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這一段諸位好好自己參去,將來不要找別人了,要修道找本師沒有錯

2022-01-24 禪修前之準備

你怎麼靜?「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

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動亂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囉!那也未必盡然。不必陳義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論地說,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趨勢;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動亂愈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

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裡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裡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乾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科學上、物理上,常用「水平」這兩個字;水平這一句話,首先出現在《莊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說這個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做水平。水有一點點傾斜就會流動。「其可以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達到此心定下來,不一定盤腿,而是這個心像止水一樣,不流動了。什麼叫做定?什麼叫做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個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樣停止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樣平靜。在臺灣這裡,我沒有出去走過,沒有看見,像我們江浙一帶,水綠山青,古人的詩,「為愛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這一帶的山水。這種一清到底的水,就叫做澄波。有時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綠的青顏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綠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發青綠色,同樹一樣,那非常好看。看了這一種水,心境自然會清涼了。

所以說,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無郤」,日夜都是在這種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養。莊子很明顯地告訴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雜念妄想都沒有了;喜怒哀樂的水不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了喜怒哀樂,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佛經上告訴我們靜坐的方法,開始像一杯水一樣,這一杯水是渾濁的,慢慢自己感覺到了,不靜坐還好,一靜坐以後,思想雜念反而特別多。有人問佛,佛說這是當然,一杯水擺在那裡,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時候,就看到灰塵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塵泥渣都沉到底了,然後倒掉這些泥渣,水完全變清了。那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講的,莊子的時間當然比他後一點,但那時中印文化還沒有交流。莊子講出這個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要人們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養,道德就充實了。他這個說法,與釋迦牟尼所說卻是相同的。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內在的心境,永遠保持這個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響。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罵你也好,恭維你也好,乃至看到得意失意也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說,打坐時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時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數。要能夠入世,要能夠做事,喜怒哀樂都有,而自己那個心境的修養,等於一杯清水擺在那裡,沒有動過。所以有這種修養,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從外形上是沒有辦法了解的。玄奘法師有八個字說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老子曰: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人的學問修養、身心狀況,如何才能達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境界呢?只有一個辦法,好好在混濁動亂的狀態下平靜下來,慢慢穩定下來,使之臻於純粹清明的地步。以後世佛道合流的話來說,就是「圓同大虛纖塵不染」,不但一點塵埃都沒有,即便連「金屑」,黃金的粉末也都找不著,務必使之純清絕頂。

同時,我們還要認清一個觀念。什麼叫「濁」呢?佛學在《阿彌陀經》上有 「五濁惡世」之說。因此,我們古代的文字,也常描寫這個世界為「濁世」。例如形容一個年輕人很英俊瀟灑,就說他是「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相當現在穿牛仔褲的年輕小夥子,長發披頭,眼睛烏溜溜,東瞟西瞟,女孩子暗地裡叫聲「好帥」一樣。

生長在世局紛亂,動蕩不安的時代裡,我們靜的修養怎樣能夠做到呢?這相當困難,尤其現代人。人類內在思想的紊亂,和外在環境的亂七八糟,形成正比例的相互影響,早已不是「濁世」一詞便能交待了事了。什麼「交通汙染」、「噪音汙染」、「工業汙染」、「環境汙染」等等後患無窮的公害,又有誰能受得了?

因此,「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誰卻能夠在濁世中慢慢修習到身心清靜?這在道家有一套經過確實驗證的方法與功夫。譬如,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這是一個方法。然而,由濁到靜,由靜到清,這只是修道的前三個階段,還不行。更要進一步,「孰能安以」,也就同佛家所講的修止修觀,或修定的工夫,久而安於本位,直到超越時間空間的範圍,然後才談得上得道。

這等於儒家的曾子所著的《大學》注重修身養性的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同一個路線,只是表達不同而已。如果我們站在道家的立場,看儒道兩家的文化,可套句老子的話作結論:「此二者同出而異名」。

