地遷來的;圓明園中被掠奪的鎏金獅流失海外上百年後回歸祖國,被安放在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前;靜宜園東大門的一對銅獅前爪懸空,在北京城獨一無二……。
  • 漫威漫畫人物介紹:古一
    許多年前(至少500年),古一出生於喜馬拉雅山脈十分隱秘的卡瑪泰姬(Kamar-Taj)村,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農夫。他的好友卡魯(Kaluu)發現了魔法的秘密,並將魔法知識和古一分享,很快兩人都成了了不起的巫師。
  •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每個人都想無病無恙、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
  • 「穿梭孖寶」享譽廣東,天生一對的主持人:陳迪生與周慶文
    從此《穿梭孖寶》屹立廣播界長達25年,也成為了一個長盛不衰的電臺節目品牌。「孖寶組合」創下過多個成就記錄;廣州電臺收聽率最高,廣告收益最佳,獲獎次數最多等。陳迪生與周慶文2013年,陳迪生與周慶文還變身講古佬,全新演繹《西遊記》。
  • 歷史之古滇國消失之謎
    今天我們來講講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古滇國古,滇國聽著是不是耳熟?鬼吹燈,雲南蟲谷中胡八一闖的獻王墓就和古滇國密切相關。古人稱滇地為蠻荒之地,自古就籠罩一層神秘面紗,魑魅魍魎四處遊走,瘴氣霧繞山林。據說雲南蟲蠱之數的發源之地便是古滇國,滇國是一個崇尚巫術的國家。小說裡邊兒所描述的獻王就是當時信奉邪神的人為了避亂離開了古滇國,他們攜老扶幼遷移到瀾滄江畔的深山中生活。這部分人的領袖自稱為獻王,獻王這一支其實就是古滇國的分支,屬於崇尚邪術的族人。
  • 一部成就經方大家李可的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李可並非家傳,也非院校畢業,而且在某一時間,還坐過監獄,老子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在監獄中還真讓李可遇到奇人,贈送了部分手抄的醫書,這部醫書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出自川中名醫彭子益之手,四川自古稱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名人輩出,清末民國在中醫行就湧現出了火神鄭欽安吳佩衡,血證論的唐容川等,而彭子益編撰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淺顯易懂,根據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更替,結合人體氣血運行,獨創圓運動理論,經李可潛心研究,藉助臨床實驗,讓此書短時間內名揚天下,此書應該是講不少乾貨。
  • 粵語丨「甩繩馬騮」「麻甩佬」「甩底」究竟咩意思?同你細數粵語「甩」文化!
    粵語除咗有「雞」文化,「水」文化仲有「甩」文化!一齊睇睇粵語有幾「甩」?【甩肺】形容被人打得很厲害或指人十分勞累【麻甩仔】淘氣、頑皮的小孩;小色鬼【麻甩佬】貶稱粗獷、魯莽的漢子    【甩毛雞】形態醜陋的人
  • 粵語的特徵
    三覆疊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羅噃」、「一於系咁話嘅羅噃。」 多覆疊式,如「嘅啦嚇譁」。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多」(多少)、「幾時」(何時)則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有些現代粵語雖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異。上表中《尚書》「惟天陰騭下民」一句的陰騭,本指默默保護,後來則演化為功德之意。
  • 名人大講堂|拂袖風吹三千年,炫彩古蜀嘆王權:哲學名家傅小凡詳解古...
    古蜀文明之所以進入到我的視野和我的哲學,源頭是接受央視邀請錄製的一個系列——國寶迷蹤,涉及到了三星堆、金沙文化,也可能是在系統研究國寶的過程中,對古蜀文明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要講國寶的話,得有個入選標準。首先,必須是國家一級文物;其次,要有神秘感,要有謎。這個謎,我不知道,但我會根據我的學術背景,總結出我的觀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