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肺下氣,消痰止咳——紫菀

2021-02-07 燕語世界


【中文學名】

    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ataricus L. f.


【別稱】

青苑、紫倩、小辮、返魂草、山白菜



【分布區域】

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功能主治】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痺,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⑴祛痰作用:中醫認為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⑵抗菌作用: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並有對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⑶抗病毒作用:水煎劑在雞胚尿囊中對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⑷抑制腫瘤的作用:據報導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報導從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離出的環肽類化合物對S180有抗腫瘤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製劑不宜靜脈注射。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紫菀,觀其能開喉痺,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其亦言之過也。"


④《藥品化義》:"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裡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用。"

相關焦點

  •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之紫菀
    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裡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
  • 潤肺下氣止新久之咳的化痰能手——紫菀
    咳嗽有痰。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裡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用。"
  • 傳世中草藥:紫菀
    開洩肺氣化痰止咳紫菀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性質平和,長於開洩肺氣、化痰止咳。臨床上多與款冬花配伍使用,是化痰止嗽的佳品。《本草正義》中記載,「紫菀柔潤有餘,雖日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洩肺。...古今驗方1.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幹12克,麻黃6克,乾薑10克,細辛3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2克,甘草6克,大棗5枚,水煎服。適用於寒哮型哮症發作期。
  • 蟬聯止咳中藥榜單的前三甲,每一個都能強效止咳,你知道是什麼嗎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多注意保護自己的肺,儘可能不讓咳嗽找上門來。當然,實在沒撐住,被咳嗽這個「大魔頭」纏住了,也不用灰心,因為中醫自有妙計,各種止咳良藥,定能降服咳嗽這個「魔君」。那麼,究竟有哪些止咳的中藥呢?
  • 紫菀的功效與作用
    紫菀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和根莖,紫菀別名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牽牛、紫菀茸、關公須,紫菀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的功效,紫菀有治療咳嗽、肺虛勞嗽、肺痿肺癰、咳吐膿血、小便不利的作用,有實熱者忌服紫菀,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失血者非所宜,款冬為使,紫菀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紫菀畏茵陳蒿。
  • 每日一藥---紫菀
    【相關名】紫菀、紫苑、青苑、子苑、紫倩、蜜紫苑【產地】主產於河北、安徽、河南、黑龍江等地。氣微香,味甜、微苦。【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經。【性能特點】本品辛散苦降,溫潤不燥,專入肺經。善潤肺下氣、化痰止咳,凡咳嗽無論外感、內傷皆可酌投。
  • 幾杯代茶飲,止咳祛痰疏肝,咳嗽不再犯
    功能:止咳祛痰。用途:外感咳嗽久不愈;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喘不息。2、紫母茶原料:紫菀5g、貝母2g、知母2g、天冬3g、桔梗3g、綠茶3g。用法:用400ml水煎煮紫菀、貝母、知母、天冬、桔梗至水沸後,衝泡綠茶即可。衝飲至味淡。功能:祛痰化膿,清虛火。用途: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身體贏瘦;結核病。
  • '小郎中學醫記'第二部:紫菀
    爺爺說,像這種辮子紫菀,是紫菀中的極品。你從這些像辮子般的根須裡看到了什麼呢?小指月說,我看到了肺朝百脈。爺爺點點頭說,紫菀確實能夠理順胸肺滯塞,《本草正義》裡講,無論為寒為火,但見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皆有非此不開之勢。小指月說,也就是指紫菀能夠通肺氣,展布肺脈,使痰濁聚肺之勢散開。
  • 仲聖說藥 | 厚樸——化溼藥,具有燥溼消痰,下氣平喘之效
    溼滯傷中,脘痞吐瀉本品苦燥辛散,既能燥溼,又能下氣除脹滿,為消除脹滿的要藥。治療溼阻中焦,脘腹痞滿,嘔吐洩瀉。2.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本品可行氣寬中,消積導滯。治療積滯便秘。3.痰飲喘咳本品能燥溼消痰,下氣平喘。
  • 藥性歌括四百味36:百合、秦艽、紫菀、款冬花
    下血骨蒸。大便出血,痔瘡下血可以考慮到用秦艽。骨蒸勞熱還有一些食積疳積發熱的。秦艽很管用。   然後找到一個醫生,醫生給他開紫菀好幾十克,一開給他,他吃第一劑大便就很通暢。   其他醫生看了不解說,紫菀它是治肺的,怎麼能通大便?
  • 這種植物,化痰止咳、平喘,請您識別,若長在你家路旁,別當雜草
    紫菀,味辛、苦,性溫,功效潤肺氣、下氣,化痰止咳,故而中藥教科書《中藥學》將其列入止咳平喘類,謂紫菀用於咳嗽氣逆、咯痰不瘀、以及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各種類型症狀的咳嗽,但未論及其通便功效。大家都知道紫菀有潤肺止咳的妙用,古人有言:凡排痰藥,皆可移作排膿藥;凡鎮咳藥,多可移作輕瀉藥,所以紫菀還有通便之效。
  • 紫菀功效與作用《中草藥常識》
    氣微香,味甜、微苦。化學成分:根含無羈萜醇、無羈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揮髮油中含毛葉醇、乙酸毛葉酯、茴香醚、烴、脂肪酸、芳香族酸等。性味:辛,苦,溫。歸經:歸肺經。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禁忌:有實熱者忌服。
  • 橘皮生薑湯止咳化痰
    氣香特異,味辛辣。生薑植株體生薑藥性:"人身之氣,清陽左升於肝脾,濁陰右降於肺胃。胃土衝和,氣化右轉,則辛金清降,息息歸根;壬水順行,滴滴歸源。霧露灑陳,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瀆注瀉,是以下不虛空而上不壅滿。肺胃不降則氣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閉,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於是痰飲喘嗽、噁心嘔噦之病生焉。
  • 它生於冰雪,善養肺「抗毒」,溫而不燥,潤而不寒,散邪而不耗氣
    中醫文化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總結出很多應對這種「戾氣」的方法,比如有一物它生於冰雪之地,而有純陽的特點,善於養肺「抗毒」,重要的是它的特點是溫而不燥、潤而不寒、散外邪而不耗正氣。這一物就是款冬花,在中原地區比較常見,每年冬季冰封之前都可以挖取,李時珍在著作中就提到因為款冬花生長在冰雪的冬季而得名,「冬」乃「凍」的諧音。
  • 射幹: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氣微,味苦、微辛。【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痰,利咽。主治熱毒痰火邰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具抗菌、抗病毒、消炎作用,對治療病毒性咽喉炎有很大意義,特別用於治療喉頭痙攣水腫效果較好。此外,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感冒、氣管炎、慢性胃炎療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