然而,由濁起修,由靜而清,由清而安,這還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動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否則,那只不過是小乘的境界罷了。只管自己,未能積極濟世,自己一個人躲到山上靜坐一萬年,那又與龐大的人群有何相干?因此,還得 「安以動之徐生」,由道體上起種種妙用。

此處的「動」,不是盲從亂動,不是濁世中人隨波逐流的動,不是「舉世多從忙裡錯」的亂動。世上許多人鑽營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生生不息。我們也可以說一句俏皮話,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寶吧!老子把做工夫的方法,修養的程序與層次都說了,告訴你在靜到極點後,要能起用、起動。動以後,則是生生不息,永遠長生。佛家說「無生」,道家標榜「長生」,耶穌基督則用 「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義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卻用了一個 「徐生」來表達。

「徐生」的涵義,也可說是生生不息的長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這個觀念很重要。等於能源一樣,慢慢地用,儉省地用,雖說能源充滿宇宙,永遠存在,若是不加節制,亂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動之徐生」,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從容,怡然自得,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這也是修道的秘訣,不一定只說盤腿打坐才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道理。

不過,太懶散的人不可以慢,應快兩拍,否則本來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為了修道,再慢一拍,那就完了,永遠趕不上時代,和社會脫了節。

「徐生」是針對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這個時代,更為需要。社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天天分秒必爭,忙忙碌碌,事事窮緊張,不知是為了什麼,好像瘋狂大賽車一樣,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動之徐生」。如果做生意的話,便是「動之徐賺」。慢慢地賺,細水長流,錢永遠有你的份;一下賺飽了,成了暴發戶,下次沒得賺,這個生意就不好玩了。「動之徐生」,所可闡述的意義很多,可以多方面去運用。淺顯而言,什麼是「動之徐生」的修道功夫?「從容」便是。生命的原則若是合乎「動之徐生」,那將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為,能慢一步蠻好的。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要研究一下,我們這個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大家現在認為我們現在是活人,其實啊,再過幾個鐘頭,我們都是死人,今天已經死了,一睡覺的時候這一天死掉了。我們念念也在生死,晝夜是個小生死,一晝一夜,晝夜就是白天黑夜之間了,一念之間生滅就是一個生死。我們坐在這裡,身體上這個細胞新陳代謝,隨時都在新陳代謝、都在生死中,所以生死在一念。普通認為了生死,哎呀,打坐坐得好啊,走的時候還會說偈子喲,還會耍花樣,叫了了生死,了生死就是了現在當下一念,最重要,這是根本。

你把現在的生滅心,不管它,並不是停止它,「依不生滅」,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滅的,這個是重點了,我再給大家講講清楚一點啊。不過我沒有本事講得清楚,因為我沒有得道,亂講,你們要真聽啊,因為我亂講你真聽你會悟道。我可沒有道,真的喲,我這個話真語者,實語者,我絕對沒有道,你們有道。所以好好聽,現在不要看我,也不要聽我,把眼睛閉上聽。真的,現在我在講話,你眼睛閉著不是聽清楚了嗎?這是生滅心。你知道自己「我現在他講什麼聽得很清楚」那個是不生滅的,不曉得你懂不懂?不懂我就收回,等於我沒有講。你坐在這裡,你看我在講話,你眼睛閉著都聽得很清楚啊,聽得清楚這個是生滅心啊,但是在這個生滅心聽清楚這個中間的作用,有一個知道自己現在聽得很清楚,他講的什麼,那個沒有動過,那個是不生滅的自體,你注意喲,你抓住這個就恭喜你了。我沒有道,你不要認為我懂這個啊,我是亂講的,可我亂講,你不要亂聽啊,你真聽就有辦法了。他說你要學佛第一步,抓住這個以不生滅「圓湛性成」,剛才我講的那個作用,你聽也聽到,閉著眼睛,聽到是生滅心,你也同時知道自己聽到,那個沒有動搖過,那個東西是圓滿的,無所不在。「湛」,乾乾淨淨,象清水一樣清極了,所以講話聲音它都聽得見,它自己一點都沒有動過清淨的。「圓湛性成」,那個自性就是這個樣子的,那個聽聲音的自性啊,觀音法門那個自性它本來就是圓成實相,圓滿性澄。

