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了半天時間讀完《撕掉單詞語法書,英語就該這樣學》,書中很多觀點與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摘了些對大家有幫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教學經歷,跟大家分享。
這本書的作者叫楊萃先,原新東方教師培訓師、多名明星企業家的英語教師,據說她還把家裡初中學歷的小保姆輔導成了雅思英語老師。這本書可能會顛覆你的英語學理念,糾正你的錯誤思維。書中語言簡單,觀點清晰,有說服力。本書開頭先列出了兩張表格,一張是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時長:中國學生在大學本科結束時,共花了14-16年、2040個課時(不包括課外學習時間)學英語,這幾乎是世界上最長的英語學習時長;另一張是雅思平均成績全球排名——在過去20多年裡,中國學生的聽、說、讀、寫每一門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較差的。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對比,說明我們英語學習效率很低,方法存在很大問題。很多機構提倡背單詞,因為很多利潤來自詞彙書、詞彙班、單詞App;一些高分學霸也提到過背單詞,但這也不能說明背單詞是很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如果不背單詞,而是在閱讀中掌握單詞,可能用一半的時間就能取得相同的效果。就拿學漢語來說——如果我們在漢語學習中背「單字」:這樣背起來無聊、艱難,而且大腦裡缺乏「圖性感」,比如看到「兀」這個字,腦海裡一片空白。而如果我們把每個漢字放在「詞串」裡,就會有強烈的「圖形感」,比如:以漢語類比英語,我們肯定認識have這個單詞,但只背過這個單詞是沒意義的,因為它不會單獨出現,我們要把它放在「詞串」裡背誦:只有把單詞進到「詞串」裡才有意義,大腦中才能浮現出相應的畫面。一個一個地往下背,可能當天記下來幾十個、上百個單詞。但過了幾周,可能就忘掉了一大半。而且在閱讀中遇到也不能很快地反應過來。而人類的大腦對畫面非常友善,比如你十年沒見過的同學,他們的名字你可能忘記了,但能記住他們的臉。所以,在語境中背單詞,效果更好。在古希臘神話中,掌管大地的女神稱為「蓋亞」(Gaia或Gaea),通常被翻譯為「大地女神」。蓋亞是世界的開始,所有的神都是她的子孫後代。在後來三代神靈之間的爭鬥中,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角色宛如宮廷戲中的老太后。在希臘語中,蓋亞的名字Gaia或Gaea的含義就是「大地」。英語中表示地球、大地的詞根ge-/geo-就來源於此,並由此產生了許多與地球、大地有關的單詞。很多同學都很推崇詞根詞綴背單詞,覺得這種方法非常棒。詞根詞綴確實是高學歷英語學習者要了解的內容,但如果以詞根詞綴背單詞為主,而忽略了閱讀,反而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其實中文也經歷過「詞根詞綴」的漫長演變,以「木」為例:就像英語詞根一樣,漢字的偏旁部首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而且以「木」作為「詞根」衍生出了很多其他字,比如:末:「木」上加一橫,指明樹木末梢所在處。本義樹梢、尖端,後泛指最後、終了。本:「木」下加一橫,指明樹的根部。後泛指事物的根源,與「末」相對。本末倒置的意思就是事物的首尾顛倒。但沒有語文老師是這麼講漢字的,沒有語文老師讓你一次性記住「木」「休」「末」「本」「採」。用這種方法即使背過,由於脫離了語境,也無法理解漢字的運用,得不償失。英語單詞的一個特點就是「一詞多義」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很多同學背單詞的時候,會把它的幾乎所有意思全部背過(我也曾這麼幹過),但這是一個非常低效的方法。某些固體物質組織被破壞或水分增加後鬆軟。例句:牛肉煮得很爛。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在回想起「爛」這個字的時候,情緒會出現嚴重失調,不知道是蘋果腐爛發臭,還是衣服破破爛爛,還是思緒紛雜。他們的聽力感覺、口語感覺會全面混淆。還有一個誤區,是背詞典。很多教育機構的老師會炫耀自己大學時候背了幾遍詞典,以給自己鍍金。其實這並不能證明背詞典是一種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也不能證明這位老師的英語水平有多高。