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生前138封書信出版,再現其武術哲學與浪漫多情的性格

2020-12-21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年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7月20日,也剛好是李小龍逝世47周年忌日。《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近期出版,書中收錄了李小龍的138封信札,這些書信呈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豐富浪漫的情感生活,也呈現了在他身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

撰文丨唐山

「倘若你想在功夫上有造詣,那就得摒棄一切傳統武術的糟粕,直取武學精簡、直接的本質。你言及的那些武術家,他們所傳授的招式和傳統技法,全是『有組織的抱殘守缺』,只會誤人子弟,害他們脫離實戰。」

如果「一代宗師」馬保國能更早讀到這段話,大概就不會貿然去參加比賽,用自己的臉三次狠狠地痛擊對方的拳頭了吧?可惜,馬保國晚了一點。

這段話來自1966年4月18日,李小龍寫給木村武之的信。木村是李小龍的親傳弟子,此前練習柔道,因幾次被摔傷,喪失了練武的興趣。木村認識李小龍時,已35歲,而李小龍才19歲。李小龍曾要求弟子,不得以截拳道的名義開武館,只能小範圍傳授,卻允許木村開武館。可見,李小龍對木村極為信任、傾囊相授。

這封信被收入《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書中,讀者也可見一個多元的李小龍,帶給讀者全新認識。

《李小龍信札: 功夫、表演和生命》李小龍著,李倩譯,後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1

書信印證了李小龍起伏跌宕的人生

李小龍的生命短暫,但幾起幾伏。從艱苦的留學生涯到為成名苦苦掙扎,再到成名後突然精神垮掉,盡呈現在書中,許多細節頗為生動。

1959年4月29日,18歲的李小龍赴美留學,在船上,他給同伴寫信道:「我上船後結識的第一位朋友是個印度人,我們相談甚歡。他請我教他恰恰舞。」李小龍學過此舞,到美國後,一度教舞維生。在信中,李小龍抱怨道:「船上的酒吧喝什麼都要錢,就連可口可樂也不例外,我情願喝自來水。」洗澡時,因不知可調節水溫,李小龍「越洗越熱,燙得我都受不了了」。

在書信中,曲折地傳達出李小龍不同時期的心態。

比如在1972年11月的《致麒麟》中,李小龍寫道:「當你用一雙慧眼審度自己的人生時,無疑會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屬虛影、淺薄異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

麒麟即小麒麟,本名陳元宗,從小與父親在粵劇舞臺演出,與少年時代的李小龍交好,二人與奀仔、光仔自稱「龍城四虎」。李小龍在美取得一定名聲後,曾回香港,經陳元宗幫助,在電視臺表演過截拳道。因無法接受邵氏公司提出的、每部影片僅2000美元的片酬,李小龍悵然離港。在後來的《猛龍過江》中,陳元宗曾義務出任武術指導。

寫這封信時,李小龍正籌拍《死亡的遊戲》,在工作、生活、人際關係上遭遇巨大壓力,這部影片第二年2月便放棄了。從《致麒麟》最後一句:「多言一句:內在能量與外在體力能引導你實現畢生所願——將你生而為人的責任落到實處。」表面看,是在談武學,但不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況味,儼然是寫給身處困境、欲去還留中的自己。

一些書信堪稱歷史的見證。

李小龍主演的《死亡的遊戲》劇照。

1973年7月20日,在《致阿德裡安·馬歇爾》中,李小龍寫道:「八月二十五日,我會和琳達(李小龍的夫人)在洛杉磯碰頭,然後就著手準備返港,但願一切順利。」

阿德裡安·馬歇爾是李小龍的律師,李小龍希望赴美期間,與他討論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問題。這封信發出幾個小時後,李小龍去世。7天後,馬歇爾才收到這封信。從信中看,李小龍的赴美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顯然,他沒想到自己會猝死。生命如此無常,讀罷令人唏噓。

2

愛妻子的大英雄VS處處留情的風流客

值得注意的是,提起李小龍,他的妻子琳達經常被忽略。

一方面,琳達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與李小龍的愛國者、中華武術代表的「人設」不太契合。另一方面,李小龍死後,琳達嫁給李的弟子湯姆。因湯姆寫了一本關於李小龍的書,引起琳達不滿,二人離婚。1991年,琳達又嫁給了股票經紀人詹姆斯,這段婚姻也以離婚收場。如果把琳達只看成李小龍的配角,她的後半段人生顯然沒給李小龍添彩,所以人們選擇了集體無視。