「以圓湛旋其虛妄滅生」,你注意喲,你保持這個境界清清湛湛,「湛」,很清淨,你就是這樣保持,你也不要用個心去保持,哎喲,我現在懂了一點,哎呀,糟糕,等一下下課不要掉了,就糟了,這又是妄想生滅心,不要起這個生滅心,你就很自然,隨時都有,乃至你坐車也有,走路也有,做生意的時候,賣豬肉一邊剁下去一刀,然後多少錢,三塊錢,趕快拿來,那個還是清楚的。那個湛,湛然自性,清清湛湛,所以《楞嚴經》阿難不是第一句話,「妙湛總持不動尊」,清湛的,那麼你保持自己這個清湛的自性,「旋」,注意這個旋,它會倒轉來,迴轉來了,「旋其虛妄滅生」,倒轉、逆轉,倒轉把這個虛妄生滅,你只要保持這個清淨,等於一杯水一樣,你擺在那裡不動嘛,慢慢那個泥巴沙子都沉澱下去了嘛,佛告訴你就那麼簡單,他是傳法給你喲。也不要你念咒子,也不要你念佛,也不要你練氣功,他說你就那麼保持這個,「旋其虛妄滅生」,慢慢慢慢,這個心又亂,亂就比較靜一點,靜一點慢慢慢慢減小一點,水一樣慢慢「伏還元覺」,注意四個字喲。慢慢慢慢,那個泥巴沉澱伏下去了,沉下去了,都沒有了,妄想煩惱都沒有。你不要歪起個眼睛在想,這一想又是煩惱了,見濁。哎,你不要想嘛,叫你不要妄想,偏要去想,「嗯,這是什麼道理呀,」完了,見濁。又把你攪亂了,叫你不要濁啊,不要髒啊,湛是乾淨,清清淨淨。「伏還元覺」,這個沉渣子煩惱一伏下去以後,本來自性、本覺自性就現前了,就會明心見性了。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注意喲,佛在這裡完全傳給你了的喲,釋迦牟尼佛親傳的喲,你不管密宗啊,顯教啊任何的宗教,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佛法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得元明覺」,那麼你把這個沉渣子,煩惱沉澱,這個清淨下去了以後,慢慢就明心見性了,你可以得到元明覺。元:是本來的自性,光明的、本覺的,那個是不生不滅自性,那麼你基本啊,初步學好了,學佛的第一步,「為因地心」,你先要認清這個,入手才沒有錯。這個因地心拿到了,你慢慢天天練習,行住坐臥,也照樣做人做事喲,並不是叫你不要做人,哎喲,我拿到了這個,好象抱到了個金娃娃一樣,一天到晚抱,抱緊了會抱死了的,放鬆了會飛掉的,這個東西很怪喲。你就也不抱緊也不放鬆很自然的,做人還是做人,吃飯還是吃飯,此心永遠保持清明。然後嘛,這個是功夫了,功夫,什麼叫功夫?以這個因地,第一步加上時間加上練習,加上慢慢慢慢修行到家了,「圓成果地修證」,可以證果了,證佛的果。低一點證個菩薩果,再差一點也得個羅漢果,再沒有得個梨山的蘋果也可以呀,總有一個果吃嘛,你不要搞了半天沒的果,這是圓成果地修證。下面告訴你這個方法是什麼?所以你什麼都不要用心,什麼法,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把法教給我們了。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注意喲,這一段諸位好好自己參去。將來不要找別人了,要修道找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錯。翻開這裡把它背來。這個道理是什麼?「如澄濁水」我們凡夫現在心中都是煩惱,等於這杯水髒了嘛,你要使這個水澄清下去,你不要另外用一個方法。你說我要打坐入定,打坐就打坐了,不要打坐那個死相,還有個什麼方法啦,還有什麼任督二脈嘛,你不在那裡打坐喲,你在那裡打妄想,哦,通了通了,背脊骨有一點點,那個死相討厭吧,那個煩惱加痛苦。你就清清湛湛,氣脈有沒有?有啊,氣脈自然會通你不要管,那是覺,見聞覺知,你要被氣脈困擾了,你就是落於見濁,煩惱濁,命濁,現在給你講得很清楚喲,不是我講得清楚啊,佛講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不要求一個法門,你靜就是靜,你覺得我要靜,我靜坐已經靜了嘛,不要再加上一個靜,頭上加一個頭,糟糕了,頭重了,頭痛了,所以打坐坐到後來都頭痛,因為你頭上加頭嘛。你說我頭,頭就是頭啊,定已經定下,你說我兩腿一盤,兩腿一盤就好了,兩腿一盤然後不要吵,我打坐啊,還要扣扣齒呀,扣扣牙齒啊,鳴天鼓啊,咽口水呀,你在那裡又不是吃酒席,搞這些鬼明堂幹嘛呢?靜就是靜了嘛。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你把髒水放在杯子裡,就是把它擺在這裡,怎麼樣等它乾淨?你就擺在這裡不動,那個水久了不是沉下去了嗎?就那麼簡單嘛。