詞典是工具書,是用來查詢的,在閱讀中遇到不會的單詞,打開詞典查一下。詞典不是課本、教材、閱讀材料,不能用來背。那該如何掌握單詞呢?書中提到了正確做法:看文章、看句子,分解「詞串」,領悟單詞在「詞串」、句子和文章中的含義。「詞串」也稱「詞塊」,指的是你一看就能產生圖形感的最小語群,比如:unconditional love 無條件的愛——場景圖:媽媽抱著寶寶put some lotion on your face 往臉上抹點潤膚乳——場景圖:往臉上抹潤膚乳Don’t be picky about your food! 不準挑食!——場景圖:孩子挑食,家人拍桌子很多同學會把「詞串」誤認為是「詞組」,以為是類似「too...to...」「not only...but also...」這樣的組合。其實不然,「too...to...」這類叫作「固定搭配」,你需要根據這個結構填充內容,無法直接使用。「詞串」要麼是一個有意義的組合,比如「unconditional love 無條件的愛」,要麼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比如「Don’t be picky about your food! 不準挑食!」如果只背單詞,而不背「詞串」,那麼你在使用的時候就必須把單詞再組合在一起,會花費很多時間,還可能會顧此失彼。作者認為大量做語法題是中國學生學不好語法的根源。原因有三:當你反覆對比「in Monday」「at Monday」「on Monday」「from Monday」的時候,你的大腦收到了4個信息,其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其他3個都是錯誤的。大腦會把錯誤信息也當成正確的儲存起來。
做語法題沒意思。任何沒意思的事,你都幹不好。
把時間花在摳細節上,耽誤了學生們閱讀的寶貴時間。正確的學語法方式,是大量聽、讀,以正確的語法反覆刺激大腦皮層。這樣連犯錯誤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你會覺得那個錯誤的選項非常陌生。
在傳統的英語學習中,很多人會糾結於細微的發音,糾結於動詞、名詞、介詞的使用。比如:這種問題恰好暴露了英語學習中的「劍走偏鋒」的思維。語言不同於數學物理。數學物理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學科,其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語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主觀產物,歷經千百年演化,包含各種情緒,不可能都能套用規律。所以,學語言我們要學會欣賞句子、感受句子,動了感情,語法自然就融入了血液。作者女兒在國外讀高中,班裡有來自12個國家的學生。剛去的時候,只有她在研究語法。她的加拿大老師都很奇怪她為什麼要研究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後來她扔掉了自己的語法書,開始按照老師的指導看雜誌、看小說,才開始真正學會語法。作者的姐姐是中文語言學博士,她研究到博士範疇的時候,才會鑽研中文裡的主語、謂語、賓語、表語等語法現象。所以學語法的正確方式是:如果你閱讀的時候能看懂,就不要追究語法;看不懂的時候再問老師:「這是什麼語法現象?」其實考試考的不是語法,而是正確表達,只要堅持在閱讀中輸入正確語料,考試中自然能選對,而不用像做數學物理題一樣套用公式。Bats sleep all day. I wish I was a bat.如果給小學生講這個繪本,他們很容易理解「虛擬語態」。I wish I was a bat,我不可能是蝙蝠,所以用was,表明我是說著玩的,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Bats eat bugs.Yuck! I’m glad I’m not a bat.這個句子就用「I’m not a bat」。因為我不是蝙蝠,就不用虛擬了。通過這樣的前後對比,哪怕是五六歲的孩子,也能理解虛擬語態了。然而大家回顧一下,自己在高中的時候,是不是被「虛擬語態」折磨得一塌糊塗?或者,當時勉強背誦下來了具體用法,高考過後一兩年,這個用法又「還給」老師了。我們再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學會中文語法的。你是否上過中文語法班、買過中文語法書、做過大量的中文語法題?你的語文老師是否經常給你講中文語法題、做大量的語法分析?都沒有。語法是手段,讀懂是目的,如果句子能讀懂,就不要去思考語法了,否則本末倒置。語法,就像一把小刀,是一種工具而已。如果你用手能掰開一根黃瓜,你還需要去拿一把刀嗎?不要為了練刀而練刀。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語法是非常少的。