李小龍有過很多情人,婚前有喬(菲律賓人)、露易絲、艾美(日裔),婚後在坊間傳說較多的有苗可秀、丁佩,李死在丁的家中,這更讓人覺得琳達可有可無。

然而,在《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中,至少有一半信件是寫給琳達的。很長一段時間,李小龍為了成名,四處漂泊,卻屢屢碰壁,在信中,琳達是經常被迫聽他抱怨、傾訴的那個人。

李小龍與妻子琳達。

書信可證,李小龍確實比較多情。

李小龍到美國後,先上高中,其間似乎有一段戀愛,在信中,他充滿套路地寫道:「最近,我常常去看電影,藉此自我安撫、自我激勵。」接下來,他筆鋒一轉,希望那個女孩和他一起去接受「自我安撫、自我激勵」。

在愛迪生職業學校期間,李小龍又愛上了同學黛安娜,還給她抄寫了《中庸》裡的句子:「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與琳達婚後,李小龍討好夫人的主要方式,是「買買買」。

在書信中,李小龍經常表示「替你(指琳達)挑些衣裳,跟我說一下你的衣服尺碼(胸圍等等)」「跟我說一下你的頭圍和假髮尺寸」,這可能也是一個巧妙的方式,讓琳達繼續給他寫信。當時香港物價很便宜,一套假髮只需350—450港幣,比美國便宜一半。

在給琳達的信中,李小龍談工作的內容較多,比如自己正在爭取哪個角色,即將和誰籤約,很多努力以失敗告終。那麼,為什麼李小龍要大談還沒成功的事呢?為什麼要在信中反覆吹噓自己的成績?

1971年6月6日,李小龍在寫給琳達的信中,說:「下一期《黑帶》雜誌的封面人物是我。有空買來看看吧,沒準你會覺得很有趣。」在另一封寫於1971年的信中,李小龍說:「寫這封信是想跟你說以下幾件事:1、《盲人追兇》大獲成功,只要我演的角色一出現,立馬就能引起熱烈的反響……」

這些信透露了在李小龍內心的某種脆弱——他特別渴望得到最親近、最信任的人的讚賞,而琳達就是那個人。在信中,李小龍如此頻繁地提到他和琳達的孩子,並把兒子的畫寄給琳達。李小龍對溫情有近乎痴狂的渴望,這可能與他的父親過於嚴厲有關。李小龍拼命工作,讓自己異常忙亂。他始終覺得沒能滿足父親的期望。這份歉疚感讓李小龍比常人更有野心,也讓他更難擺脫情感的糾纏。

於是,出現了兩個李小龍:一個是愛妻子、愛孩子的大英雄,另一個則是左擁右抱、處處留情的風流客。

李小龍經典銀幕形象。

3

李小龍的武術哲學:

功夫的最終目標是精簡

在《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中,李小龍多次談到自己的武術哲學,這顯然是書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在與木村武之、李俊九(美國跆拳道之父)、弗雷德·佐藤(柔道家)、李鴻新(早期弟子)等人的通信中,李小龍表達了他頗具穿透力的智慧。

1966年6月21日,在給威廉·多茲爾(電視劇《青蜂俠》的製片人,李小龍因參與此片而成名)的信中,李小龍寫道:「功夫的最終目標是精簡——以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達自我——表演也大同小異。」

在同年致維姬(一名《青蜂俠》的影迷)的信中,李小龍表示:「劈板碎磚只不過是些表演特技罷了,不值得刻意練習,更何況是像你這樣的女孩子。練習的目標應以真正的武術技巧為主,如果你想要砸碎什麼東西,用錘子便是。」

手持雙截棍的李小龍。

在1966年4月18日寫給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龍曾對「合氣道」做出評價:「那根本不切實際。箇中高手或許也是有的,但他的力量唯有在與同門過招時才能體現出來,只有那樣的對手才會配合他,為他體內的『流動之氣』所左右。」這段話,顯然也適合評價「太極大師」閆芳。

雖然傳統武術一直想徵用李小龍,但從書信看,李小龍不太信任傳統武術,對運氣、絕招、神功等,一概嗤之以鼻。相反,他更看重快速、力度、合理性,強調在實戰中有用的才是武術。李小龍早年練習太極拳,後來練習詠春拳,但他一直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問題,與刻意強調他是傳統武術的繼承者,迥然有別。

李小龍與詠春拳宗師葉問。

其實,李小龍不僅關注武術哲學,還是「細節控」,連服裝、木樁製作、武館內部陳設、武館標誌設計等瑣碎小事,也會不斷過問。在香港時,少年李小龍是標準的學渣,但從書信看,他後來涉獵極廣,閱讀量驚人。在給李俊九的信中,他引用了自己寫的一首詩,節錄如下:

