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位於靜安區膠州路安遠路又添一座靚麗的街心花園——音花園」 新民晚報記者 楊建正 攝(下同)
今年國慶長假,氣候宜人,不少市民都去各大公園遊玩,8天內城市公園接待遊客突破628萬人次。不過,家住淮海路的周先生唯獨看中了家門口的聶耳綠地,每天都要帶孩子來散步。「這塊綠地從我搬來時就有了,以前綠地裡的廊架是我們休閒的好地方。」周先生笑著說,「綠地改造後剛開放,鬧中取靜,離家也近,國慶不用去大公園『軋鬧猛』了。」
口袋公園補充綠意
像聶耳綠地這樣的街心花園,被上海市民親切地稱為「口袋公園」。「十三五」期間,上海致力於打造「身邊的綠意」,截至9月底,219塊街心花園、1093公裡綠道「小而美」,406座城市公園、7座郊野公園布局愈加合理。相比五年前,上海城市公園數量增長一倍有餘,已建成公園綠地2.1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7.6平方米增加到8.4平方米,綠道更如同藤蔓般快速增長,達到人均近半米。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申城美成了一座大公園。
修葺一新的聶耳綠地,位於淮海中路、復興西路、烏魯木齊中路交界處,這也是徐匯區今年重修開放的街心花園之一。紅楓、北美海棠、白玉蘭等新種的開花色葉樹種錯落有致,五彩斑斕的草花叢與遮天蔽日的香樟相映成趣。漫步公園,線條簡潔的長椅替代了原來的廊架,設計更通透。
更令人驚喜的是,綠地雖小卻極富文化內涵。1992年紀念聶耳誕生80周年之際豎立的「聶耳銅像」仍完好保留,地面的箭頭遙指近900米之外的田漢綠地,將兩位國歌締造者聯結在一起。
按相關建設技術導則,口袋公園面積一般在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可分為觀賞遊憩型、歷史文化型、風貌標誌型三種。作為城市公園體系的有力補充,截至9月底,「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提升改造219塊街心花園,總面積約77.3萬平方米。南浦大橋下的藍調花園、膠州路音花園、衡山路高安路以秋色葉為主題的街心花園等,都成為周邊居民休閒健身最佳去處。
綠鏈串起品質生活
若說街心花園是一顆顆綠寶石,那串起寶石的條條「綠鏈」,更令市民得以穿行於綠意中。
從2015年開始,上海啟動規劃綠道網絡,編制綠道建設導則,2016年開始平均每年以200公裡的速度快速增長。規劃中,至「十三五」末全市綠道總量要達1000公裡,而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綠道已達1093公裡。短短5年間,人均已享有近半米綠道。
這些綠道,很多都在家門口,市民出門就能走進林間。今年剛全線竣工的虹口區廣粵路綠道,就在周邊居民中小有名氣,2.8公裡的綠道串聯起了10個風格迥異的街心花園,既有種植近10種萱草的「金萱園」,也有專為孩子增添攀爬運動場地的「彤趣園」。綠道經過多所學校,校門處的綠道增加了寬座椅,讓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歇腳。原本難以走入的密林被抽稀,架空鋪設了木棧道,既給樹根留下排水空間,又讓小動物能從下層穿行。
千餘公裡綠道,連起的是一個個軌交站點、一座座街心花園、一處處人文景觀、一個個村落街區。市級、區級、社區級三級綠道系統各有特色,有的「天然來裝飾」極具野趣,有的「螺螄殼裡做道場」曲徑通幽。廣袤的生態網絡不僅是「綠色動脈」,更是上海市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便捷「文脈」。
圖說:申城的欒樹正值最佳觀賞期
豐富色彩點綴街區
在綠意盎然中,上海街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色彩。尤其是這幾天,秋色怡人——欒樹已到最佳觀賞期,一簇簇的紅果實如同小燈籠;原本夏季開花的紫薇花期被精準調控延長,仍在外灘等區域盛放……無論是公園綠地還是綠道林帶,更多「新貴」色葉樹種和開花植物的助陣,讓「春花秋色」的美景在上海街頭出現。這,也是城市從「綠化」到「彩化」的生動實踐。
在申城,林蔭道總數已達264條,總長超258公裡。然而,當多年前第一次創建林蔭道時,行道樹種只有懸鈴木、香樟、欒樹3種。如今,已增加到懸鈴木、香樟、欒樹、櫸樹、無患子、珊瑚樸、臭椿、樸樹、日本晚櫻、水杉、廣玉蘭、烏桕、重陽木、金絲柳、銀杏、中山杉等十多種。今年春天,位於楊浦區的上海首條櫻花市級林蔭道江灣城路上,一場「落櫻不掃」讓整條路美成了仙境,城市也更詩意棲居。
此外,一批「久經考驗」的花草也點綴著申城街頭,二月蘭、冰島虞美人、喜林草、天竺葵等裝點著春天,安吉拉月季和薔薇則在初夏已爬上了圍牆。市民在街區漫步,轉角就會遇到驚喜,幸福感滿滿。
新民晚報記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