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臨床上將口腔至十二指腸的消化管稱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稱下消化道。
門——指實質性臟器的血管,神經,淋巴管以及該器官的導管等出入器官處的凹陷。
前正中線——沿人體前面正中作的垂線。
胸骨線——沿胸骨外側緣最寬處作的垂線。
鎖骨中線——通過鎖骨中點作的垂線。
腋前線——通過腋前襞作的垂線。
腋後線——通過腋後襞作的垂線。
腋中線——通過腋前、後線之間的中點作的垂線。
肩胛線——通過肩胛下角作的垂線。
後正中線——通過人體後面正中作的垂線。
口腔前庭——是上下唇和頰與上下牙弓及牙齦之間的狹窄腔隙。
咽隱窩——指咽鼓管圓枕後方與咽後壁之間的縱行深窩,為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咽峽——是口腔與口咽部交通的門戶,由顎垂,顎帆游離緣、兩側顎舌弓和舌根所圍成。
牙周組織——牙周組織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三部分構成,對牙有保護、固定和支持作用。
咽淋巴環——由咽後壁上部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顎扁桃體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共同圍成。幾乎圍成一環,是消化道、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有重要的防禦功能。
梨狀隱窩——在咽的喉部,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黏膜下陷形成梨狀隱窩。此部位是異物常易嵌頓停留的部分。
幽門竇——是胃的幽門部中間溝左側較膨大的部分,其右側較細的部分稱幽門管。
十二指腸大乳頭——位於十二指腸降部後內側壁中下1/3交界處,上有一縱行皺襞,縱襞下端有一突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
肝胰壺腹——膽總管在十二指腸後內側壁與胰管匯合,形成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稱肝胰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
回盲瓣——指由迴腸末端突入盲腸而形成的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瓣。有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流入大腸和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到迴腸的作用。
十二指腸懸韌帶——是將十二指腸空腸曲固定於腹後壁上(右膈腳)的腹膜皺襞和肌組織,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是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部的重要標誌,臨床上稱其為Treitz韌帶。
Oddi 括約肌——為圍繞在肝胰壺腹周圍的發育不等的環形平滑肌,該肌稱Oddi 括約肌,又名肝胰壺腹括約肌。藉助其舒縮,控制膽汁的排放。
Treitz韌帶——由十二指腸懸肌和結締組織構成,呈三角形。上端連於右膈腳下端則與十二指腸空腸曲附著,是臨床手術確認空腸起始部的標誌。
麥氏點(McBurney點)——即麥氏點,為臍與右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的交點,為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
齒狀線——肛瓣游離緣和肛柱下端所圍成的一個鋸齒形環形線,環繞肛管內面稱齒狀線,是黏膜和皮膚的分界線。
肛白線——在齒狀線下方1cm、肛門上方1~1.5cm處,在活體上可見皮膚上有淺藍色的環行線,稱肛白線。是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分界處。
肛梳——肛管內面,為肛門內括約肌收縮而形成的略微凸起的環行帶,是位於齒狀線與肛白線之間的環形區域。該部位皮膚輕度角化,深部為靜脈叢。是外痔的好發部位。
Houston瓣——為直腸壺腹的內面的三個直腸橫襞,由黏膜和環行肌構成,其中中間的最大而明顯,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的定位標誌。
Meckel憩室——距迴腸末端0.3cm範圍的迴腸壁上,約2%的成人有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口徑略細於迴腸,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肛竇——是肛管內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稱肛竇,竇口向上,肛門腺開口於此處,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易於感染而發生肛竇炎。
肛直腸環——肛門內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深部及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共同構成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為肛直腸環,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
膽囊三角——肝總管、膽囊管和肝的髒面圍成三角形區域,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誌。
肝蒂——出人肝門的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和神經、淋巴管以及包繞這些結構的結締組織共同構成一條索狀結構,稱肝蒂。
肝門——在肝的髒面,連結左右縱溝中份的橫溝稱肝門,是肝管、神經和血管等進出的門戶。
第二肝門——在腔靜脈溝的上端,肝左、中、右靜脈出肝注入下腔靜脈處稱第二肝門。
Vater 壺腹——又名肝胰壺腹。在十二指腸降部後內側壁內,為膽總管與胰管匯合處的膨大部分,借十二指腸大乳頭上的乳頭孔開口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後內側壁。
肝外膽道——為肝外輸送和暫存膽汁的管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膽囊管、和膽總管。肝左、右管出肝門後匯合成肝總管;肝總管再與膽囊管匯合成膽總管;膽總管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左後壁內與胰管匯合、膨大,形成肝胰壺腹(Vater壺腹),共同開口於十指腸大乳頭。
腹膜——是覆蓋於腹、盆壁內面和腹盆臟器表面的一層薄而光滑的漿膜,由間皮和少量結締組織構成,呈半透明狀。
腹膜腔——是髒、壁兩層腹膜互相移行所圍成的潛在性腔隙,內含少量漿液。男性完全封閉,女性經輸卵管腹腔口、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
大網膜——是連於胃大彎和橫結腸之間的四層腹膜。呈「圍裙」狀懸掛於橫結腸和小腸之前。
小網膜——是連於肝門與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右側部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膽總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等結構通過。左側部稱肝胃韌帶。
網膜囊——是小網膜和胃後壁與腹後壁的腹膜之間的一個扁窄間隙,又稱小腹膜腔,為腹膜腔的一部分。
網膜孔——位於第12胸椎至第2腰椎體的前方,其上界為肝尾狀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前界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後界為覆蓋在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網膜囊經網膜孔與腹膜腔相通,網膜孔也是手術加壓止血的部位。
腸繫膜——是將空,迴腸系連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結構,面積較大,呈扇型,內有神經,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結等。因繫膜較長,因此空,迴腸活動度較大。
直腸子宮陷凹——又稱Douglas腔,位於女性直腸與子宮之間的腹膜陷凹,在直立或半臥位時為腹膜腔的最底處,當腹腔有積液或積血時,易在此處積存,臨床上可經過陰道後穹進行穿刺或切開引流。
膀胱子宮陷凹——是腹膜在膀胱與子宮之間折返形成的陷凹。
直腸膀胱陷凹——男性的膀胱與直腸相鄰,腹膜由直腸移至膀胱後,兩者之間有一凹陷,稱直腸膀胱陷凹。
肝腎隱窩——肝腎隱窩位於肝右葉下方與右腎之間,仰臥時為腹膜腔的最低處,是腹腔積液易於積聚的地方。
腹膜陷凹——在腹腔內,髒腹膜與壁腹膜、髒腹膜與髒腹膜及壁腹膜與壁腹膜之間互相轉折、移行時,由於覆蓋的部位不同,形成一些不規則的隱窩或凹陷。如子宮直腸陷凹、肝腎隱窩、肓腸後隱窩等。窩內可積存液體,或有腸管凸入,形成內疝。
網膜——是腹膜由一臟器移行於另一臟器而形成的雙層腹膜皺襞。包括小網膜和大網膜。網膜薄而透明,內含有神經、血管、淋巴管及結締組織等。
小腸繫膜——即腸繫膜,是將空迴腸連繫、固定於腹後壁的雙層腹膜結構,整體呈摺扇狀。小腸繫膜根長約15cm,附著於自第二腰椎左側至右骶骼關節的前方的區域;繫膜緣附著於空、迴腸的繫膜緣,長約5~7m。繫膜兩層間含有腸繫膜上血管及其分支或屬支、神經、淋巴管等。