或者說,只有初學者第一次遇到一個特殊的語法現象,才需要解釋。語法不是使勁用邏輯講出來的,經過大量的閱讀,自然就能掌握。閱讀材料要選擇與自己生活有高度關聯的內容。這些有著高度關聯的事,每天會被幾十上百次地重複,而且日復一日,所以,你每次幹這些事的時候,都會想到關聯的剛學過的英語。抬頭不見低頭見,重複多了,想忘記都難。很多人嘗試過原版書,但都敗下陣來,內容太多,根本堅持不下來。那麼厚的一本書,你可以挑取你最喜歡的、最感動的、用法最經典的內容,認真閱讀,甚至背下來。比如讀《Harry Potter 1》時,我就摘下了這麼一段,反覆閱讀體會:Dursley stopped dead. Fear flooded him. He looked back at the whisperers as if h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to them, but thought better of it.He dashed back across the road, hurried up to his office, snapped at his secretary not to disturb him, seized his telephone and had almost finished dialling his home number when he changed his mind.Dursley stopped dead、Fear flooded him這兩個短句節奏短快、緊湊,傳遞出一種緊張感,而且stopped dead、flood這兩組詞用得非常靈活、到位,深入刻畫出哈利波特姨夫Dursley的極度恐懼。如果是我,我是想不出用如此尋常的詞彙來描述出這一生動畫面。dashed back、hurried up to、snapped at、seized這幾個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也映襯出Dursley內心的慌張、忙亂。而且這兩段話很有畫面感,我在讀的時候,大腦裡就能營造出相應的場景,然後根據大腦中的場景,用英語複述,再和原文對比,看看還有哪些差異、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四六級、考研、雅思、託福裡面有很多環保、科技、歷史、人文等話題的文章,這是因為這些考試要通過一些嚴肅性話題 篩選出對學術感興趣、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以培養出高層次人才。如果你對這些話題完全不感興趣,那麼出題者會認為:這個人不適合更高階段的學習,就要把他淘汰掉。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只關注吃喝玩樂、明星八卦,否則不該參加帶有學術色彩的考試。作者認為,閱讀要從簡單的讀物起步,找到樂趣,逐漸閱讀更複雜的讀物。這樣做才能持續保持閱讀的愉悅感。我高中時買了《書蟲》系列的雙語讀物,每天睡前讀20分鐘,從初中級別的開始看,到高中畢業時已經能讀懂大學初級的了。後來上了大學,又讀《21世紀英文報》和BBC(大一)、《時代周刊》(大二),最後讀的《經濟學人》(大三及以後),每升一級時都會很「扎心」,不過很快就習慣了。「扎心」是進步的前奏。但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可直接讀《經濟學人》,因為我們有非常詳盡的精讀課程,完全能幫你讀透高難度文章。但大家在讀的時候不要貪多,剛開始的時候一天一段就好,保證消化吸收。起步最為艱難,但堅持一兩周之後,閱讀速度會有明顯提升。選題的時候,先從自己比較了解的領域入手,比如同中國、生活相關的話題,再慢慢過渡到嚴肅性話題,這是因為在讀自己熟悉的話題時,可藉助背景知識輔助理解,減少因語言困難而造成的理解障礙。比如我大二寒假在看《Harry Potter》原版書之前,先把電影過了一遍,了解了主要故事情節和一些魔法咒語,閱讀時減少了很多阻力,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語言上。書中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解釋「背景知識對閱讀的幫助」,看下面這段話:裡面的韓文是隨即抓取的,我們只認識「石化公司」、「五年期限」和「巴黎協定」這幾個詞串,但如果對氣候變化有所了解的話,可以大概猜出這段話的意思:所以,廣泛涉獵,多讀外刊,即使考試遇不到原題,對理解文章也是很有幫助的。以上就是這本書的重點,其它內容與大學生階段的英語學習沒有直接關係,可不作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