人多渴望出人頭地卻唯恐失敗,淪為庸人然而,我們能行我們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唯信者、行者,功成名就而疑慮之人不過遠遠注視、望塵莫及

香港「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銅像。

成功者必須跨越自己所知的一切領域,即使做不到最好,也要盡力。李小龍不是詩人,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影帝,甚至不是拳擊冠軍,但能把這些都融合起來,恐怕只有李小龍一個人,所以他走向不朽。

本文為獨家原創稿件。撰文;唐山:編輯:徐偉;校對:王心。未經新京報書評周刊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夜讀|武學探索與哲學思考,你所不知道的李小龍
    而這封信,是《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一書收錄的最早的一封李小龍書信,同時配有他在香港聖芳濟書院念書時的登記卡,上面有他泛著青澀笑容的照片,非常珍貴。若問李小龍的師承,你八成會說葉問。對,又不全對。其實,武學奇才李小龍有著曲折卻勵志的成長之路,真的是博取眾長,又開拓創新。
  • 「所有武術訓練,皆為了塑造完整的人」 李小龍的精神遺產
    這封信出自2020年6月出版的《李小龍信札》,此書匯集了李小龍從赴美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15年時光中,寫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138封信札。由於當時的跨洋長途電話費非常昂貴,李小龍養成了給家人、朋友和同行寫信的習慣。「在這些信件中,讀者可以看到李小龍的成長、轉變以及對特定事物的看法,包括他的人際交往和武學理念。」
  • 李小龍親筆中文信首次現世!
    廣州日報報導,今年11月27日是「功夫皇帝」李小龍誕辰88周年,記者昨日前往佛山市博物館葉問堂,看到在為李小龍師傅葉問建立的紀念堂內,陳列了一系列李小龍生前的照片和他所編著的書籍等
  • 李小龍為什麼會大受追捧?武術和電影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在這
    1972年,李小龍以「截拳道宗師」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名人堂,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武術界的重要地位。李小龍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局限於某一種武術的門派觀念中,能夠博採眾長,將東方的傳統武術與西方的現代格鬥技術巧妙結合在一起,更進一步創立出自己的風格。
  • 李小龍:哎,成天拳打腳踢的,弄得我疲憊不堪
    此前出版的《李小龍信札》收錄了他生前138封信,給家人、朋友、同行,而他們的名字也大名鼎鼎:香港影星曹達華之女曹敏兒、電影演員小麒麟、葉問弟子張卓慶、「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華納兄弟前總裁泰德·阿什利……信中除赤子的拳拳之心,還有「功夫之王」鮮活可愛的另一面,比如對向自己求教武功的女性粉絲說,
  • 如果李小龍還活著,今年已經80歲了,他還會是一代武術宗師嗎?
    已故去近半個世紀,李小龍已經成為一個偶像符號,他對現代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至今仍在繼續。李小龍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
  • 李小龍與 Hip-Hop:「水」的哲學
    李小龍除了出現在大熒幕上之外,他在60年代就在美國開了武館,傳播起了武術以及相關的哲學思想,其中所包含的獨特的社會學以及解放意識被黑人群體所推崇。 「李小龍的教誨超越了物理武術,他充滿了哲學和覺知。他的名言『Be Water my friend』意義深遠,涉及多個層面。
  • 葉永烈遺作《絕筆·絕響》系列出版,140位名人書信再現時代情懷
    近期,天地出版社出版葉永烈遺作《絕筆·絕響》系列,再現一個時代的情懷。葉永烈以高產著稱,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葉永烈晚年轉向從事當代重大題材紀實文學創作,也因此與眾多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乃至境外友人有著書信交往和採訪經歷,積累了大量歷史和書信資料。
  • 李小龍生前的8大弟子,現今大多數都處於世界巔峰
    李小龍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武術,是一代武術宗師的同時也是功夫片的開創者,和他的師傅葉問一樣,李小龍的一生也收了幾個有天賦的弟子,但是由於李小龍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美國,因此收的幾個弟子大多也都是美國人。
  • 焦點人物:李小龍|李小龍到底有多強?李小龍驚人的「背部聖誕樹...
    說起截拳道可能很容易去理解成為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又或者是太極拳,形意拳詠春拳等等武術搏擊門派,拳術種類等等,而實際上李小龍本人在其寫的著作,還有記錄片,訪談等等多次強調的是他所說的截拳道根本上並非他自創的一門武術,李小龍本人一直是反對所謂門派武術的區分以及約束的。如果說截拳道是李小龍開宗立派,也就等於是李小龍自己又創造了一門武術,等於自食其言了。