「靜深不動」,你把它擺在這裡不碰它,你說我腿發脹,腰酸,酸就酸它的,那是腰酸同我什麼關係呀,對不對?你說我腰酸了,你那個知道我腰酸了那個東西不酸的呀,對不對?那個也酸啊,那你就酸透頂了,那就糟了,那是不酸的呀。腰在酸,你不要去配合它,不要見聞覺知,你不要去感它,有感就應。所以病啊,那裡痛苦只有三分,你說哎喲,我鼻子流鼻涕呀,我剛才流鼻涕,現在因為《楞嚴經》門硬把它堵住啊,楞也不講了,啊欠又來了,那是心理作用。病只有三分,心加上七分,十分病,感應,這就是感應,你不要去感它的。「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這一杯水擺在這裡不動它,它慢慢泥巴沙土沉下去,那麼一沉下去了。

「清水現前」,那個清淨自然就出來了。清淨不是你修來的喲,自己本來的清淨就出來了,把所有修持的道理都告訴你了。那麼你們要念咒也可以,因為你們煩惱多,做生意的心理,我念了一千遍咒,念完了累死了,那也是清淨啊,也是這個方法啊,對啊。做氣功嘛,做了半天,到了後來也累到了,你說哎呀,好定啊,好清淨啊,我修了有功夫,屁的功夫,你累了嘛,你當然自性現前嘛,是真話喲。亂講要負責任啊,這個地方不好坐的呀,坐下坐不對了就下去了,這個真話注意啊,他說你這樣一來,佛拿物理的道理來比方你清淨就現前,等到清淨現前,這個清淨不是你外來的喲,等於水一樣本身就清淨,你自己清淨。這個時候啊,第一步功夫,「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學佛有點上路了,他告訴你不要走錯了路。不要用別種方法,換句話佛講到這裡,一直告訴我們,你要求佛成佛,沒有什麼方法,你求自己。你求自己,自性清靜就清淨了,不要外求的,不要好奇,不要迷信,信自性,你對於自己真恭敬了,就是對佛菩薩也恭敬了。換句話你對佛菩薩恭敬,對自己就要恭敬,你不尊重自己,不重視自己,也就是輕視佛菩薩,因為你就是佛菩薩,每一個人都是因地上菩薩,為什麼看不起自己呀?所以要斷就斷,要空就空,一切在我,你這個樣了,清水現前清淨,名為初伏,初步,「伏」,你注意這個伏啊,就是伏下去,客塵煩惱初步這個煩惱清淨了,清淨現前了。注意喲,佛的比方好極了,清淨現前了。這個水裡的泥巴沉下去了,清淨現前了,可是這個底子裡頭還有泥巴,對不對?根根沒有去。所以你很清淨坐在這裡,逗你一下你就受不了,你最愛的小女兒啊兒子,放學一回來一按門鈴,「媽」,嘿,你呀,再清淨?噢,回來了,哎喲,腿麻呀,好痛啊,兒子啊女兒啊等一等啊,媽媽在打坐啊腿麻啊,原諒原諒啊,一點都不清了。因為那個根根還在。這個泥巴是伏下去,泥巴底子還在。

「去泥純水」。這是講到後面修持了,佛在這裡沒有多講了,你先做到第一步差不多了,慢慢再加修持,等於把這個杯子裡的泥巴渣子拿出來了,都化掉了,去掉泥巴完全清水了。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永遠斷除了根本無明,不會有搗亂了,根本的無明煩惱斷了。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到了後來,這一步就是果上的事了,永遠斷除了根本無明,隨時都是明心見性,明白這個階段,一片光明中,內外都是光明,不是有相之光,無相之光。「明相精純」精:透徹,純:沒有一點渣子。那麼你這個時候只好在那裡打坐不下來了?不,照樣做人做事,當然你不要表現我有道,那已經沒有道了。真正有道的人沒有道的,同普通人一樣,照樣的吃飯,照樣的喝茶,一切都照樣,可是他心境不同。「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他心中真無煩惱,空了的,那麼你說這個人還會笑不會笑?照樣笑啊,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這是我們儒家道理出來了。清淨的時候喜怒哀樂不動;那麼當喜怒哀樂的時候,他也有啊,可是他沒有真的,它無根的。所以「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個境界。不過你們年輕人現在有沒有讀過《中庸》?恐怕《中庸》讀過大家吧。這個時候一切的所作所為,你照樣的做人,你學科學的照樣做工作啊,修電腦的照樣修電腦啊,做工的照樣做啊,看不出來你是個有道的人,但是你心境不同啊。「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不是真的煩惱。「皆合涅磐清淨妙德」,那麼你的所作所為處處都是菩薩的功德,第二步很深啊,不過你暫時不要希望第二步,第一步先回去把水搞搞清楚。這一段很重要,佛講了第一個問題分三節答覆,就是要我們不要以生滅心開始,不要以有所求心開始,就是以自性本不生滅的,那麼你說我沒有找到,沒有找到沒關係呀,你就那麼靜下去,換句話你怎麼靜啊,傻不愣登的就這樣下去就好了。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珍貴音頻:我說參同契(77)--尾閭關 夾脊關 玉枕關
    老實講,三關真通了的人我還沒有見到過,很難真正做到《參同契》上說的「引驗見效,校度神明」。不要亂吹,真的每一關都通了,內行人一看就知,當然這個內行就很難找了。「尾閭」這一關,打通也很痛苦哦。所以你們修道打坐想身體健康,結果反而腰酸背痛,各種難過都來了,這就要明白道家說「弱者道之反也」的道理,在恢復你的健康以前,是會有一度感覺很衰弱,比沒有做工夫之前還要差。
  • 南懷瑾老師:我真怕找不到接棒的人,怕我的三個願力不能完成(南師誕辰日)
    你們可以翻開書去看,因為我愛看這些而跟你們講,《五燈會元》、《指月錄》看得太熟了嘛!元珪禪師吩咐弟子,不準說喔!那個東巖廟山神最後要求給他顯神通,元珪禪師說不要啊!但是他皈依了師父,一定要表示一下神力、神通,鬼神真有的。師父給他逼得沒有辦法,說道:「我這邊山上一棵樹都沒有,而對面山上有那麼多大樹,你有神通,就給我移過來,就是這一點。」山神說:「好!師父,你們夜裡不要怕!」
  •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摘要(二)
    第30-01講 修道百字銘剛才我為諸位念了一下這一節的註解,這一段很重要。不過不想再念下去,否則耽誤時間太多了,希望諸位自己去仔細研究。如果不說修道的工夫,要講中國文化哲學方面的根據,以及生命科學的研究,這些都是最好的資料,希望大家留意。如能用現在的觀念,配合現在的科學與醫學的常識,這個內容就更多了,希望青年同學們,不要輕易拋棄了這個文化的寶庫。
  • 南懷瑾老師:女性月經懷孕能不能靜坐?有沒有修道的秘訣?