  • 老子、李小龍:集百家之長的截拳道裡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思想?
    但在武術、電影之外,卻鮮少有人知道李小龍在哲學上的成就,他曾在華盛頓大學修習哲學,在談及自己對哲學的興趣啟蒙時,他曾經這樣說道:「我之所以選擇哲學專業和我童年時好鬥的性格有著直接關係,我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勝利之後是什麼?為什麼人們如此渴望勝利?榮耀又是什麼?什麼樣的勝利是光榮的?」
  • 李小龍與 Hip-Hop:「水」的哲學
    而在一眾的功夫電影裡,在那個年代最知名的莫過於是李小龍了,可以說在那個年代他們的偶像除了拳王阿里以外,最崇拜的便是李小龍。李小龍除了出現在大熒幕上之外,他在60年代就在美國開了武館,傳播起了武術以及相關的哲學思想,其中所包含的獨特的社會學以及解放意識被黑人群體所推崇。
  • 李小龍信件曝光,傳統武術是假把式?這很現實
    導語:李小龍信件曝光,傳統武術是假把式?這很現實說實話,當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也不敢相信,這是李小龍親自說過的話,這簡直就像是信仰破滅的感覺,中國武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最近A站的某位朋友曝光了一封信件,這封信件的撰寫人是知名的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他曾經給自己的好朋友威廉寫的一封信中,在這封信中,充滿了李小龍對中華武術的失望,直言都是假把式,包括自己所學過的詠春。
  • 李小龍截拳道第三代傳人 張傾城 勵志發揚截拳道
    有人說,截拳道是李小龍個人的,已經隨李小龍而去,我很贊同前部分的說法,截拳道是李小龍個人實戰經驗,個人生活哲學,他那極為豐富的實在經驗和博學的功夫理論知識以及經典的哲學思想促成了截拳道的形成。但是後半部分說法未免十分的過激,截拳道雖然是李小龍創立,但是他生前已有很多親傳弟子,比如伊諾山度,木村武之和嚴鏡海等得到了他的真傳。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摘要】致盧格的三封書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初創時期的孕育過程和具體發展。馬克思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有其歷史必然性,這是馬克思本身所具備的一以貫之的批判的革命精神和始終立足於具體的現實的革命實踐所決定的。
  • 李小龍輕鬆佔據世界七大武術家之首!
    此由世界武壇權威雜誌評出:1、李小龍:截拳道創始人。 2、丹-依云:風雲人物,軍人背景,為精修空手道、柔道、合氣道及劍道的名家。 3、山口吾誠:空手師範,山口剛玄之子。 4、山田吉光:合氣道大師。
  • 李小龍生前最後一段經典武打電影鏡頭,此後畫上句號,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著名華人武打電影演員和功夫巨星、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UFC開創者,MMA之父,截拳道之父,雙節棍之父,亦是「功夫片」電影始祖,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了之前功夫動作片的虛假以及香港明星氣質的萎靡,開創了華人進軍好萊塢的先河,也是最早引入西方搏擊思維、招式與中國武術相融合的武術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數美國人為這個中國明星痴迷。
  • 李小龍最得意的徒弟:96歲高齡仍為師守墓,從不用武術為自己牟利
    李小龍最得意的徒弟:96歲高齡仍為師守墓,從不用武術為自己牟利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作為一個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大國,中國的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愈發深遠。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歡春節,喜歡普通話。
  • 李小龍和弟子伊諾山度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1983年榮獲「武術導師獎」,第三次是1988年再次榮獲「傑出武術家綜合獎」,第四次則是1996年榮獲「傑出武術家特別獎」),同時亦是李小龍當年的三種格鬥藝術(詠春拳、振藩功夫和截拳道)中截拳道的傑出代表。
  • 93歲日本老人每周一次給李小龍掃墓,稱要為其守終生,他為何如此
    李小龍是一代武術宗師,將中國功夫帶向了世界,可惜他在33歲就英年早逝,他死後,世界各地的影迷悲痛萬分。木村武之很喜愛武術,自己修習過柔道,但都是自己私下習武,找人切磋過2、3次,都以受傷告終,有一次還摔斷了胳膊,這讓他非常受打擊,很久沒有再練習武術,幾乎放棄了習武。木村武之曾經經營了一家超級市場,有很多顧客知道他喜愛武術,向他推薦,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年輕人,武功如何了不得。木村武之開始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也見識過不少中國功夫,什麼厲害的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