    我說,這個同我說的沒有關係。另外一位女同學說,她的子宮也拿掉了,是不是也沒有希望了?我說這我就不知道了!我還沒有變過女人,不曉得女性的情形,只好跟她打太極拳,把它推過去了。就道理講,既然把子宮拿掉,就不要修命功了,只好去修性功吧!人體生理上的機能,最好不要輕易割去或拿掉一種。現在醫學上隨便拿掉人家子宮是很不妥的,被拿的人也很冤枉。
  • 南懷瑾:我發現一沾到修道的人,容易成了廢人,常犯這兩個毛病
    他的心的確很忙啊,他寧願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碌著你讓他站起來,起而行之他會告訴你學佛之人不來這個,這一定成=程度上就是懶惰啊。這個也就罷了,如果你讓他學習菩提之心也幫助世人普度眾生,他又會說我不是菩薩做不了那麼大的事情,這個要找有能力和菩提心的人來做啊,這另一方面反應的又是他的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也是自私自利。
  • 為什麼說二婚千萬不要找帶兒子的女人?聽聽這3個男人怎麼說
    導語為什麼說二婚千萬不要找帶兒子的女人?聽聽這3個男人怎麼說。1.杜先生我覺得二婚幸福與否和女人帶不帶兒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有自私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愛一個人就要愛她的全部,當然包括她的兒子。很多時候都是男人辜負了女人和孩子,錯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和她的孩子。女人離婚後能帶上她的孩子,本身就說明她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好母親,這樣的女人錯不了,這樣的女人帶出來的孩子也壞不到哪裡去。任何一段婚姻中都需要愛,更離不開愛,只有愛才能讓兩個陌生的男女走在一起。
  • 南懷瑾老師:一修道潛伏的病都會顯現出來,必然如此,生完了才百病皆除
    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長生,又怕早死去,這樣沒有信心定力是無法修道的。老子說: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又何必修道呢?例如「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真修道成功的人,骨頭也軟了,有時候工夫到了,連一張紙都拿不起來,會弱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懂老子這個弱的道理,會嚇壞了;懂得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進步的象徵。
  • 南懷瑾先生:現代人要如何學習「謀略」?
    來源 | 南懷瑾東方講堂編輯 | 慈懷書院(ID:cihuaishuyuan)所謂縱橫
  • 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達到世界上第一等,然後才可以叫做出世法。他說,結果因為自己懈怠與懶惰之故,不精勤地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大原則,念佛也可以念到四加行,四加行成就。修止觀,都一樣啊。可是一般人真的修持不會幹,因為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就是懈怠,自己很原諒自己。而且原諒以後有時候很懺悔,覺得自己沒有出息。但是過五分鐘啊,找許多理由來又支持自己那個沒有出息很對,人就那麼搞。所以永遠不能修行成就。
  • 南懷瑾先生:呼吸法門的秘密重點,注意出氣
    要想修道,就要把念頭空靈了,很自然地聽呼吸,隨時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緊張,然後呼吸慢慢停止,與念頭配合了,這個叫修道,叫做工夫了。如果是這樣做工夫修道,當然要專一來修。所謂專一,就是一切萬緣放下,像出家人一樣,專門在修。不過在家人很難做到;但是也必須有一個階段專修,再來入世做事。
  • 南師|沒有以生死意志修道的精神,不要談修行
    現在,這個十六觀的開始很重要,希望大家自己要多留意注意一下。我看,我來念這一段,很重要啊。「佛告阿難,汝今至心受持此四大觀法,慎勿忘失。」我們看佛經很容易看過去的,(要)一個字一個字看到心裡去,仔細研究一下。
  • 南懷瑾老師:數息使心念靜下來就馬上進入隨息
    因為氣不住。所以一般人修止觀,聽鼻子的呼吸,叫做數息。我常說鼻子的呼吸,數息,是修六妙門第一步,只是方便而已。夜裡失眠的時候,注意數出氣,如果身體差精神不夠的,就要注意進氣,這是個秘密啊!修佛家止觀法門修數息的,坐在那裡已經數了幾十年,我說學會計都比你高明,你在那裡數下去幹嗎呢!
  • 南懷瑾先生:唯識與中觀(180)
    所以這三種呢是對治三種不善根,就是貪、嗔、痴,「近對治故。」就是挨到,就是一個反面,要把它反過來。修行最難就是這一轉。「云何無貪。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怎麼樣叫做無貪?這個心理的現象,那這個發揮起來很多啦。它這個唯識學是歸納性的啊,沒有發揮,配合現在心理學的發揮太多了,它的歸納性,尤其成唯識論歸納的非常嚴謹,太簡化。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維摩居士是大富貴人,為什麼現在房間裡空空的,連一個侍者也沒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經講過了。維摩居士把房間變成「方丈」大小,這是印度觀念。中國文化叫「方寸」,還要小,就是心。中國古話說「但存方寸地,留為子孫耕」,你心地好,會給後代子孫好的影響,有好報。「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你們要注意,所謂真正的淨土,也沒有七重欄楯、琉璃為地等景象,那是為了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而說的。
  • 做女人,不要管別人怎麼想你,自己愛了就好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有一段很吸引我的話:「這女人就得隨著自己的心,覺得他好就應該去愛
  • 南懷瑾老師:有人懷疑盤腿打坐對人體的健康有礙,這是誤解!
    如果以《易經》中國文化道理來講,不管佛家、儒家、道家,一切修身養性法門走的都是一個路子,就是「退藏於密」。密在什麼地方?不是身上哪一個點、哪一個穴道,而是密到不可知處,無始無終一念不生,這個謂之密,沒有處所也沒有形象。唐宋以後佛學密宗進來,真正的大密也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什麼另外一個秘密。講修道的道理,所謂「管括微密」,也就是這個道理。
  • 南懷瑾先生:適才適性人貴自立 | 南師談教育
    我們在這裡辦的學校叫實驗學校。
  • 追求精緻的女人不要找沒有錢的男人,做好自己找伴侶的定位很重要
    你身邊的圈子裡有沒有一些追求精緻的人,比如說一周一定要去星級餐廳吃一頓大餐,每個月都要去做spa,明明自己一分錢沒有,還要穿名牌的衣服跨名牌包包,表面上光鮮亮麗,私下裡卻存款為零,甚至有一大堆信用卡,每個月的工資都在還錢!
  • 南懷瑾老師:男女沒有不漏精漏氣的,在第二天要這樣做提振精氣
    像破瓶子的人,如果想這一生修成就,要很努力了。所以叫她發願求往生吧,一心念佛,求佛力加持,他生來世轉身再來吧!所以要各方面都充分了解才行,先把氣凝轉來,把身體先調整好。對於這方面,你們諸位要知道,沒有中西醫方面的常識是不行的,要仔細研究。大家對於身體的調治,和氣脈這一門學問,太欠缺了,這一門不簡單啊。
  • 風水先生為啥不給自己找塊好地
    學佛就好,不要沉迷到算命、八字、易經、風水裡頭。可以懂一點點就好。以學佛為主。佛教講業力,你長得怎麼樣,是業力。業力要改了,風水才能改。福地福人居。你沒有福報,你找到了福地,也沒有那個福報佔有。土地公會把你趕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